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快乐作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作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鼓励学生"说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感受。"这也就是说作文要让学生的习作说真话、吐真情,表述具体、生动、形象。而只有建立在真实的生活基础上的作文才是真实自然而感人的,那么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生活经历少,阅历不深,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当地的教学实际,为学生创设真实、愉快的情境,引领学生走进生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指导学生观察,让学生自由拟题,提供交流机会,给予成功体验,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在乐中学写,愉快作文。  相似文献   

2.
在活动中学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文教学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不断学习,努力探索,从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出发,将作文课变成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课,让情境走进课堂,让课堂生活化,让学生"我手写我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使学生“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指导他们感受生活,写作时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写自己想说的话,从而激发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在具体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应优化作文指导策略,从知识与创新能力的关联出发,以贴近学生实际的内容为切入点,让情境走进课堂,让课堂生活化,进而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从而达到“热爱生活与热爱作文”的双赢的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4.
激发学生习作兴趣,让其燃烧习作的"兴奋点".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生活寻趣、情境创趣,开放激趣,想象生趣,创新求趣  相似文献   

5.
惧怕、讨厌写作文,作文时无话可说、内容空洞是学生习作的通病,也是语文教师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语文教师必须努力改变这一现状,引导学生克服惧怕作文的心理障碍,引领学生走进生活,熟悉生活、感受生活、努力让他们在真实生活中走进作文,亲近作文,表达真情实感.只有这样,作文教学才会步入一个全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6.
想象作文 ,即“新思维作文”的一个侧面。想象作文是指学生在受到感知材料的刺激后 ,对感知的表象和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 ,从而获得丰富的事物形象材料所进行的富有创造性的作文。为“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 ,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象 ,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新颁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 ,我们采用了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一、创即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习作动机的一种手段 ,一般是通过创设具体、生动、独特的表达情境 ,让学生据这种情境 ,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习作。创设的情境要精心设计 ,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使其具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7.
邹学超 《成才之路》2014,(20):51-51
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有了习作的兴趣,学生才会展开一双想象的翅膀,在作文的天地中快乐飞翔。下面结合笔者多年的习作教学经验,谈一谈在学生习作兴趣培养上的做法。一、树立自信,激发习作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习作信心很重要。但是当前作文教学的功利化,让很多学生“谈虎色变”,以至于一上作文课就头疼,对习作有一种恐惧感。要消除恐惧,树立自信,就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表达的愿望。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然地打开记忆的阀门,回忆生活中那些观察仔细、印象深刻的人、事、物、景。从写短小的片段开始,不断提高学生习作自信心。例如,我让学生练写半命题作文“第一次……”。在学习范文、讲解习作的基本要求后,我给学生介绍了我第一次炒菜的情景,学生听了我第一次炒菜发生的同事后,兴趣大增,此时我顺势引导学生回忆,通过交流,想到了许多“第一次”:第一次买菜,第一次洗衣服,第一次穿衣服,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表演……曾经经历过的这些“第一次”的情景和场面再次在学生头脑中浮现,由于这些事情都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笔作文学生普遍感觉有内容可写,写出来的作文自然也很有个性。此时教师适时表扬鼓励就会点燃学生内心习作的火种,使学生明白原来作文并不难,有了自信心,学生自然也就喜欢上了作文。  相似文献   

8.
学生"怕作文"的主要原因是无话可写,而把学生喜闻乐见的有趣游戏或情境带进课堂,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让"有趣"激活学生的观察、思维、表达、想象和创造潜能,这就是所谓的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作文教学的目的,从作文指导课堂实际出发,创设与作文内容和谐共生的具体场景和轻松快乐的氛围,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情感体验,从而生成习作的教学.  相似文献   

9.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作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上,让小学生愿意写作、热爱写作,把"要我写"变为"我要写"。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先说后写,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师生共同参与,让学生体验成功,采用激励机制等方法来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  相似文献   

10.
提笔作文时,学生苦于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体验,引导学生自觉地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展开想象,写出有真情实感、独特感受、真切体验的文章,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为今后的习作打好底色。  相似文献   

11.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实际中,教师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对于作文普遍畏难情绪重,作文引导入门难。通过多年的探索,我认为归根结底还是应该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入手,树立乐于习作的自信心,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我借鉴了李吉林老师情境教学的成功经验,移花接木式把情境教学引入低年级课堂作文教学,优化课堂教学氛围,让小学生快乐作文,爱写作文。  相似文献   

12.
兴趣是学生形成作文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学生一旦对习作产生兴趣,就会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大胆表达,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作文命题,并创设良好氛围,优化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习作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写出真话、实话、自己的话。  相似文献   

13.
生活即作文,作文也是生活。作文应是学生感受生活、发掘生活中真善美的过程,并在这过程中主动去学会欣赏,学会沟通,学会合作。而这正是当前小学生所缺少的。因此,本次教学设计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走进生活,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发现生活,感受生活,再现生活。收集习作信息,整合习作信息,激发习作的兴趣,感受作文的过程,积累习作的素材和  相似文献   

14.
面对小学生习作普遍存在的"假、大、空"现象,笔者认为,作文应该是一个人心灵的产物.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与生活相融;启迪学生点燃情感的火花,用富有真情的作文评价滋润学生心田,让学生真正能够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让小学生习作之流中流淌着真情.  相似文献   

15.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尽管各种辅导资料如雨后春笋数不胜数,尽管老师们苦口婆心耐心引导,可一提到“作文”二字,学生们望文生畏,唯恐避之不及。如何让学生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让写作成为一种快乐?实践证明,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是情感基础;鼓励他们走进生活,感受生活是关键;从借鉴开始写自己的作文是方法;重视习作评价是重点。  相似文献   

16.
习作是用书面语言表达思想情感,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需要,是生活的实际需要。这体现了作文即生活、生活即作文的理念。如何让学生产生这种需要?树立这种理念呢?这就要求教师们在习作教学中,让生活走进课堂,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感悟、思考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每时每刻,  相似文献   

17.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一直是重点也是难点。客观分析学生对作文生畏的原因,采用有针对性的策略,能有效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采取策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丰富习作源泉,让学生敢写;还要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培养学生习作的技巧;让学生养成勤动笔的习惯。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标:1.通过课堂情境表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充分想象、乐于表达,体会习作的乐趣。2.通过自主命题,让学生尝试不同题材的习作。教学重点:让学生有条理地叙述情境表演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设计思路生活即作文,作文也是生活。作文应是学生感受生活、发掘生活中真善美的过程,并在这过程中主动去学会欣赏,学会沟通,学会合作。而这正是当前小学生所缺少的。因此,本次教学设计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走进生活,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发现生活,感受生活,再现生活。收集习作信息,整合习作信息,激发习作的兴趣,感受作文的过程,积累习作的素材和方法,养成良好的人际交往的习惯。导写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采访欲望师: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丹阳电视台要拍一部宣传我们学校的专题片,想聘请你们当记者,采访我们学校,有兴趣吗?现在,我代表学校欢…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创设劳动情景,激发写作兴趣、打破课堂作文教学的单一,让学生走进生活、通过劳动体验,积累写作素材、因势利导,让学生快乐作文,及时评改,提高学生习作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