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蒙古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基,而草原生态旅游的兴起为保护和传承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近年来学术界对草原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传统旅游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关注比较多,对草原生态旅游和蒙古族非遗保护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很少,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2.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梳理滁州市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基本状况,分析遗产项目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滁州市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旅游开发的具体模式,包括:旅游商品开发模式、结合景区开发的手工非遗项目展示、主题旅游街区开发模式、主题节庆活动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热风靡世界,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国家保护名录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级。省级"非遗"在当代保护方式上所具有的独立特点,正可以与当下文化旅游热联系起来。节庆旅游便是新的旅游产物里适用于"非遗"展示和传承的选择路径之一。探究"非遗"特性与认清节庆旅游发展规律,借助于富顺豆花旅游节的思考,将遗产与节庆旅游结合,以期丰富理论及挖掘现实价值,在保护和开发间寻找共赢点。  相似文献   

4.
西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省区,目前已形成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分别为世界级、国家级、自治区级和市级。近些年来,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一直没有降温,具体到西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学界的关注逐年增多,"生产性保护"模式、"博物馆保护"模式及"旅游开发保护"模式都曾在西藏"非遗"的保护传承中得到实践,但这里重点讨论的是教育传承的保护模式。以西藏民族大学为视点,西藏"非遗"的教育传承存在课程种类不丰富、研究成果体量不大、校园活动单一和博物馆藏品不多等问题。对策如下:提高课程的专业性和系统性、鼓励师生参与研究和保护实践、举办丰富多彩的"非遗"宣传活动、增加博物馆"非遗"展品种类。  相似文献   

5.
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重视,但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尚无定论。私法领域中的商标权保护方式,契合于非遗的保护与开发。以内蒙古非遗项目为例,内蒙古非遗商标注册检索数据为3046,大量被"私有化"注册和"囤积",存在偏商业化的隐患。因此,对内蒙古非遗商标的保护,要鼓励合理的商业开发,也要注意非遗传承主体利益的保护,才能实现长久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文化与旅游融合的背景下,以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为指导,对《张家界·魅力湘西》进行个案考察,研究认为市场、政府、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与地方民众等文化主体共同建构了旅游演艺场域,并在市场主导和支配下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再生产。旅游演艺场域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生产的价值主要是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激发非遗传承人、当地民众和整个社会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觉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是政府和社会的焦点,语言资源作为文化的载体,本质上也是"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并值得结合旅游项目进行开发性保护。  相似文献   

8.
黄冈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非遗项目的申报、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过程中黄冈市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存在着宣传滞后、专业人才匮乏、后续乏人、开发利用与创新能力不足和非遗保护的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针对黄冈非遗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现状,提出应加强对非遗工作的领导、加强队伍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创新传承模式和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五个方面的对策与建议。开展黄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保护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黄冈非遗文化产品的开发与利用,提升文化服务力度,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国非遗文化资源丰富,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将非遗文化元素引入专业课程,与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相融合,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能让青年群体更好地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文章以北京区域非遗文化与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融合为例,提出了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非遗校本课程开发策略,希望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融入非遗文化元素课程开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通过反省当前旅游开发中的几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论述了在旅游开发中,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境进行整体性保护,要从文化持有者的视角出发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依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深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并将非遗文化引进课堂,构建非遗文化的教学体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是产业融合大趋势下的产物,旅游业的发展为"非遗"的传承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机遇。"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基础条件是资源和市场的对接;融合的动力系统包括"非遗"保护需求的推力、"非遗"旅游开发成功案例的引力、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地方经济发展的压力、文化产业发展的拉力、旅游需求层次提高的驱动力;融合的路径主要有开发型融合、体验型融合、创造型融合、功能型融合四种方式。以湖南湘西怀化市为例所进行的实证研究,可以为其它地方"非遗"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非遗档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基本的“活态固化”保护性手段;非遗档案的“固态活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基本要求.通过非遗档案实体的传统服务、流动展示、主题展览和学术推进,通过非遗档案内涵的物化创意、实景再现、技术融合和旅游活化,就能实现非遗档案的公益性和商业性双重发展目标,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4.
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非遗保护意识;加强完善非遗的法律法规建设,做到依法保护;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律,建立非遗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推进基于传承非遗的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利用数字化、信息化的现代科技手段广泛真实地传承非遗。  相似文献   

15.
从文化生态保护视角出发,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泉州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永春白鹤拳的旅游开发的优势与机遇进行分析,从非遗传承保护与旅游发展双赢角度出发,在今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时应着眼于文化生态保护,充分发挥其发展历史具传奇性、对外联系广泛等优势,充分利用旅游需求转变、非遗保护传承重视等机遇,与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做足"文化"文章、适度开发,使旅游业发展与文化生态保护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历史文化名城所具有的天然文化空间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提供了独特优势。以商丘为例,提出针对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有益策略,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旅游开发的双赢。  相似文献   

17.
协同创新战略的提出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文章结合通化师范学院"长白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在非遗保护中的成功经验,探讨了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实行协同创新战略的具体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域性成为吸引旅游者的重要驱动力,其传承性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进行传播和承续,而旅游开发为其传承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文章在构建非遗资源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信阳市主城区和其下辖8个县区为评价单元,采用单因子评价与综合评价的方法,指出信阳市9个评价单元在非遗资源富集度、非遗载体以及非遗投资潜力3个一级评价指标和11个二级指标上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加权计算信阳市非遗资源的总体评价结果,结合评价结果指出信阳市非遗旅游开发应该采用"分区域,分阶段"的金字塔式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目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旅游开发和利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具有无形性、流动性、民族性等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受到全球化、现代化、市场化的冲击.旅游开发与利用一方面可能会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扭曲与破坏,另一方面如果利用得当.它也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措施.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十大类.可谓是种类繁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确给安徽省带来了一定的旅游收入,使得许多游客了解了安徽的地域特色.但是旅游开发也存在着开发过度、保护措施不力.开发困难、开发模式单一等问题.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处理好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以及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等.发展安徽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杨利丹 《焦作大学学报》2012,26(2):53-55,66
文章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探讨和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介绍的基础上,从保护层面、保护措施和保护困境三方面对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旅游视角下由遗产保护中心、专家委员会、企业和非遗传承人共同构成的保护框架,并从符号运作和创意项目两方面探讨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