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谢灵运与曹植的源渊关系主要体现在二人都具有崇高的政治理想上,他们的诗歌用词生动,富于表现力,景物层次丰富;同时,谢灵运又受张协影响,写景状物时构思巧妙,能够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景物的特点。他对景物的描绘巨细无遗,给人以"繁富"之感,但诗中的名篇佳句比比皆是,诗中的繁芜之句又"无损于其高洁"。因此,钟嵘对谢灵运诗歌的源流及创作风格所做出的种种评价是客观恰当的。  相似文献   

2.
钟嵘认为诗歌既要有充实的思想内容,又要"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在重视内容的基础上重视文采,做到文质兼备.钟嵘认为曾植的诗歌"骨气奇高,辞采华茂",对其评价极高;对"其源出于曹植",重视辞采藻饰的陆机、谢灵运,也评价很高.这些具体的品评,体现了钟嵘论诗重采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3.
在文论史上,首次从纯文学的角度探讨诗歌艺术创作规律的诗论专著是钟嵘所著的《诗品》.他在《诗品》中提出了"穷情"的概念,其所论述的一系列诗歌审美标准也都是以"穷情"为核心展开的.钟嵘认为只有"穷情"的诗才"有味"."情"出现于他对上、中、下三品诗人的评价中,可见钟嵘对诗歌"穷情"的重视.以"穷情"为核心,分别从创作和接受角度阐述"穷情"要"自然",有"滋味"."穷情"理论的产生,对诗歌审美价值的张扬和"审悲快感"理论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钟嵘坚持风力与丹采相结合的评诗标准,其侧重点是意怨和词丽两条。通过对意怨的独特解释,钟嵘形成评价陶渊明和曹操诗的独特视角。钟嵘在具体地品评诗歌时,体现了刚柔相济的美学原则。  相似文献   

5.
郭璞与潘岳的渊源关系不仅体现在他们的诗歌都具有绚丽轻快的风格上,还体现在其诗歌都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上。郭璞更是以飘逸洒脱、辞情慷慨的游仙诗在玄风靡靡的中兴时代卓然独立,钟嵘赞其为"中兴第一"。郭璞的游仙诗不只是单纯地咏仙求长生,而且是通过"游仙"来抒发其困顿不得志的抑郁之感和愤世之叹。  相似文献   

6.
从钟嵘对谢灵运的评语以及刘宋入品作家来看,钟嵘对刘宋文学的繁盛持肯定态度;<诗品>对宋诗"自然"之评,成为后人定位钟嵘诗歌品评的重要标准之一;而他对刘宋诗歌思想内容之认可着眼于"雅怨",对刘宋山水题材的开拓缺少关注.  相似文献   

7.
钟嵘在《诗品》中将魏文帝曹丕的诗置于中品,对此学术界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笔者以曹丕的诗歌为出发点,结合钟嵘《诗品》所体现的审美理想、评判标准,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质疑,并且得出结论:钟嵘将曹丕置于中品是缺乏足够理据的.  相似文献   

8.
徐幹在《诗品》中被钟嵘列为下品。《诗品》将徐幹与曹彪并列,说徐幹与刘桢相比如"以莛叩钟"。将徐幹诗歌分别与曹彪、刘桢诗歌进行对比,让徐幹诗歌文本再次置入钟嵘的评价体系,重新解读分析,认为钟嵘将徐幹诗歌列入下品,既顺应了魏晋时期诗歌创作方向,又符合钟嵘评价诗歌的标准。  相似文献   

9.
钟嵘《诗品》中的"滋味"说体现了其诗歌审美理论,在古代诗论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滋味"说吸收了前人"味"论的文艺思想成果,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五言为体、抒情写景的详切充分、追求"自然英旨"、"风力"与"丹采"的具备等方面,它对后世诗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古代的诗歌创作和批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知人论世"是中国文学的一种传统批评方法,它作为评论文学作品的一种原则不断流传和发展,在中国古代许多文论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这种批评方法的运用,钟嵘《诗品》也不例外。本文结合"知人论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发展状况,从诗歌发生、诗歌本质、诗歌风格三个方面深入探讨钟嵘对这一批评方法的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