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怀疑或不承认唯物史观的哲学性质,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割裂了哲学基本问题的彻底解决与唯物史观创立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它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彻底科学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而这一解决首先是在历史观上实现的.所以,唯物史观的创立也就意味着哲学基本问题的彻底解决,意味着新哲学的创立.唯物史观不是作为解决局部问题的具体科学而出现的,而是作为彻底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世界观理论而诞生的,如果彻底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唯物史观不是哲学,那么以往一切半截子唯物主义就更不能成为哲学了.  相似文献   

2.
近代实验科学的兴起,导致了科技从哲学的窠臼中脱离出来,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巨大的便利。由于片面强调科学技术的作用和"科技万能论"的盛行,人们往往会忽视甚至无视科技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科技的异化引起了主体人价值的丧失和人际关系的物化,导致科技与人文学科分离、科技与价值分离。解决科技异化问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迫在眉睫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在哲学实证化的同时,科学哲学化大致从三个方面表现出来:第一,现代科学以批判的反思活动的加强为特征,并且以对概念本性的研究为内容,因此,科学知识也具有哲学知识所特有的元理论的特点。第二,现代科学活动乃是体系性、系统性的活动,不可避免地需要并构造出一些超经验的原则,因此,科学活动也具有哲学活动的性质。第三,现代科学的数学化趋势及概念格式塔转换使得科学向自己提出了解释的要求,这种解释涉及哲学的“逻各斯”及语义学问题,因此,科学解释也具有哲学解释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属于实践哲学,讨论的是人的行为而非认知.目的论是这种伦理学的基础.人的行为的最终目的是至善,也就是幸福.幸福并不等于生活的享受和快乐,也不等于财富和荣誉.幸福是合乎德性的灵魂的现实活动.伦理德性是人的一种称为"中道"的品格状况.中道由一种被称为"实践智慧"的实践理性所确定.德性规定了目的,实践智慧使我们去做导向目的的事情.在实践行为方面亚氏给实践智慧以很高的地位,但哲学智慧高于实践智慧,因为亚氏又把至善至福归之于理性的思辨活动,这种思辨活动也是神的生活.作为实践哲学的伦理学与作为思辨哲学的第一哲学(形而上学)一样走向了神学.  相似文献   

5.
浅析体育价值观与学校体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近代体育史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体育价值观,这就是手段论体育价值观和目的论体育价值观。然而,由手段论体育价值观向目的论体育价值观的转移是一种社会发展必然的趋势。文章通过对手段论体育价值观和目的论体育价值观的理解,提出了手段论体育价值观向目的论体育价值观转变的问题,来讨论这种价值观的转变对学校体育在价值观、教学主体地位、教学实施途径等方面的影响,得出结论由手段论体育价值向目的论体育价值观的转变是全球化的必然趋势,这种转变给学校体育带来了一片生机。  相似文献   

6.
古希腊先哲泰勒斯被誉为西方第一位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他提出了宇宙本原问题,并给出了自己的解答:万物源于水。这一命题在当时代发展的条件下,是高度的理性思维抽象的结果。自然现象、希腊神话、希腊艺术的因素共同奠定了泰勒斯本原思想的基础。泰勒斯用自然现象本身去解释自然,这意味着古希腊人开始用理智的推理来解释世界,这种理智的推理流传到近代,最终形成了现代科学。  相似文献   

7.
要解决“中国向何处去”这个中国近代的时代中心问题 ,就必须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并且把这种认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虽然 ,中国近代哲学的争论集中于历史观与认识论两个领域 ,但两者的分离却无法科学地解决这一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认识论在创始人那里是统一的 ,但在理论自身发展的进程中 ,两者却陷入了分裂。其结果是理论与实践的分离 ,并且造成了中国革命的重大损失。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实践过程中 ,再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与认识论的统一 ,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大特点  相似文献   

8.
现代逻辑的产生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而且也为人们提供了崭新的语言工具。在这种科学语言的基础上,人们第一次有希望科学地解决许多使世世代代的哲学家们困感不巳的哲学之谜。在这方面,塔尔斯基的语义真理概念的建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光辉的范例。  相似文献   

