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聚辉 《精武》2009,(7):49-49
洪均生老先生在其《太极拳品并序》中写道:“拳品高低,实以人品为准”,在追随恩师李驻军先生学拳两年多的时间里,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和亲身感受,进一步加深了对这句话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冯社敏 《精武》2008,(4):38-39
拳学“顿悟派”、当代学者李虎先生主张“以禅为体,以拳为用,禅拳不二,拳道一如”。他的《大成拳顿悟之法门》一书,是对他的恩师王选杰先生心灵的感应沟通,是他从生命本源处流溢出的悟性灵性。  相似文献   

3.
吴宪民 《精武》2008,(2):6-8
黄达生,是岭南著名武术家,洪拳巨子,现任广东省武术协会副主席。虽曾在各种传媒上多次见过他的大名,愧我寡闻,直到周至荔先生介绍后,才略晓其平生:黄先生1938年出生于广州,父亲是洪拳圣手黄添老前辈。黄先生初从乃父习洪拳,后又转易多师,因其天资聪颖,加上练功勤奋,习武数年,洪拳精华便已全部烂熟于胸。老前辈们夸奖他是“古贤行止,豪侠义烈,兼而有之”。黄先生为人性格豪爽,乐于助人,艺成后多次与人较技,屡战屡胜,洪拳“大波”之名遂蜚声岭南。最值得称道的是,他深谙洪拳的伟大之处在于历代师祖把武德拳规上升为人生观,成为做人的基本准则。黄先生常说:“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更强调做人的道理。也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首先要做一个好人。好人就是用武德和社会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的人。练拳不忘爱国,以社会利益为重。武人要不忘自己的社会责任。”这些掷地有声的话语着实令我们敬佩。近年来。黄先生把大部分精力用在发展洪拳上,奔走呼号,孜孜不倦!这种“鞠躬尽瘁”的精神,使接近他的武林同道们,都为之感动。在这里刊出近日对他的专访,希望能使读者朋友开阔眼界,从更深层次上去了解岭南洪拳。  相似文献   

4.
和式太极拳创始于1810~1890年。和兆元是河南省温县赵堡人,他出生于当地一个中医世家,自幼随父习文学医。1825年,始学于本镇太极拳师陈清平,成为陈清平的入室弟子。后随他的姐夫李棠阶(历任晚清礼部侍郎、军机大臣、礼部尚书等职)进北京供职,官授武信郎(正六品武职官员)。和兆元在原传拳的基础上,删其繁琐,增其不足,创编了一  相似文献   

5.
沧州唐拳     
唐拳,据拳谱载,是一千三百多年前。由唐高祖李渊的第三子,李玄(元)霸所创。唐太宗李世民为李渊次子,自幼习武,是一代文武皇帝,他对此拳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后流传于世。  相似文献   

6.
刘瑞 《武当》2008,(3):17-18
记得在1973年的一天下午,我抱着练拳自我感觉良好的心情,兴致勃勃地到了恩师的家里,想把练拳体会向老师作个汇报并得到赞许,因为刚开始练拳时,照着老师所授拳架,轻轻柔柔地习练,除了病在慢慢地好转以外,身上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后来就请教了一位长期习拳的师傅,让他帮我看看拳架有无什么大的毛病,他看了很热心地告诉我说:“瑞你把拳都练成瘫软架啦,没有一点筋骨,这咋成?”当时我想,是的,拳么就得有点硬功和力度与发力的东西才谓拳。  相似文献   

7.
小新 《中华武术》2006,(1):46-47
河南电视台《武林风》节目中,李凡夫的武术表演引得满堂彩,人们没有想到,这位外表看起来斯斯文文的书生却精通铁爪功绝技,而他演练的佛汉拳,如行云似流水,一气呵成,更是引起了武林内外的广泛关注。节目播出的第二天,李凡夫一手创建的龙翔武校便接到了很多热心观众咨询佛汉拳的电话。李凡夫很开心,因为他所演练的佛汉拳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他所深爱的佛汉拳终于获得了社会的关注。他也开始意识到宣传对传统武术发展的巨大作用。于是趁我在首届中国传统武术节采访的时候,带队参赛的李凡夫通过组委会找到了我住的酒店和房间。我已经记不清他自我介绍的开场白了,只记得第一次见面,他便反复强调:“我希望媒体能够多宣传传统武术的宝贵拳种,我真的希望有更多人能够像我一样感受到佛汉拳的魅力。”[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张源侠 《精武》2008,(1):28-28
最近武术网上有件不大不小的轰动事,某绵拳弟子与某心意拳名嘴公开比武,结果心意拳一方落败,此事起因是,那个绵拳弟子的老师在武术网上公开说:“打个比喻;心意是他中学学的课程,绵拳是他研究生专修科目。”  相似文献   

