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郑众:“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物于事。”(《周礼·春官》郑玄注引)刘勰:“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文心雕龙·比兴》)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集传》)  相似文献   

2.
历来论比兴有两种观点.一为比兴合论,另外一种则是把比兴分开。事实上.“兴”和“赋”和“比”都不同.“兴者,先占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朱熹《诗集传》);“索物以托情,谓之比;触物以起情,谓之兴。”(胡寅《斐然集》卷18《致李叔易》)可见,比与兴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手  相似文献   

3.
说说赋比兴     
何为“赋、比、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  相似文献   

4.
一、古诗的意象系统1.古诗的意象与兴的关系。历来论比兴有两种观点 ,一为比兴合论 ,另外一种则是把比兴分开。事实上 ,“兴”和“赋”和“比”都不同 ,“兴者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比者 ,以彼物比此物也。”(朱熹《诗集传》) ;“索物以托情 ,谓之比 ;触物以起情 ,谓之兴。”(胡寅《斐然集》卷 18《致李叔易》)可见 ,比与兴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手法 :兴 ,是以彼物引起此物 ,此物与彼物没有直接的意义上的联系 ;而比 ,相当于今天的比喻 ,此物与彼物之间有直接的意义上的联系。正是这种不同 ,在中国诗学上有重大的根本性的意义 ,它成就…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的研究中,人们一般把《诗经》中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分成“赋”“比”“兴”三类,并把它们与《诗经》的三大组成部分“风”“雅”“颂”合称为《诗经》的“六义”。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简而言之,赋就是直陈其事,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托物起兴。  相似文献   

6.
赋、比、兴是民歌的主要表现手法。鲁迅先生说:“赋者直抒其情,比者借物言志,兴者托物兴辞也。”(《汉文学史纲要》)古黟文风雅盛,民歌十分丰富,而且男女老少都会吟诵“唱曲”。本文试图对古黟民歌中的赋、比、兴手法作一分析,以求教于行家。 赋是民歌最常使用的一种表现手法。黟县民歌,赋不仅用于长篇叙事抒情,如《劝世人》127行,882字;《黟县妇人实可怜》64行,448字;《一个囝》42行190字,全诗都是用赋的手法。而且也  相似文献   

7.
南宋朱熹注的《诗集传》是一部有很大影响的书,明清以来流传极为普遍,如此朱熹对《诗经》“赋比兴”的解释也随之深入广大读者的认识。朱熹之说出,一般学者大多摈弃了郑玄之说,①而以朱说为依归。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词也。”朱熹从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8.
讲《诗经》必讲“六义”,讲“六义”必讲赋、比、兴,而讲赋、比、兴者,当以朱熹的观点为正宗。朱熹解释赋、比、兴,只立观点,不做阐述,而后人又要尊之用之,所以不得不对他的观点补充释义。他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后人先是纳闷:“难道随便拉个‘他物’就可以引起下文吗?”但接着就发现,原来每首诗的“他物”和“所咏之辞”之间都存在某种联系。这一点,朱老夫子可没有说透。他说:“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这个比怎么个比法,此物与彼物之间的联系怎样建立,这个问题朱老夫子又未阐释。后人经过研究又有发现:原来比的内容是很…  相似文献   

9.
《毛诗大序》说:“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据孔颖达解释:“风、雅、颂者诗篇之异;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所谓“异辞”,指的是不同的表现手法。亦即朱熹所说:“赋则直陈其事,比则取物为比,兴则托物兴词。其所以分者,又以其属辞命意之不同而别之也。”我们打开《诗经》一看,《诗传》指明“兴也”的就有一百一十六篇,但没有提及“比”和“赋”。这是由于“凡托鸟兽草木以成言者皆兴也,赋显而兴隐,比直而兴曲……赋、比易识耳”(陈奂语)。到朱熹作《诗集传》才把每章的赋、比、兴一一加注。  相似文献   

10.
《诗经》中的《周南·关雎》是国风的首篇,它的艺术手法一直为历代学者所称道。本文主要从它的比兴手法、叙事特点和描写梦幻中的爱情三方面发表一点粗浅的见解。先说比兴。朱熹云:“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浅显而准确地解释了比兴的念义。“比”便是通过类比联想或反正联想,引进比喻客体,“写物以附意”;“兴”则是“触物以起情”,“它物”为诗歌所描写的景物,而这种景物必然蕴涵着诗人触物所起的情。“兴”是一种比“比”更为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诗经》中《周南·关雎》一诗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  相似文献   

