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父亲年轻的时候,我并不知道还有父亲节,因此没有给父亲过过一次父亲节。那一年,父亲安静地躺在床上。在我的记忆中,父亲白天是不往床上躺的,他总有忙不完的事,总有干不完的活,他必须付出最大的辛劳,让有限的田地里生长出更多的粮食来。只有这样,才能填饱我们姐弟几人的肚子。父亲整日在田里忙,春耕夏播秋收冬藏。父亲把农事安排得很紧,还经常对我说,节气不待人。清明前后,  相似文献   

2.
生活屐痕     
树脚深入土地的心脏手抓住蓝天的肩膀站直了就别趴下即便让严冬扒光了衣服也总有返青的时候扁担庄户人家肩上的拐杖一头拄着农业的内涵一头撬起乡村的辛酸横着竖着都是季节的支点鱼儿鱼儿生活在黑暗中一吞一吐都是快乐当见到阳光的那一瞬死亡便向它频频招手活着的鱼儿害怕灾难死亡的鱼儿享受着幸福跳绳从小就练习跳绳动作灵巧飘逸长大后却被生活那根美丽的绳索重重地绊了一跤父亲农事蹒跚四季流转父亲和成熟的谷粒一道走进了民间深处脊背弯成一张弓把儿女射向了远方渡口在此岸只消一竹竿就到了彼岸站在彼岸回首此岸又成了彼岸一年又一年人生…  相似文献   

3.
父亲的酒     
父亲你的日子是一碗酒一碗农事和大米酿造的苦酒我是唯一看得清你的酒的那人坐在黄昏的背后我忘不了那碗酒那碗浸透你大半辈子的酒你苦苦追遥过的日子终是一碗苦涩而纬长的风景从七月的麦地归来父亲你要的是酒那碗薄薄的酒酒香浓郁喂饱了一个饥饿的季节而今我那年轻充实而又贫瘩的生命父亲的酒在我的诗歌里熊熊然烧父亲的酒@岭南$广东省扬西县一中高二(2)班~~  相似文献   

4.
父亲打电话回来 ,说他的厂里要到元旦才停工。今年 ,已是他在外面奔波的第三个年头了。每年的这时候 ,他都会给我们打同样的电话 ,通知同样的消息。于是 ,我们姐弟俩每年都痴痴等待着元旦的来临 ,苦苦守候着父亲的归期。家乡的耕作方式依旧原始 ,诸多描述农事的古语在这里依然适用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面朝黄土背朝天。许多人祖祖辈辈在土地上拼命 ,却不计收获的丰寡。农事的艰辛与生活的严酷 ,使这里生长着粮食与人口 ,缺乏着知识与开放。知识的缺乏给纯朴的人们带来诸多不便 ,也刺激着人们对知识的渴求。父亲干着支书时 ,一直惭愧于自己…  相似文献   

5.
某种生活     
父亲从僻远的乡下赶来看我发亮的汗水滴在城市的柏油路上轮胎底割成的牛草鞋遮住父亲粗大的脚趾头我的妻子温柔漂亮口音纯正举止端庄她看着我父亲粗大的脚趾头汗津津的脸适时得体地说了句普通话父亲扭过脸去他听不懂他只能迷茫地望着来时的路我发疯似的在喧哗的大街上寻找那顶载着农事收成的破草帽一张脸漂过去一张脸荡过去没有那张被阳光涂得黝黑的脸那颗被岁月敲碎的核桃只有我这张白纸似的脸写满歪歪斜斜密密匝匝的字找到父亲我已疲惫得像一堆烂泥我说我像一只没头苍蝇父亲说你像苍蝇没有脚苍蝇穿着锃亮的皮鞋陷在沙发里父亲穿着凉爽的牛…  相似文献   

