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清代刘淇在《助字辨略序》中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虚字其性情也。”他认为“虚词一乖,判于燕越”。虚词所表现出的内容就如同一个人的性情,虚灵而又不可或缺。换句话说,细细体察虚词则可能是体悟作者性情的切入口。  相似文献   

2.
虚词,顾名思义,是语言中没有实在意义的一类词。但认为虚词可有可无,可此可彼,那就不对了。清代刘淇在《助字辨略·序》中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由此可见,虚词在语言实践中,自有其独特的作用,是不能须臾或缺的。经  相似文献   

3.
刘淇在《助字辨略》的自序中谈到:“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盖文以代言,取肖神理,抗坠之际,轩辕异情,虚字一乖,判于燕越,柳柳州所由发晒杜温夫者邪!且一字之失,一句为之磋跄;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讨论可阙如乎”! 阮元在《经传释词》的序文中也曾说过:“经传中的实词易训,虚词难释”。 这两段话都是非常对的,首先它说明了虚词的重要性,倘若我们对虚词的用法不很熟悉,甚或无所了解,阅读古文必然产生困惑。其次它还说明对虚词的掌握也并不那么简单,因为虚词的意义常常随着上下文义有所变化,如果不了解这一点,也容易产生错误理解。  相似文献   

4.
古汉语中有许多汉民族所特有的修辞手段和表达方式,虚词的使用就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通常人们说:虚词的词汇意义比较抽象,它的功用是“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这并没有总结出虚词在表达神情上的积极作用。清代刘淇在《助字辨略序》中说:“杨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虚字其性情也。”他认为,文章要求传神,因此语气高低缓急、抑扬轻重大有不同,而“虚词一乖,判于  相似文献   

5.
文言虚词,从有古汉语语法的研究和教学以来,就一直被作为语法中的核心问题对待的。虚词的这种地位,源于它在文言文中的地位。清人刘淇就曾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而虚字其性情也……虚字一乖,判於燕赵……且夫一字之失,一句为之磋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讨论可阙如乎”!(《助字辩略.自序》)刘淇的这些话很有见地,他已认识到虚词的重要性。 与实词相比,虚词尽管意义较虚,却有自己独特的语法作用,它显示句子内部或句与句间的语  相似文献   

6.
吕叔湘先生说得好:"虚字的数目远不及实字多,可重要性远在它之上."(1)以往人们对虚词的分析,一般多侧重于词性或组织功能等语法方面.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只这样做并不完备,还应有修辞角度的切入与发掘.因为虚词的恰当使用既能使文章表达更为逼真生动、准确简洁,又能加强文章情意的传达和文章语气的表现,也能辅助突显人物形象.清代学者刘淇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虚字其性情也."(2)这句话明确指出了实词和虚词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同时指出了"虚词"在表"性情"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清代袁仁林在其《虚字说》序言中也说:"圣贤垂训,学士摛辞,事理多端,语言百出.凡其句中所用虚字,皆以托精神而传语气者."(3)也强调了虚词"托精神而传语气"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所谓虚词,又称虚字。清人马建忠《马氏文通》卷一云:“无解而唯以助实字之情态者,曰虚字。”从词义的角度看,虚词不表示词汇意义,只表概念之间的各种语法关系和句子的语气。由于“不表示词汇意义”,所以有人认为虚词在句中是可有可无的。此言差矣。  相似文献   

8.
汉语的虚词研究可谓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学者就已经开始注意到了虚词及其用法;汉代以后,虚词研究有所发展;到了宋代,我国学者开始提出“实字”“虚字”这两个词类名称;清代是中国古代虚词研究的鼎盛时期,整个虚词研究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9.
虚词的妙用     
小引清代学者刘淇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虚字其性情也……目夫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可见虚词的地位和作用之重要。可是由于虚词的意思比较抽象,难以直接表情达意,所以许多人认为它是无足轻重的,作文时也很少有同学重视虚词。  相似文献   

10.
《虚字说》在我国虚词研究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其训释术语也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虚字说》在沿用前人训释术语——“辞”之外,还创制了其特有的术语来分析虚词的用法。这些训释术语与现在的古汉语虚词术语体系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为我们多角度、多层次地研究古汉语虚词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第一册“单元知识”中,从诵读的角度对虚词在语气表达上的作用做了简明的阐述。但在教学中往往对此或视而不见,或一带而过,或只抠语法、词性和对译,至多借此来标明句子之间的关系,没有从贯通文气、表达感情的角度考察研究,以致影响语意和文意的深刻理解。清代刘淇在《助字辨略·序》中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虚字其性情也。”明确讲虚词与实词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如简单一个“而”字,如果在特定的语境中,真不可小觑。韩愈《祭十二郎文》在痛悼十二郎的同时,感伤自身衰弱、难以为久时写道:“吾年未…  相似文献   