11.
兴象天然     
“兴象”这个概念出自中国古典美学,它是从意象中分类出来的(这种分类的角度主要是着眼于意象生成过程中“意”与“象”的关系),和中国诗歌的“赋、比、兴”中的“兴”体相联系。关于“兴”,古人的论述和解释都比较多。《毛诗正义》中说:“兴者,托事于物也。”梁朝钟嵘在《诗品序》中又说:“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而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则说:“兴者,起也。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唐朝,贾岛在《二南密旨·论六义》中又将“兴”阐释为“兴者,  相似文献   

12.
声训略说     
事物的名称同事物的性质本来是没有必然的联系的。马克思说过:“物的名称对于物的性质全然是外在的。”(《资本论》第一卷)我国古代庄周也说过:“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庄子、齐物论》)荀况也说过:“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刚谓之不宜。”(《荀子、正名》)只有拟声词的得名是可以观察出来的。如“鸡”从奚声,取“鸡鸣喈喈”之声,“雁、鹅、鸭”也一样。(鸭字不见于《说文》,郑珍谓“鴈”即  相似文献   

13.
比兴手法是诗经六义之二,朱熹的《诗集传》云:“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相似文献   

14.
诗词是由情感而产生的。陆机《文赋》说“涛缘情而绮靡”;诗词又是和理性分不开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序》)。古人诗与乐分不开,谈音乐的理论也完全通于诗歌。《礼记·乐记》说: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相似文献   

15.
赋说     
说到赋,先应辨清有关赋的几个概念。赋在古代文学史上主要包涵三种含义:其一,赋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后由《毛诗序》归为诗六义之一:“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其特征,钟嵘《诗品》曰:“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其二,“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  相似文献   

16.
讲到中国古代诗词的艺术成就,必会涉及其基本的艺术表现手法,即赋、比、兴。关于比、兴的解释,以朱熹所说最为准确而简明扼要:“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按这一解释,十分简单,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发端。但历来在比兴问题上总是缠夹不清,究其原因,我以为古今学者们比较注意说清比与兴的区别,但往往忽略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先说“比”。钱钟书先生说:“比喻有两柄而复具多边。盖事物一而已,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于一功一效。取譬者用心或别,着眼因殊,指(所指对象)同而旨(符号所指的意义)则异;故一事物之象可…  相似文献   

17.
托物起兴是民歌常用的手法,人们称它是语言的智慧之花. 赋、比、兴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出了较科学的解释:"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此解释一直为后人所沿用.  相似文献   

18.
说“赋”     
在中国文学史上,“赋”既是诗的“六义”之一,又是一种特殊的文体,故特受学人重视。班团说:“赋者,古诗之流也”(《两都赋序》),又说:“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郑玄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毛诗笺》);刘勰则说:“赋者,铺也.铺采离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而朱熹又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诗集传》)凡此种种,释义不一。然则“赋”字本义如何?它与诗之“六义”和文体之“赋”有何关系?看来仍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下面让我们从“赋”字本义谈起.一、…  相似文献   

19.
《国殇》是《九歌》的第十篇。它是我国伟大诗人屈原的著名诗篇之一。也是楚人祭祀为国牺牲战士的乐歌。戴震说:“殇之义二:男女未冠(二十岁)笄(十五岁)而死者,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歌此以吊之,通篇直赋其事。”(《屈原赋注》)古代把年龄未满二十岁而死的人叫做殇。凡是在外死在战场的青  相似文献   

20.
汉大赋新探     
作为汉代文学正宗的赋,千百年来惹得人们众说纷纭,争议不断,但谁也无法否认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的深远影响。什么是赋呢?班固《两都赋序》所说的“赋者,古诗之流也”和《艺文志》所说的“不歌而颂为之赋”,大约是赋最古的定义。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篇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搞文,体物写志也。”又说“赋自《诗》出,分岐异派。写物图貌,蔚似雕画。”刘熙载《艺概·赋概》篇说:“赋起于情事杂沓,诗不能驭,故为赋以铺陈之。斯于千态万状,层见迭出者,吐也不畅,畅无或竭,”并对赋作了别具一格的诠释:“赋从贝,欲其言物也;从武,欲其言有序也。”概而言之,赋出于诗又有别于诗,“诗较近于音律,赋则较近于图画”,“诗本是‘时间艺术’,赋则有几分接近于‘空间艺术。’”“从贝”、“从武”、“有物”、“有序”深刻地揭示出赋是用时间上“层见迭出”的语言表现空间上“千态万状”的物态。于是,赋之时空意识便成了一个饶有兴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