6.
亲爱的番薯     
那些番薯此刻靠在墙角,一棵倚着另一棵,一块叠着另一块,连着根,带着泥。于是房间就成了一片田野。那些番薯藤是我和父亲插到土里的。那是上次放暑假回家时的事。在田野里,父亲挥动锄头,在田垄上打开一个缺口,我就把一段新嫩的番薯藤放进口子里。父亲把锄头从土里收回来,藤就种到土里去了,仿佛鱼被放回水里。这活儿干得纯熟,转眼间几排田垄上就都插满了青青绿绿的一片。站在垄头看向垄尾,仿佛我们小学时在操场上站队。夏天,天气说变就变,风雨来得突然而迅猛。父亲把唯一一件雨衣披到我身上,说:“你身子弱,你穿吧。”我就披着雨衣站在田头,看着雨水里的田野。那些番薯藤们毫不示弱,它们在风雨里微微摆动着,仿佛戏水的鸭子。于是想起东坡的词句:“一蓑烟雨任平生。”其实也不过如此。这是夜深人静的时候,山村早就闭上了所有的眼睛,只有月亮在上空走动,就像巡城的更夫。静夜里,你听得见番薯们窃窃的谈话声吗?为了成为一名书生,我从小就疏离了农事,以致如孔夫子所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但是种番薯这活却毫不陌生,因为干这活一般要三个人,这时候父亲就会叫上我:父亲掀土,我放藤,弟弟撒草灰当肥料。把番薯种下之后就是除草,一直到收成,要除两三次。第一次是种下大约一...  相似文献   

7.
孙明 《甘肃教育》2011,(19):94-94
每次看到那绿油油的如蚕宝宝般可爱的青豆角,我便会想起我的学生——玲。 玲是我教过的学生中的一个。那年我19岁,师范毕业后分配到农村任教。玲15岁,是班里年龄偏大的那种孩子,长得眉清目秀,但从她身上找不出一丝孩子的天真、活泼,有的只是愁苦和腼腆。她住在离学校不远的一个村子里,母亲死得早,父亲靠耕种家里承包的几亩田地维持生计,为了给家庭减轻负担,玲不得不从小就跟随父亲参加农事劳动。  相似文献   

8.
比如火塘     
是谁将火引向一个坑?火星点燃干燥的柴,微笑的光焰驱逐着黑夜里的寒意,一家人围坐火塘边,把农事的话题斟在茶盅里品尝。似乎不点燃这火,不引燃那柴,日子就变得没有味道一般。不论盛夏的黄昏,还是冬日的清晨,父亲划动火柴的手势,永远是农历中最经典的动作。  相似文献   

9.
沈括(1031-1095)是我国宋代杰出的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1031年出生于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市)的一个下层官吏家庭, 父亲沈周曾做过地方官,母亲许氏,是一个有文化素养的女子。少年时代跟父亲走南闯北,成年后任沭阳县主簿,后中进士, 升为太史令,并兼任提举司天监,为掌握农事与  相似文献   

10.
农事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古老题材,因为早在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为数不少的有关农事的描写。但《诗经》以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有关农事的描写在诗歌中却是时断时续,很难形成轩然大波之势。直到中晚唐时期,这种冷清的局面才有所改变,农事诗在中晚唐的大量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新乐府诗歌理论的推动及其诗人们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儒家价值观的影响等方面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1.
农事劳动课程是在落实《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劳动技能课程标准(2016年版)》背景下开发的一门校本课程。农事劳动课程契合智障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现实,有助于培养智障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简单的农事技能。通过农事劳动课程的学习,智障学生在辛苦劳作的过程中收获了劳动成果,获得了劳动技能,锤炼了劳动品格。  相似文献   

12.
温馨的诀别     
那时候,父亲患了癌症,而我又不得不赶时间修改一部剧本。我将一张小小的桌子从阳台搬到了父亲的床边,目光稍一转移,就能看到父亲仰躺着的苍白的脸。而父亲微微一睁眼,就能看到对面养了十几条美丽金鱼的大鱼缸。这是父亲不能起床后我为他买的。10月的阳光照耀着我,也照耀着父亲。他已知自  相似文献   