12.
《马氏文通》虚字学说颇多创意 ,在借鉴欧洲与继承传统方面都有所突破 ,把汉语虚词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马氏发现了汉语特有的助字 ,发现了汉语的“介字”和西语的不同 ;他继承并发展了传统训诂学虚字研究的成果 ,提出了虚字和实字明确的定义和分类标准 ,与传统的虚字著作比较 ,有很大的开拓和进展 ,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13.
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掌握虚词是非常重要的。“实字易训,虚字难释。”阮元在《经、传释词·序》里的这句话,基本上代表了古人的经验之谈,认为学习虚词难于学习实词。现在的学子,大多也有同样的感受,对虚词望而却步。分析归纳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14.
<正> 虚词在诗中不但有结构实词的作用,而且在表情达意上还有其特殊的功能。甚至可以是一个诗眼,有画龙点睛之妙。故刘淇云:“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助词辨略》序)运用虚词可以造成一种转折,从转折中表现诗人的感情。如“桑拓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杜荀鹤《山中寡妇》)。晚唐兵连祸结,农民流离失所,以致田园荒  相似文献   

15.
《马氏通》虚字学说颇有多创意,在借鉴欧洲与继承传统方面都有所突破,把汉语虚词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马氏发现了汉语特有的助字,发现了汉语的“介字”和西语的不同;他继承并发展了传统训诂学虚字研究的成果,提出了虚字和实字明确的定义和分类标准,与传统的虚字作比较,有很大的开拓和进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16.
《助语辞》是研究古汉语虚词的专著,但它对虚词的研究已具有语法学的性质,涉及到了一些重要的语法问题:第一,词类虚实问题;第二,句中句间的语义和语法结构关系问题;第三,虚字与实字的搭配关系以及虚字的构句功能问题。  相似文献   

17.
虚词--托精神而传语气
  虚词大多无实际的意义,被称为“不为义、无义、句子之助”等。且意思比较抽象,难以直接表情达意,所以许多人认为它是无足轻重的。其实不然。“实词主其义,虚词通其气”,虚词能含而不露地传递作者的情感。《马氏文通》指出:“无解而惟以助实字之情态者,曰虚字。”表明虚词能巧妙地帮助实词表现人物的情态。袁仁林在《虚字说》进一步言明:“凡书文发语、语助等字,皆属口吻。口吻者,神情声气也。……其随本字而运以长短、疾徐、死活、轻重之声,……而其声如闻,其意自见。故虚字者,所以传其声,声传而情见焉。”虚词借用声之长短、疾徐、死活、轻重以让本字神情毕肖,情感外现。且同一虚词,语境有变,则欲通之气不同,欲传之态有异。同是“者矣”,在“感极而悲者矣”中,语气哀婉,忧愁之态恍如眼前;于“其喜洋洋者矣”里,明快奔放,春风得意之状若隐若现。同是“也”“不以千里称也”传递多少的愤懑、惋惜;“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蕴含陶渊明的深深鄙视与不屑,含而不露地告诉我们,追逐名利者,无法拥有和谐安宁的桃园世界。  相似文献   

18.
《虚字说》的虚词理论及阐释方法对《马氏文通》产生深刻影响.两者都反对“缘词生训”的阐释方法、同受文气论影响、皆为蒙童所作是《马氏文通》之所以会接受《虚字说》虚词理论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锤炼虚词     
一般讲炼字炼词时,只讲炼实字实词,不大讲炼虚字虚词。其实,古今作家在写作中也很注意虚词的锤炼。在古典诗文中,虚词的运用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化板滞为流动的艺术效果。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若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欧阳修《昼锦堂记》首句本为“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让人捎走后又飞骑追加二“而”字成“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因此使文意大为增色。这都是妙用虚词的有名的例子。在古典诗文中,善用虚词的例子是很多的。下面再举两例,略作…  相似文献   

20.
《虚字说》是中国古代语法研究领域,尤其是虚词研究领域里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虚词字典,袁仁林在经、史、子、集中收录了百余虚词并对其意义和用法进行了讨论和说明。本文从该书的释义方法、成就与不足方面对《虚字说》进行了探究,充分了解到该书在汉语语法史上的重要作用以及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