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9篇
各国文化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3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一部充满乡土气息的好书——《湖北竹枝词》读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竹枝词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等人仿照巴渝地区(即今重庆市辖区加上湖北西部部分地区)民歌所创制的一种乐府诗歌,后来摹写者甚多,成为诗歌的一种特殊体裁。竹枝词的语言和内容有如下几个特点:(一)草根性。历代竹枝词的作者除了少数著名诗人外,多为生活在基层的官员或布衣文人,他们贴近下层,贴近生活,故诗中常反映民间情状,大众疾苦。  相似文献   
2.
1904年成立的科学补习所是湖北近代第一个革命团体。它开创了湖北最早的革命宣传活动和武装反清斗争,它是湖北革命运动的燎原之火,其成员不少人成为后来革命团体的骨干,在组织队伍和宣传革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所响应黄兴提议,配合湘省革命,开创了两省在革命中互相支持,一省发难一省响应的先例,后来武昌起义爆发,湖南率先响应,并派了援军,共同迎来全国革命的大好形势,加快了推翻清廷的步伐。  相似文献   
3.
近代商业学校教育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商业教育采取学徒制形式。到了近代,由于学徒制度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商业学校教育兴起。本考察了商业学校教育兴起的原因,回顾其兴起与发展的历程,介绍其学制、课程、教材、师资、管理以及学生来源与出路,兼论新式商业学校出身的商人与传统经验型商的差异,并对近代商业学校教育进行了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人们总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以下简称《察世俗》)看作是中国近代报刊的开端。戈公振先生的《中国报学史》中说:“若在我国而寻求所谓现代的报纸,则自以马六甲所出之《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为最早,时民国前97年(嘉庆二十年)西历1815年8月5日也。”后来人们沿袭了这一说法,如,有的著作把《察世俗》列为“第一批近代化的中文报刊”,把创办这一刊物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作为在中国办报的外国人;有的著作更明确指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与近代社会风俗改良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起孙中山先生,人们在想倒他与中国革命的关系的同时,还会想倒“中山装”,想到他对中国服饰习俗所作的贡献。其实,孙中山对近代社会风俗改良运动的贡献又何止首创了一件中山装呢?推行世界通行的阳历,以弥补中国传统历法的缺陷;号召民众剪辫放足,使中国人的形象发生巨大改观;废除跪拜礼仪,改变官场称呼,实现礼仪制度的改革;下令解放“贱民”,让其一体享有公权私权,使中国人权状况得到一定改势……中国近代史上社会风俗的许多重要变革,都与孙中山的名字分不开。套有孔夫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袄矣”的一句话,我们是否可以说…  相似文献   
6.
继 1 991年纪念辛亥革命 8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以来 ,辛亥革命研究又走过了十年的历程。在这十年中 ,由于该次会议和 1 996年纪念孙中山诞辰 1 3 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的推动 ,辛亥革命研究曾掀起了两次不大不小的高潮 ,出版了若干高质量的学术专著 ,发表了一批有水平的论文 ,对一些重要学术问题的探讨取得了新的进展。在进入新世纪之时 ,回顾上个世纪最后十年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有益于今后对辛亥革命的更深入研究。一2 0世纪 90年代辛亥革命研究的新进展是在以往成就的基础上取得的。这十年辛亥革命研究的新进展主要表现如…  相似文献   
7.
一九一二——一九一三年,孙中山经历了他一生中较曲折的一段路程。本文拟从孙中山与民初国民党的关系这一侧面,来探讨他是怎样从这段路程中走过来的。大量事实说明,国民党不仅由孙中山参与发起创建,并以孙为党的领袖和旗帜,而且还是孙中山用来进行“二次革命”的基本力量。国民党的成败得失,与孙中山休戚相关。弄清了这种关系,对于正确地评价孙中山和国民党,科学地总结民国初年政冶斗争、经济建设等方面的经验教训,无疑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8.
博爱与自由、平等一道,构成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三位一体的政治口号。孙中山是这一口号在中国的热心提倡者和实践者。他真诚而执着地追求这一革命理想,不愧为“法国18世纪末叶的伟大宣传家和伟大活动家的同志”。孙中山一生曾以苍劲的笔力书写过许多条幅,其中同一内容书写较多的就有“博爱”二字。他将此二字书以赠人,不仅是为了联络感情或表彰对革命的赞助,而且还有与人共勉的意思。孙中山曾指出,博爱就是“仁”,而仁有三种:救世之仁、救人之仁、救国之仁。这救世、救  相似文献   
9.
世纪的觉醒——上世纪之交中国人对20世纪的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使用的“世纪”一词,来自日文。“世纪”概念的引进,使国人对世界的认知在扩大空间范围的同时,又扩大了时间范围,人们认识历史,思考问题又多了一种视角,把改变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希望寄托在新的百年里,于是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许多中国人表现出对新世纪的热情关注,人们对人不同角度对今后世界和中国的历史走向进行了分析大体上揭示了后来成为20世纪历史潮流的三大问题,即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社会主义,认为20世纪的中国,必将建成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国家,以崭新的姿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对20世纪认知的基础上,孙中山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中国人民产生了忧患意识,爱国学生产生了使命感,于是,在三民主义旗帜的号召下,具有忧患意识的中国人起而为实现自己的使命-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专制统治,为建立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  相似文献   
10.
中国慈善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但1949年建国后一度中断长达30年之久。从1981年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成立至1994年中华慈善总会创立,是中华慈善事业全面复兴的14年。而此后的20年基本上是官办慈善(公募基金会)占主导地位,民办慈善(私募基金会)也悄然兴起。2008年汶川大地震和此后一年不断发生的重大灾害事故,使得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全民慈善"现象。由于"全民慈善"现象处在转型探索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