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黄济 《中国教师》2008,(3):28-29
<正>二、词的形成和格律下面再对由诗到词的发展与形成,做些简介。词,将诗的五言和七言格律,转化为长短句,所以也称词为"长短句"或"诗余"。诗转为词,更有利于谱曲演唱。经文人加工后又形成了固定的"词牌"和严格的格律。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以来,经过不少新格律诗人的共同努力,在中国诗坛上逐步形成了又一个新格律诗派——雅园诗派。这个诗派在格律理论建设上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在“雅园诗会”共识的基础上,诗派成员分别提出了泛格律诗观、严格律诗观与格律准格律相结合的诗观,显示了多元与包容的特点。它们相辅相成,和而不同,都为新格律诗理论的建设作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从汉以后出现五言诗和七言诗,到魏晋南北朝,就越来越注意诗的声律,大抵已有律诗的雏形。至唐,诗人总结前人的经验创造出律诗和绝句的诗歌形式。这种诗有严格的格律,和以前的诗不同。为了便于区别,当时诗人把所有的律诗和绝句叫做近体诗。否则,就叫古体诗。这种划分后人一直沿用。古体诗的格律宽,近体诗的格律严,因此讲诗的格律,就是讲近体诗的格律,本篇拟就  相似文献   

4.
律诗、五言律、七言律律诗,是我国古代诗体中按照声律(押韵、平仄)和字数的严格规定而写成的有一定格律的诗。旧体诗的分类有两种:一是按格律分;一是按字数分。按格律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大致说来,唐以前的诗叫古体诗,又叫古风、古诗,如汉魏六朝的诗,这种诗不象唐以后的诗那样讲究格律,形式比较自由。唐代以后产生的诗习惯上叫近体诗  相似文献   

5.
在没有讲诗的格律以前,先要把古体诗和近体诗的概念弄明白。唐朝以前,诗的格律,没有正式形成,当时的诗人写诗,除了诗句要求押韵以外,不受其他格律约束。这种不受格律制约的诗,包括先秦时期到两汉魏晋南北朝留传下来的诗歌,通称古体诗,简称古诗或古风。古体诗没有固定的形式,  相似文献   

6.
刘坚  周瑜 《九江师专学报》2011,(3):114-116,121
师范高校古代汉语课中加强诗词格律教学,直接关系到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传承发展、普及推广和开拓创新。在古代汉语课教授格律知识的基础上,增加格律诗词的写作教学内容,是增加学生的古代汉语语感的又一行之有效的方法。诗词格律自动检测课件,能解决格律方面的问题、帮助人们杜绝出律的诗词;网络上的诗词论坛则能帮助人们解决诗法和构思方面的不足,不断提高写作者的创作水平,让现代的格律诗健康地成长发展,让唐宋遗风在一代又一代人手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7.
汉诗和英诗在格律方面有诸多不同,在格律的传达上当然也有诸多困难之处。本文拟采用红楼梦菊花诗原诗、杨译本和霍译本译诗为相关语料,探讨两译者对原诗格律的传达。  相似文献   

8.
<正> 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诗体。由于它对诗的字句、声韵、对仗等有严格的规定,而有别于唐以前的古体诗,所以后世叫它近体诗或今体诗。近体诗包括绝句、律诗和排律。其中又以律诗为代表。我们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讲律诗的格律。弄懂了律诗的格律,绝句和排律的格律就迎刃而解了。因此,律诗的格律便自然成为教学的重点。 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一书中,将律诗的特点概括为:  相似文献   

9.
散文诗     
散文诗的定义不是很明确清晰。最严苛的看法是:散文诗不是散文,不是诗,而是一种独立的文体。比较中庸的看法是:散文诗不是散文,是诗歌,是没有严格形式要求的诗,没有格律,也不押韵。泰戈尔的诗歌(如《吉檀迦利》中的各个篇章)通常就称为散文诗,无论汉译与英译,都无格律,不押韵,只是频繁分段或分行。然而,据说在孟加拉文中这些散文诗是有格律的,作者亲自翻译成英语,才成了没有格律的散文诗。既然带个"诗"字,散文诗就必须具有诗歌的若干特征。  相似文献   

