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那个鸟人     
刘绍良 《大理文化》2011,(12):44-46
我在离人群很远的地方生活着。尽管离最近的村子也有两公里多的路程,但总不断有与我有关或者无关的消息传来。这些消息让我知道着外面的世界,而我又习惯地排斥着外面的世界。今天,我的房间里已亮起了电灯,电视机却在另一间房里闲  相似文献   

2.
段伶 《大理文化》2008,(5):11-12
我们村子里的这棵老梅树,生长在村东的陡坡上,那里也就叫"盖机子则务"(意为梅树的地方).从那里俯瞰,可见一条古道进入村子.……  相似文献   

3.
又凡 《大理文化》2011,(10):52-53
三十年的茶罐让人心疼地破掉,用布条拴回来,随手插条桂枝进去,在一棵老桂花树上靠接,几个月后移栽下地,不知不觉就能长成香遍整个村子的桂花了。我们村子有很多从茶罐里长成的桂花。村子离烧瓶村不远——很多年后,已没有人能明白亦无法考证是先有烧瓶村再有那些分  相似文献   

4.
外婆的摇椅     
外婆已去世三年了,今天是她的祭日,全家人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往日很火爆的妈妈平静地坐在老藤椅上,黯然落泪.大舅端着烟灰缸一根接一根地抽着烟.表哥站在天井里的缅桂树下,仰望着一片片的树叶,不时发出叹气声……还好,我并没有流下眼泪.可是,尽管我没有哭,也不免有些惆怅.我望着外婆往日总提及的那把老摇椅,依稀地看到她慈祥的面容.  相似文献   

5.
20年前记得我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今天我重新站在村子的内心深处,脑里翻腾着巨浪.一种恍若隔世的迷茫在心底漫流.  相似文献   

6.
1 提到澜沧江,我无法绕开的是它众多或大或小的支流,以及与那些支流有关的众鬼神.在云南大地,鬼神无处不在.在云南的许多角落,人与鬼神共居. 在江河密布的滇西北,各种各样的鬼神,依然存在于那些高山峡谷之中.特别是那些在依旧贫穷落后的高山峡谷里生活的人们,一直就是这样坚信的.鬼神已经成为人们生活日常的一部分,如果某天那些鬼神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消失,那些村寨就会顷刻间倒塌.在滇西北的许多村寨中,都存在着形式各样的庙宇.在许多村寨里,还有一群在我看来很神秘但人们早已习以为常的人,这些人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是吃斋的,他们还会在去庙宇里祭祀的日子里唱一些灵歌(都是唱给众鬼神的歌).  相似文献   

7.
俯拾仰取录     
正一株龙血树隔壁的单位新找了好的办公地点搬走了。不知是有意还是疏忽了,遗下一盆盆栽在办公室里。有一天我不经意地从窗外向里瞟了一眼,那株盆栽长时间无人浇水,叶子已经发蔫,干瘦卷曲,无力地垂了下去,宛若一位迟暮的老人,蹲在角落里打着盹。也就是这一眼,我不禁心里一颤,想起母亲生前曾唏嘘着说过邻居的一个老人,在稻草堆下蹲着晒太阳,蹲着蹲着一歪头就老去了。我开始为着这株可怜的植物心伤不已,每次走过窗前都  相似文献   

8.
很久以前,我住在弗吉尼亚州北部一个十字路口的村子里。每逢夏季,尽管村里并无大事,然而,由于我童心无忧,生活充满了乐趣。村子里总共才七家农舍。虽然这些房舍各有不同,那里的一个私酒贩子还在向乡民们出鲁威士忌。另外有一条土路通到溪边。我和表哥肯尼思常常坐在岸边用蛆闯钓鱼。有一天,我们打死了一条在附近岩石上晒太阳的铜斑蛇。这就算是非同寻常的事了。即使按当时的标准来衡  相似文献   