9.
梅花拳与其他拳派的最大区别,是拥有一套比较系统的文场组织,且以文场领导武场。它起初与道家全真教龙门派有相当渊源。拳理、歌诀明显吸收融汇了儒、道、释各家思想和清代无为教、清水教、八卦教等教义,但它从不皈依任何教门。文场注重自身的整理、调节和变易,对传统文化、社会时尚具有吸收消化功能。负责训练拳众、组织拳派日常运行的是武场。武场收徒严格,拳规和礼节平易,易于拳民接受,增强了拳派内在凝聚力。武场的“亮拳”活动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10.
关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甲戌科武状元曹日玮(继武)的资料散见于各处,在拳界研究他与心意拳的关系的过程中,这些散见资料不断涌现、汇合,为廓清拳史疑案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在拳界流传的《六合拳序》是大家所熟知的关于曹继武的记载资料。  相似文献   

11.
关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甲戌科武状元曹曰玮(继武)的资料散见于各处,在拳界研究他与心意拳的关系的过程中,这些散见资料不断涌现、汇合,为廓清拳史疑案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在拳界流传的《六合拳序》是大家所熟知的关于曹继武的记载资料。在安徽、山  相似文献   

12.
史明 《武当》2001,(11):21-23
形意自创派以来,历经前辈先贤数代的心血凝聚,形成了独特的技击风格和完善的理论体系。初习形意拳,先以五行拳入手,五行拳为其入门拳。形意门中有“五行为体,八字为用“之说。劈拳乃五行拳之首拳,也是五行拳之母拳。  相似文献   

13.
吴宪民 《精武》2008,(5):14-16
“寻门而入.破门而出”。练大成拳最终成就了自己的拳艺面目与神韵,这是林学伟先生拳学艺术上的一大特点。他在“大成拳教父”王选杰先生的拳法基础上.苦苦研习,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终于形成了个人的拳艺风格。据其师信阳大成拳家李照山先生介绍:  相似文献   

14.
汪老师仙逝已近二十年,我们大家都非常怀念他。大师已去,风范长存。此刻,忆及汪师生前,他淡泊名利,安于清苦,献身拳艺,教学严谨;他老老实实地做人,认认真真地教拳;他为人厚道正直,并且以身作则,从来不对其他拳种和流派的功夫说三道四,更反对学生拨弄是非。直接受益于汪师拳学及其人格魅力的弟子和传人每念及此,述说起汪师对他们一生的积极影响,都滔滔不绝,抑制不住感激和内心的激动。  相似文献   

15.
老舍先生生活极有规律。起得早,不贪睡。起来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打拳。老舍家境贫寒,自幼身体不好,22岁那年,一场大病几乎要了他的命。病好之后,开始锻炼身体,从此就和拳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6.
李春光 《武当》2010,(4):25-26
一、六合的由来 六合拳出自少林寺。宋朝周侗自幼丧父,母亲把他送人佛门指望他学成一门手艺,养家糊口。而周侗确偏偏喜欢练武。几年下来,学成了六合拳及六合大枪,后将此拳传给关门弟子岳飞。岳飞把六合拳简化后传给手下的将士,将士们称此拳为神拳或意拳。明末清初,山西姬隆峰自幼习武,少年父母双亡,只身投奔少林寺学艺。  相似文献   

17.
通风报信     
缅怀先贤 振兴意拳燕侠2000年11月25日,数百名来自海内外的意拳(大成拳)门人汇聚北京凯迪克大酒店,共同纪念意拳宗师王芗斋先生诞辰115周年.。参加这次纪念活动的有亚洲武术联合会第一副主席、香港意拳学会会长霍震先生,中国武术院副院长王国琪先生,北京武术院副院长毛新建先生,王芗斋先生的女儿、北京意拳研究会名誉会长王玉芳以及北京市武协各门派的代表冯志强、刘学勃、李秉慈等人。北京市意拳研究会会长姚承光先生首先致了开幕辞.接着,霍震先生做了题为《立武德为首》的讲话,他回顾了意拳走过的80年的历程,肯…  相似文献   

18.
高明 《精武》2008,(7):I0002-I0002
至于韩师的师传。曾听师傅讲过,他从少年即喜欢武艺,最早拜师徐老道(先出家后还俗)及梅姓师傅等人,习秘宗拳(主要是燕青靠打)、佛汉拳、太祖拳、盘龙棍、流星锤、绳镖、三节棍、夜行刀诸技,拳术后来以秘宗门为主,曾一度任县秘宗拳协会会长,器械尤精五虎坐门枪。另外师傅谦虚好学,若听到别人有某个特长,他一定前去拜访学习或者了解,在被聘为地区武术裁判期间,还向别人学习八卦掌、九宫八卦穴拳对练等。  相似文献   

19.
马振武与十八罗汉拳赵炳南马振武是宁夏著名的回族武术家,老艺人。在旧社会他走南闯北卖艺谋生以武会友饱经人间沧桑。丰富的人生阅历铸就了一个老艺人、老武术家坚韧不拔,开朗乐天的气质和性格。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十八罗汉拳是马振武青少年时学得的佛门武功绝技...  相似文献   

20.
水火居士 《精武》2008,(6):43-43
时下形意拳界普遍认为,劈拳是形意拳的母拳。此说发端于姜容樵先生的《形意母拳》,时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后经形意拳传习者的大力宣传,乃至成了今日形意拳界的共识。我个人认为,姜容樵先生的母拳提法,基本上是照着刘奇兰、张占魁的说法讲的:李老能才是劈拳母拳说的鼻祖。把劈拳作为母拳是李老能对戴家心意拳横拳为母拳的大胆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