10.
艾青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主张"诗产生格律,不是格律产生诗."提倡写诗要绝对自由,追求诗的散文美.他写诗最常用的手法有比喻、联想、夸张、拟人化和警句等.  相似文献   

11.
陆志韦因最早自觉地进行新诗节奏试验而在新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在表征现代民族国家想象的白话做诗原则下,自《渡河》中南腔北调的精神奋斗失败后,摹仿无韵诗以北京话的轻重音作为新诗节奏的基石,为新诗格律探索在自由诗派的自然语调、新月诗派的整齐划一和后起的音组说之外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陆志韦虽然意识到轻重的局限而回撤到中国传统的用韵,但其《杂样的五拍诗》不仅是具有诗歌形式的试验品,更因为其中凸现的"经验隔断"使它成为我们考察转折时代诗人政治与审美错位的一个典型文本。  相似文献   

12.
殷璠声律说之所以有很多费解之处,是因为他的声律说的内容比较复杂。他确实反对齐梁声律,认为不必严格遵守近体诗律,但又注重声律,事实上接受了近体诗律。他的声律标准,一是雅调,讲声调之雅特别是格调之雅,声律依诗的雅调兴象而随任自然;二是兼容并包,既闲新声即熟悉近体诗律,复晓古体即通晓齐梁体之前的古代声律;三是词与调合,即声律要与高雅格调相合,要随诗的内容格调而变化,根据其他具体情况处理声律问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说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高度评价不合声律的刘虚诗声律宛态,无出其右。  相似文献   

13.
围绕新诗格律的问题,卞之琳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主张,其重点是将“顿”视为诗律的核心。并从节奏角度划分诗歌的形式。卞之琳的诗歌理论显示了白话新诗在理论层面上对语言规律的探索和语言内在音乐性的寻求的成绩。但从诗歌效果史和诗歌写作实践上看,其理论又有着局限。  相似文献   

14.
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开派作家,其词有不协律处,由是产生苏轼不懂音律之说。但自宋以降,也有不少关于苏轼通晓音律的记载。他能自度曲,能改不协律之作为合乐之作,他善于鉴赏乐曲,东坡词有很好的音乐效果。其不合律依腔处,正是不僵守故垒使然。  相似文献   

15.
韵律一词通常用于诗歌与音乐中,但在翻译过程中,和谐的韵律美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俄语翻译在保持翻译基本原则,追求翻译标准的同时,力求语言的韵律美。文章拟从语气、结构及语篇来具体分析影响俄语翻译中韵律美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汉语诗歌节奏是对汉语自然节奏单位节拍群的分解,而节拍群主要是由音顿划分出来的。汉语诗歌节奏主要体现在顿和韵上,它与西方诗歌节奏既有共性又有独特性。汉语诗歌节奏在情感的表达上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国外研究对韵脚意识的事件相关电位(ERP)中的负向偏转(CNV)成分存在不同看法,但对N400成分看法较为一致;听觉韵脚意识与视觉韵脚意识之间存在差异;韵脚意识的ERP研究结果与行为学研究结果较为吻合。未来对儿童韵脚意识的研究年龄再早一些是十分必要的,而对个体进行发展性的研究应该成为今后韵脚意识研究的重点。韵脚意识的ERP研究还应进一步与行为学研究相结合。与韵脚相对应的首音一致的研究也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汉语韵律研究必须立足于汉语的特点,必须先弄清楚它的自然特征。古代诗词格律源于自然语言节律,形成一种压倒句法的强制性格式,可以作为探讨汉语节律自然特征的依据。本文主要讨论关于节律的三个相关问题:1.音步长度的确认及其类型;2.音步组合的松紧及其规律;3.律动要素的选择及其位置。  相似文献   

19.
动作节奏作为动作要素中的一个综合性要素,在体育动作技术中作用很大。动作的节奏整体上联系着动作的各个环节,合理的动作节奏能保证动作的协调、省力,取得良好的动作质量。不合理的动作节奏会使整个动作变形,影响动作质量,甚至导致动作失败,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本文全面分析了《全宋诗》收录的洪迈105首诗的用韵频率情况,数据库对于诗歌用韵研究具有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