9.
正这是一条普通的河流,关于它的命名也很普通,因为沿河两岸胜产美人儿,所以这条河流就被叫做美人河。河水清清处,每一个村子的河边都有浣衣的少女和老妇。河岸边除了高大的倒插柳树,就是袅然随风的杨柳树,再有丛丛翠绿的毛竹和金竹。春天时,河两岸边的田地里开满了油菜花,油菜花的小径上是奔跑的孩子们,那些花花儿由着性子摘下来戴在头上,织成花环,盛大得像是取之不尽。油菜花的尽头,有的人家种了麦子,青油油的麦子一望至河岸边,下了阵轻雨,像是看得见它们在拔节。夏天时,河里多了捉鱼摸虾的娃娃  相似文献   

10.
正阳光从云间洒下,穿过老街道上的银杏树梢,穿过古城文庙檐下叮铃不止的风铎,直至停留在黛色瓦顶上。这是古城的清晨,也是属于我心中萦绕不去的乡情和记忆。老银铺银匠阿甲在老宅对面开了个银器铺,让我眼睛一亮。巍山县城已经很古老了。古老的县城里,应该孕育过很多与银器有关的故事。小时候,在我听到的故事中,与银器有关的却很少。半个世纪前,我就知道阿甲家有祖传的银匠手艺,但他家打制出些什么样的银器,销往何处,我无从知晓。  相似文献   

11.
热恋故乡     
正我时刻把故乡装在心田、揣在怀里,一天一天地想,一月一月地念,一年一年守望着,一辈子祝福着。——题记一我的家在大理云龙县一个叫小地庄的村子里,全村有14户人家,因为两次失火,有6户外迁,现在还有8户在原址居住。从对岸羊群多的山上看过来,小村庄静卧在一把绿色掩映的"太师椅"上,按地理师的说法是:左青龙,右白虎,这可是有福之地。  相似文献   

12.
正小时候,徜徉在杂货店花花绿绿的布匹堆里,我总有一种流连忘返的感觉。我用妈妈裁衣服的废布头做剪贴画,或者给我的娃娃做裙子。看到我对针织感兴趣,妈妈给我报了一个法式刺绣兴趣班。刺绣班的老师是一个法国人,每周五下午在我们小学开课。那时候,周五我们只有上午半天课,这就意味着我在大家走后还要留下来。老师教我们用颜色淡雅的亚麻线在手巾上绣花。在她手里如此简单的事,轮到我自己操作就变得太难了。好几周过去了,我却怎么也绣不好妈妈名字打头字母的那个"N"。浅粉色的手巾配上白  相似文献   

13.
拯救     
正林小荞那年,我十二岁。我被白水乡中学录取了,成了一名真正的中学生。与我一起考进白水乡中学的,是村子里与我最要好的朋友田小米。十二岁前,我和田小米几乎是形影不离。我们一起去村小学上课,一起到田野里给兔子找草。一起到村子后山的果园里偷梨、偷枣、偷桃子。每次和田小米分享战利品的时候,看着她一脸甜蜜地品尝偷来的梨、  相似文献   

14.
山啸     
德茂老汉卷起铺盖蹒跚着走出村子的时候.他听见了白虎山"轰隆隆"地吼了几声.德茂就在心里嘀咕着,真怪.我退休回家都那么多年了,还头一次听见白虎山叫哩,恐怕要下大雨了!想着,他又转回到家中,把那件黑黢黢的老蓑衣夹在腋下.……  相似文献   

15.
正故乡老了,我却一直没能长大。旧宅子它是一段老去的旧时光,随着故乡一块老去。旧宅子已经不见了踪影,我时常把它找寻,于是我做了一个很长的关于故乡的梦。读初三那年,旧宅子被推倒了。古朴生气的它,没有一丝叹息,土墙倒了,留下它孤独的背影,发旧发黑的躯干还在支撑。后来,它还是瘫在了曾经的土地上,腐朽于故乡。这一直是我心中的梦魇。父辈分家以后,我们便和五叔一家一直住在旧宅子里。旧宅子到那时,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光景。房子有些旧,却能遮风避雨,故乡的阳光,一直照进院子里,温暖了旧宅子。我就在这温暖的轻抚下长大了。  相似文献   