13.
大爱无言     
母亲是1975年冬天嫁给父亲的。那时父亲天天挨批斗。母亲刚嫁过来,就开始吃苦。天不亮,母亲就起床煮饭,给父亲。因为一大早,父亲就得动身到区上去。下午收了工,母亲又去接父亲。母亲不放心父亲,怕路上有个闪失,很多时候,母亲连午饭都吃不上。天冷的时候,母亲就会给静坐住院子里的父亲披上一件绣花棉袄。那是母亲惟一的嫁妆。天热的时候,母亲就会摇着一把蒲扇,坐在父亲身边,给父亲驱赶蚊虫。  相似文献   

14.
煎鸡蛋面     
在媒人撮合下,母亲十四岁的时候,就和十九岁的父亲订婚了。订婚的仪式很简单:母亲给父亲倒了一杯茶,父亲包了一个红包给母亲,红包里是十元钱。婚事就这么订了下来。订婚之后不久,父亲就参军去了,这一去就是七年。  相似文献   

15.
一九一四年阴历三月初三生于河北省蠡县梁家庄。乳名魁,学名梁维周。祖父终生务农,生有一子二女。梁斌出生时,祖父、祖母、两个姑姑都已去世。父亲梁老旬,读过几年私塾,亦在家务农。开始家中只有八亩地,父亲当家时,发展到了二、三十亩地,还养着一头驴。到梁斌记事时,家里已有二百亩地(其中三十五亩代人耕种,秋后交租,其余大都是活契地,三年回赎,小部分是业地)。父亲勤干农事,耕耩锄耪,样样精通,是村里勤俭持家的好手。他为人耿直,从不求人,也不逢迎巴结,只是性情粗暴。1939年老死于故乡,终年八十九岁。先母王氏生二子三女。她去世后,父亲续娶大杨庄王氏,生四子一女。梁斌排行第  相似文献   

16.
我不喜欢有风的日子,我怕一阵从南到北的风,腰肢一扭就把我单薄的父亲,刮到脚手架边只要起风,多数的时候就会有雨更多的时候,父亲就会无处可归风吹散了父亲刚刚倒出来的水泥风又把水泥吹到老板身上,吹到父亲眼里这可恶的风,就这样白白吹走父亲的半斤汗水。  相似文献   

17.
《诗经》农事诗研究历来为《诗经》研究重点,学者对农事诗定义与篇目众说纷纭,各成一家。农事诗研究以五四为界,五四前农事研究以训释义理为主,五四后多以整体目光看待农事诗。论文试图梳理历来农事诗研究的成果,以期找到更好的研究农事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不做空马车     
阳光明媚的一天,年幼的黑格尔与父亲一起在林中散步,走到一处僻静的地方,父亲问黑格尔:除了小鸟的叫声之外,你还听到了什么声响?黑格尔说:我听到了马车的声响。父亲说:对,是一辆马车,而且还是一辆空马车。黑格尔很奇怪,就问父亲:你又没有看到,怎么知道是一辆空马车?父亲笑道:从声音就能轻易地分辨出是不是空  相似文献   

19.
周莹 《家庭教育》2008,(7):63-63
我从小喜欢看电影,是受了父亲的影响。 物以稀为贵,那时候电影少,就特别想看,还喜欢看。哪儿有电影,我最先都是从父亲嘴里得知的。我在看电影的前一天就围着父亲转,央求他一定要带上我。父亲点了头之后,我就开始兴奋起来。“电影叫什么名字?”我穷追不舍地问父亲。  相似文献   

20.
父亲19岁的那年冬天,一个冷风呼啸的晚上。夜已经很深了,父亲一个人蜷缩在被窝里,就着昏暗的煤油灯光,正在看《三侠五义》,这时候,听见有人啪啪啪地敲门。听声音,好像很急的样子。父亲以为是邻居,就胡乱地问了一声。没有回答。父亲又问了一声,谁呀?门外还是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