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其诗从内容到形式都对我国诗歌产生过重要影响.本文较多地将笔墨用在杜诗的政治作用和思想意识对唐宋时期的社会影响方面,认为杜诗经过了最初不被人重视到后来受到重视乃至被统治阶级利用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2.
儿童诗是诗歌的一种形式,它以儿童为对象,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特级教师王菘舟曾经说过,儿童是诗,诗是儿童.儿童写下的是诗一样的美好生活,写下的诗是比诗更美好的童年.  相似文献   

3.
《夜归鹿门歌》课堂实录 师: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孟浩然. 生:湖北襄阳人,诗与王维齐名.他有《孟浩然集》,他的诗情感飘逸,语言隽永.他是山水田园诗人. 师:此前我们学过他的两首著名诗歌. (学生齐背《春晓》和《过故人庄》.) 师:他的朋友李白是如何评价孟浩然的呢?他曾经写过一首诗《赠孟浩然》,我们可以欣赏其中的几句.(PPT展示,学生诵读.)  相似文献   

4.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源远流长。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教育家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这就是说,一个人是否学习过诗歌,  相似文献   

5.
桑塔耶那(George Santayana)有「给W.P.」诗,余光中曾经译过,李敖也曾在一九七二年改译过此诗,现将两首诗呈现给读者:  相似文献   

6.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源远流长的诗教传统,振兴诗教是我国学校教育中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笔者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的方法对贵州安顺地区学校诗教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分析了我国传统诗教的起源和振兴贵州安顺地区诗教的内容等,探讨了振兴诗教的一些具体做法.旨在巩固安顺地区诗词进校园活动的成果,提高语文教师的诗教水平,推动中华诗词在校园中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学写吹牛诗     
诗,提起这个字,你也许并不陌生,你可能读过很多诗,也可能写出过很多诗,但你是否看过和写过"吹牛诗"呢?不久前,我们五(6)班就举办了这样一场别开生面的学写吹牛诗的活动.  相似文献   

8.
对鲁迅的《自嘲》一诗,研究者是有不同解释的.我认为,要确切地解释这首诗,就必须弄清《自嘲》这首诗的本事,这是确切地解释这首诗的一把钥匙.我认为这首名作所描写的,是鲁迅的一次避难生活,它是一首写实的诗.据许广平回忆,鲁迅寓沪期间,有过三次避难.第一次是1930年3月,鲁迅因参加自由大同盟、  相似文献   

9.
关于诗与画这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古今中外的文人往往把它们相提并论。或曰:“诗中的构思,犹如画面的布局(法国拉宾);或曰:“诗是有声画,犹如画是无声诗”(希腊西蒙耐底斯);或曰:“诗如画”(罗马贺拉斯);等等。我国古今也有此类说法的.但对其界胀和联系都没有认真地研究过,因而在论述中往往抽象概括,似乎有些神奇的感觉。笔者就此问题淡点肤浅意见。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位诗人说过: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如果不去写诗,他便错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诗歌并不神秘,凡有情而美的东西便可入诗.简单地说,物象(美的)+心境(情思)=诗.  相似文献   

11.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诗比历史更真实.”意思是说,历史是对客观事件的记录,诗是对心情的记录,在所有事件结束后留下的情感的结语.事件会消失,可是心情会变成永恒.这也是为什么汉语诗作中描写心情的诗特别多的原因. 比如《黍离》,这首诗非常优美,诗里完全没有事件.除了“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这句中的“黍”是黍子,“稷”是高粱,也基本不需要注解,很容易读懂.  相似文献   

12.
诗是历史文化的象征。诗是社会文明的标志。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俄国的艺术大师列夫·托尔斯泰说得好:“诗是心灵之火。这火能点燃、温暖、照亮人心”。法国卓越的诗人、作家雨果也说过:“心灵中的诗启发人的高尚情操,高尚行动及高尚著作”。大凡一些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如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曹雪芹、鲁迅、郭沫若和莎士比亚、普希金、雨果等差不多少年时代都是喜爱诗歌的,是诗使他们的心灵聪慧,情趣高洁,立志不凡. 比如我国中唐着名诗人李贺,幼年常常因读诗而忘记吃饭,六、七岁时就诗名轰动当时的国都长安城,乃至于当时誉满全国的文坛钜公韩愈读到他  相似文献   

13.
唐朝的诗筒     
吴淑玲 《语文新圃》2008,(12):43-44
在唐代诗歌的当时传播中,诗板、诗筒、诗屏和诗碑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探讨唐诗当时传播的物质载体时,这几种传播材料必须要涉及,它们为形成唐诗传播盛况、为唐才子传名作出过贡献,而其中最让今人感觉亲切的是诗筒.……  相似文献   

14.
我国清代女诗人吴绛雪曾写过一首春夏秋冬四季回文诗,真叫人回味无穷。“春”诗是:“莺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夏”诗是“香莲碧水动动风凉夏日长”。“秋”诗是:“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冬”诗是:“红炉透炭炙寒风御隆冬”。  相似文献   

15.
诗,就其本质特征说,是情感的激扬,是灵魂的飞翔.所有人的情感和灵魂都有过激扬和飞翔,都有可能通向诗情诗境.尽管很多的人限于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不能进入诗歌创作或留下诗歌成果,但更多的人由于存在通向诗情的可能,故能欣赏诗,理解诗,都能成为诗歌读者和欣赏者,能被真正的好诗所震动所征服.  相似文献   

16.
与诗同行     
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可以离诗这么近.在我的印象里诗是高高在上的,就像乐曲里的阳春白雪,又像绘画里的素净山水,高得让人不敢直视它的雅致.可经历了这么一段时间的校园生活,我发觉诗不仅在所谓的远方,更在生活的角角落落里.  相似文献   

17.
关于李商隐诗歌的解释问题,千百年来一直众说纷纭。在他活着的时候,有些人把他一些与爱情无关的诗也说成是爱情诗,对此他曾提出过明确的讽刺与抗议:“一自高唐赋成后,楚天云雨尽堪疑。”不可否认,李商隐是写过一些爱情诗的,这些诗中,有些是对他妻子王氏的思念,如《夜雨寄北》等,有的是为他早年在玉阳学仙时的恋人而作,如《圣女祠》、《碧城三首》等。这些诗感情真挚,正如鲁迅所说的。“清词丽句,无与伦比”,是我国诗歌宝库中的瑰宝。但是对这些爱情诗的具体理解同样也言人人殊。影响了我们对义山诗的欣赏和借鉴。过去我曾写过几篇文章参加争鸣,今再就几首诗的解释问题提出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新诗在诗的自身发展史上的意义,一位学者有过精辟的分析.他认为历史的观点“就本质而定的诗才是诗的命脉”,诗只有借此才能保持它自身的绵延存续,因为一种东西若缺了自身不变的本质,便不能有一贯的历史发展,具有历史有所不变的第一特性.而历史有所变的第二特性,诗的历来迁化的痕迹也证明了诗的本质才是屡次变革的主因.诗文初具时,以本质的区分为标准,只有  相似文献   

19.
《氓》是我国古代一篇优秀的叙事诗,古往今来许多学者对此诗有过分析、评价,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概括起来有先秦《诗》学、《诗经》汉学、《诗经》宋学、《诗经》清学和现代《诗学》五个阶段。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的诗教思想是一种艺术,是陶行知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陶行知的诗是真之诗,善之诗,美之诗,爱之诗。陶行知诗教思想就是寓教于诗,用诗阐发教育之美,用诗来教育、引导人们过真善美的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