9.
科学作为人类的一种活动,是以理论思维去抽象、概括、描述和解释思维对象(存在)的运动规律,即在理论思维的层面上实现思维和存在的统一;而技术是在实践的层面上完成这一统一.与科学和技术活动不同,人类的哲学活动是反思"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作为"问题"进行"反思".本文仅从20世纪科学和技术的四大成果即:量子力学、大爆炸宇宙学说、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来探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理性积淀和内在体现,代表了中华民族理论思维的最高水平。中国与西方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条件,而在近代以前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亦无机缘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因此,中国古代哲学在历史上具有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质,即立足现实思考人与世界的关系;以辩证思维方式解决人与世界之关系问题;探讨社会人生以追求内圣外王的理想境界;以独特的表达方式阐述对人与世界之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贝娄从创作<只争朝夕>到<真情>两部小说其间跨度长达二十年之久,这既是贝娄深入思考社会问题的时期,也是他"创作观"发生转变的时期;而随着<真情>这一小说的出版,他的创作视野开始由对外在世界的冷静观察转入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关系.并对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认识到人的问题只有通过调整人自身的关系才能得到解决.即脱离"羞耻感"的途径就在于回复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交往关系中去.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环境破坏的加剧,生态思想不但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共识,甚至已经成为一部分人的信仰,具有了宗教性质。本文意在指出,现代社会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危机致使生态思想具有这种性质,这种性质不仅表现在科学、哲学、伦理学中,也表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相似文献   

13.
基层社会治理结构一直是实现地方有效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近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结构是在延续"皇权不下县"的治理方式之下,中央政府只负责向基层社会获取各种资源,而由乡绅实现有效治理的一种治理方式。这种治理结构中,民众面对的是乡绅,而不是代表国家权力的县一级政府。这种基层社会治理方式成为"自治"观念输入中国的社会背景,这也就决定过了"自治"观念中国化的第一步就是和中国的乡绅治理联系在一起。随着清政府的瓦解,新生政权的诞生,原有的治理结构被逐渐重塑为基层社会民众直接面对国家权力的一种治理结构,这也为"自治"观念转化一种外生性的观念奠定了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4.
社会正义是政治哲学永恒关注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在这一问题解决的思路上,逐步形成了制度与人心二元对立的中西两极思维.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在西学东渐和中国文化自觉更新的过程中,不经意间逐步形成的仅诉诸制度安排的合理性实现社会正义的单极思维几乎成为一边倒的话语霸权.这一倾向,人为割裂了制度安排与人的道德意识觉悟的内在密切关联,从根本上忽视了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道德意识觉悟对于社会正义及其实现的重要意义,也无视中国传统哲学道德理性思维对于社会正义及其实现的积极价值的历史事实,没有注意汲取东亚社会成功地协调制度理性与道德理性的积极经验.当下的现实和学理的应然,从一定意义上要求人们更加重视人的道德意识觉悟对于社会正义及其实现的意义,从而确保制度安排的科学合理性与道德意识的理性自觉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5.
康德价值哲学一直在关注一个问题,那就是人的问题。康德把"人是目的"作为自己价值哲学的最终追求和本质,对人本身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康德对人本身的关注引起其后哲学家们对康德价值哲学批判性的思考,推动西方价值哲学发展,奠定了康德先验性价值哲学在近代哲学史上的源泉地位。  相似文献   

16.
齐美尔提出的"文化悲剧"理论是对急速上升的"客现文化"和"相对滞后"的个人文化二者出现差距的一种担忧.这种理论是在科学至上的社会化大生产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从推崇科学至上的现代哲学知识现到反对它的后现代哲学知识现;从科学主义教育现到终身教育现的转,都为我们重新思考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不必扭忧悲剧会发生.  相似文献   

17.
"哲学究竟是什么?"这是哲学最引人入胜而又最令人困惑的问题,也是古往今来的哲学家最感兴趣而又最为头痛的问题。因此,每个真正的哲学家,都把"哲学观"作为自己的哲学思考的首要问题。那么,我们就从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的哲学自我理解入手,开始我们愉快的哲学思想的遨游。  相似文献   

18.
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历来是思想家和教育家思考并试图回答的基本问题。但是,一般说来,对于人的全而发展,往往是从“人的本质”、“人性”出发来进行讨论,唯有马克思、恩格斯是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出发,从而对人的发展问题第一次作出了全面、科学的解释,创立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相似文献   

19.
西方哲学的反思性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表现.古代,以一种潜在的方式将事实对象化;近代,这种潜在的方式显在化了 ;在当代哲学中,意义性的逻辑逐渐地独立于事实性逻辑,反思性体现得最为纯粹.  相似文献   

20.
由于长期以来受黑格尔对休谟评价的影响,容易仅仅把休谟哲学看作近代哲学发展中追去思维与存在的统一的一个发展阶段,而且是一个否定的阶段,因而主要表现为消极的怀疑主义。其意义仅仅是提出了普遍必然性的问题,为康德的哲学做了准备。这种看法已经被后来哲学的发展证明为极其片面的观点。主要就休谟哲学中最重要的认识论中的问题做一个大致的梳理,揭示休谟的"温和的怀疑主义"中本来所有的积极的东西,并理清其对后来哲学发展的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