16.
一村子脚的磨房,始终在记忆中时隐时现。村子通电之前,磨面靠的就是水磨。故乡山高箐深,水资源异常丰富,差不多每个寨子都有一到二座磨房,甚至有些冒尖儿的人家自己就拥有一座磨房。这些磨房在河谷里零散地藏着。十冬腊月粮食晒干了,磨房就忙了起来。整个河谷滚着闷雷似的声音,那是村里的人在轮流着磨刚晒干的玉麦、小麦、  相似文献   

17.
蔷薇和女巫     
屋前的一棵柿子树上开着晦暗无光的白花,屋后的那株石榴树上星星点点开着的红花显得满怀惆怅。从那个季节开始妈妈就卧床不起了。村子里走着一位因发烧而秃了头发的女人,一排排的树木像披着僧侣的黑袍缄口不语。村子里有个造墓碑的石匠铺,不远处还住着一个老太婆,据说已经* 多岁了,头上永远包着块头巾,从早到晚给人家缝制着藏青色的布钱包。他年纪轻轻,多少有些学问,所以并不相信迷信,但迷信却像苔藓一样布满整个村庄的一草一木。眼前的沙漠平原上,绵延起伏的小山丘在朦胧的月色下影影绰绰。浑然不知所向,眺望月光下的地平线,那…  相似文献   

18.
诺邓     
正像云南许多村子,这个离云龙县城三公里的古村诺邓,远眺,不论你站在什么角度,都只会看见从诺邓村头上升起的淡淡烟岚,因为它在群山怀抱中。师傅说,诺邓到了可以下车,我才看见几百户人家爬在一个很陡的山坡上。参差坐落的人家,像是雨季冒出来的鸡,好像拥挤着才能互相温暖一样。从最高处的玉皇阁到最低处的盐泉客棧,没有哪两步石级完全雷同,也没有哪两间古屋完全相似。石头,红褐色的石头印满马蹄,那是关于诺邓最古老的文字,记录着因盐而兴的村子,千年悲喜。诺邓的民居建筑式样,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每一处门、窗、木梁、柱、檐上,都雕刻精细美观的图案,山墙、院墙上均有绘画,或疏影横斜,或浓淡相宜。屋脊,常骑着各种瑞兽,避邪美观的功用都有吧,一个吉祥的村子,肯定不用那么多瑞兽值守的,想必更多的是考虑到了美。寸金之地,再富庶的人家也  相似文献   

19.
李婧 《大理文化》2012,(11):48-51
人总有一处一直想去而一直没去的地方,若是时间隔得很久了,便可称之为梦想。我总有很多想要去的地方,对我来讲,湘西的凤凰便是其中一处。我是一个在湖南求学的白族学子,是大学文学课让我重新认识了自称为"乡下人"的文坛巨匠沈从文先生以及他笔下那个动人而美丽的湘西凤凰,许多年前第一次读《边城》时,就已经被触动,随着阅读的增加,渐渐地被他笔下的湘西所吸引,似乎走进了他的作品深处,对于我而言,凤凰是沈从文的凤凰,深深地流淌在他的血液里。凤凰在很多的人心  相似文献   

20.
与书店相遇     
一 从小生长于穷乡僻壤的山村,父亲早年在村子里当过几年民办教师.按说,我最先见到的书应该是小学课本,或者是父亲的教参书籍.但是,在童年的记忆中,我最先见到的书是《毛泽东选集》.那时候,我还不认识字,只知道那书是用线装订的,封面和封底都是硬纸壳,硬纸壳套进红色的塑料书壳里,书很厚,也很沉.我知道的这种书,家里有好几本.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