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运动医学     
G804.53 9700868体育专业学生应激水平与运动损伤关系的探讨[刊,中,I]/颜军//体育与科学(江苏).-1997.-18(1).-55-57图1表2(DW)体育系//应激//损伤//关系//分析//应激水平以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选择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损伤为研究对象,运用 Cawte 应激量表为主要研究工具.结果显示:高应激水平是导致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体育专业运动损伤者  相似文献   

2.
为更明确造成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操普修课运动损伤的原因,采用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等,对菏泽学院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济南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针对体操普修课中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机理进行调查。研究认为:体操普修课中学生受伤比例较高,且男生大于女生;损伤比例较高的项目是双杠与单杠;受伤部位主要是手腕部位;损伤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要领错误;预防运动损伤主要涉及教师、学生、场地管理人员等角色。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在体育活动中受伤的316名体育专业学生和非体育专业人的生物节律与运动损伤的关系进行了调查与统计分析。研究表明:运动损伤的发生与人体生物节律关系密切:生物节律与运动损伤发生的类型、表现形式各有不同。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关的预防运动损伤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通过对湖南省武术专业的体育高考生的运动损伤情况调查,对运动损伤的高发季节、主要部位、损伤的性质、原因等进行研究,并提出预防的主要措施,为预防武术专业学生运动损伤的发生提供理论性依据.  相似文献   

5.
陈伟 《体育世界》2010,(7):59-61
通过问卷调查、访问调查、文案调查等对体育专业学生运动损伤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了解体育专业学生运动损伤发生率、损伤类型、损伤部位、损伤时间及损伤原因等。揭示运动损伤的一般规律及发病机理,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旨在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及为以后参加体育教学工作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体育专业学生对运动损伤的处理及机体的恢复情况,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嘉应学院体育专业学生进行了相关调查。结果表明:体育专业学生在发生运动损伤后主要进行药物外敷、按摩等方面的治疗,机体恢复时间较长、恢复效果较差,没有完全恢复的损伤对学生心理有一定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损伤的发生原因、项目、部位、病理及治疗措施等方面的调查与分析,找出运动损伤发生的规律与特点,为有效预防大学生运动损伤的发生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与数理统计法,对沈阳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1~3年级本科在校生的运动损伤发病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在254名调查对象中,发生过运动损伤的有229名,平均发病率为90.1%。另外,年龄越大,运动损伤的发病率越高,而男生比女生发病率高;体育学专业比运动训练专业发病率高;运动损伤的活动类型多发生在课外活动和运动竞赛,发病率分别占62.9%、23.2%;导致运动损伤发生的项目主要是大球类项目和田径项目,发病率各占59.0%、42.1%;多发部位集中于四肢和躯干部位,发病率为64.4%、14.0%;导致运动损伤发生的直接原因为缺乏准备活动、运动负荷(局部负担量)过大、身体功能和心理状态不良、思想上不重视;运动损伤发生后的主要治疗和康复手段为中草药疗法、物理疗法、伤后康复锻炼等。结论:体育专业学生男生运动损伤的发病率高于女生,从总体上看,运动损伤的程度仍处于较高水平,这与年龄、课外活动、大球类项目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运动损伤原因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运动损伤发生十分频繁 ,对专业教学及学生健康、学生未来所从事的体育工作等都会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笔者就学生运动损伤产生原因、损伤分布特点、项目相关因素等进行调查和分析 ,结果造成学生运动损伤更深一层的原因与目前体育教育专业招生方法、教学计划、教学方法以及场地设施建设等均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关于运动损伤应付模式与效果估价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运动损伤者的应付研究是继将认知中介因素引入应激与心理保健关系的研究之后,该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进展。对于运动损伤者的应激与应付的研究主要采取自我心理学模式和场合模式探讨运动损伤者的应付过程。对应付效果的估价要制定应付方式的价值和指标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对高师院校非体育专业学生运动损伤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问卷调查和文献资料法,对高师非体育专业学生体育活动中运动损伤情况的调查和研究,总结出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及其特点,为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损伤的发生,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采用实验法和心理测量法探讨6周和12周的中、小强度健美操锻炼对大一女生人格和心理压力不同维度的的干预效应。结果显示:12周健美操锻炼对大一女生人格和心理压力的积极影响显著优于6周(P〈0.05),中强度健美操锻炼对人格的随和维度影响显著(P〈0.05),小强度健美操锻炼对心理压力的积极影响显著(P〈0.05),12周中强度健美操锻炼对人格的活跃和随和维度影响明显(P〈0.05),12周小强度对心理压力的生活和社交维度的影响明显(P〈0.05)。  相似文献   

12.
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在大学生中的扩散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大学生是信息社会的主要力量。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北京3所高校140名大学生亚运会期间接触各类媒体体育信息进行了调查,对大众传媒体育信息的扩散过程进行比较系统的调查分析,证实大学生主要通过不同媒介获得体育信息,人数比较多,体育信息传播速度比较快。此项调查旨在为体育教育工作者进行媒介教育和传播工作者工作和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媒介体育信息需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不同性别大学生大众传媒体育信息的需要进行比较系统的调查分析,证实了我国不同性别大学生有多种媒介接触动机,并且对每种媒介的动机有所不同.并充分证实了大学生媒介接触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为体育教育工作者进行媒介教育和传播工作者工作和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媒介体育信息需要与体育兴趣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大学生是信息社会的主要力量。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我国19所高校1806名大学生大众传媒体育信息的需要进行比较系统的调查分析,证实我国大学生有多种大众传媒体育信息接触动机,并且接触每种大众传媒体育信息的动机有所不同。大学生接触不同大众传媒体育信息的部分动机与大学生的体育兴趣程度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5.
实验采用北京博达电子公司生产的DDX-200型电脑多功能心理生理能力测试康复仪,以不同程度,项目的身体锻炼为干预手段,对如何通过身体锻炼提高大学生认知心理健康水平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锻炼处方对男大学生的认知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有着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体操专项大学生中运动损伤者的个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选择体操专项大学生运动损伤者为研究对象,以卡特尔16个性因素量表为主要测量工具,对个体致伤的因素进行探讨。结果显示,体操专项大学生运动损伤者具有情绪不稳定、多变、易紧张、高忧虑、自制能力差的个性心理特征;男、女生在稳定性和忧虑性上存在着显著差异;运动损伤前后的个性特征尚未发现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7.
体育信息意识是人与体育信息关系所反映的体育观念形态的总和。提高大学生的体育信息意识是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方面。通过对中国19所高校1 806名大学生体育信息意识的调查与分析,以期促进人们对有关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促进有效的媒介素养教育,进一步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良好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8.
广东大学生心血管功能动态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陈宝玲 《体育学刊》2002,9(4):48-51
心功指数(K值与BI值)是较全面评价心血管机能水平的指标。通过对1991、1995及2000年3次广东省大学生体质调查的心血管机能作纵向的对比,分析大学生心血管机能现状及近年发展趋势,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生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河南大学生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运用《运动员心理应激调查问卷》和《艾森克个性问卷》为研究工具,对大学生运动员运动损伤与心理应激因素及人格特征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的应激源所引起的心理负情绪是导致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而运动员的个性特征与运动员损伤也有着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健美操教学中对女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学生体育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和态度,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评价,作者通过长期健美操教学实践,就培养提高女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提出了合理有效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