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衡恪解释文人画时讲"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或谓以文人作画,知画之为物.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单纯者也".说明了文人画所具有的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  相似文献   

2.
唐跃 《科教文汇》2020,(10):I0004-I0005
北宋苏轼是文人画的最早倡导者,他的文人画观散见于许多题跋和论画诗中,例如,有一则题跋说道:"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汉杰真士人画也。"[2]这里所说的"士人画",就是后来常说的文人画。那么,文人画的特点是什么呢?苏轼认为文人画不像专业画工那样拘泥于物象自身,而是具有超越物象之外的意蕴。欣赏文人笔下的物象,能够看到物象的精神状态,能够体悟到画家试图赋予这种物象的精神性内容。欣赏专业画工笔下的物象则不然,能够看到只有物象的物理形状和具体细节,不会引发任何超出物象之外的联想,因而感到枯燥乏味。  相似文献   

3.
韦良肖 《百科知识》2021,(27):71-72
中国的饮茶习惯历史悠久,茶画艺术源远流长."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茶画艺术作为历史长河中一种特殊的绘画体裁,其内容涵盖了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茶事活动. 一、茶画艺术概述 茶画,是我国茶文化的具现,从表达方式上来讲,当属于传统的水墨国画,但从内容上细分的话,又可归属于文人画.文人画家多以梅、兰、竹、菊的象征寓意来表达清高纯洁的品格情怀,茶画则是文人饮茶之情景的展现;"茶之为用,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与醍醐、甘露抗衡".茶之精行俭德,在茶画中亦成为文人画家的笔下"常客".茶画艺术保留了重要的历史文化内容,又与西方美术相结合,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  相似文献   

4.
陈海强  苏男初 《科教文汇》2012,(22):154-155
论文通过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历史境遇和双重人格分析,以及中国古代文人的哲学观、人生观、道德观的研究,对中国古代文人与文人画进行了哲学思考。指出文人画形成的历史必然以及文人画特色。  相似文献   

5.
唐跃 《科教文汇》2020,(9):I0004-I0005
在董其昌看来,文人画的发展脉络,从山水画的流程中可以看得更清楚:“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李龙眠、王晋卿、米南宫及虎儿,皆从董、巨得来。直至元四大家的黄子久、王叔明、倪元镇、吴仲圭皆其正传。吾朝文、沈则又远接衣钵。”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文人与石的结缘,石头在文人世界里特殊意义的解读,可知以物喻人正是文人的心灵归宿,也是洞悉文人世界的法门.文人画家在藏石、赏石、画石多个领域中皆以石来"比德"自己文人的操守.藏石、赏石、画石不过是文人的风雅,坚韧、永恒的品质才是文人钟爱石的原因.文人通过对石的欣赏进而思考更深层次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7.
浅析文人砚     
文人砚,发于宋,兴于明清。宋代重文轻武,文人的社会地位在朝野内外有了很大提升。他们不仅在庙堂之上参与国家的经济、政治决策,更在民间将其高雅志趣融入文化、艺术之中,这尤其表现在绘画方面,从而确立了“文人画”体系。作为这些文人的案上之砚,自然也独具文人之品格,追求之境界,使其具有“得之象外”的人文精神。要理解和认识文人砚,就首先要认识文人书画所推崇的审美价值观。讲究品格,追求意境,超凡脱俗。这与艺术人的修养、气质、内涵是密不可分的。一方砚的设计构思,依据石形、石色、石品随感而创作,直抒胸臆,从而达到“心景相融,砚人合一”之和谐意境。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文人画在我国美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可以说正是由于它的出现才能有我国绘画史中的繁荣、鼎盛,正是由于它的出现才赋予中国画以区别于其他画种的特殊气质。文章集中讨论文人画到底如何定位又与我国文化有何种渊源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现代水墨"和"新文人画"对现代山水画笔墨语言的积极影响,阐述了"现代水墨"和"新文人画"都是中国画家重新向民族艺术的传统中探索谋求现代发展的画凤之一.对中国山水画笔墨语言的现代转型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大家应该提倡和学习这种百家争鸣的艺术环境.为现代山水画的发展和繁荣添砖加瓦,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赵孟頫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领袖人物.他倡导的"作画贵有古意",借古开今,以天地造化为师,追求写意,画史上称之为"托古改制",从艺术思想观念和创作方法上对元代文人山水画的大发展与变革发生了深远影响.赵孟頫的山水画理论及其山水画艺术创作实践,在元初起着承先启后、全面探索创新的作用.他不仅正式提出"师古"的主张,还把它和"不求形似"的士大夫画主张相结合,融以"师法自然"的过硬技巧,奠定了元代文人画的理论基础,其理论及创作实践为元初画坛继承传统与创新并促成元代绘画艺术的新发展起了一定的疏导或桥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陈建初 《今日科苑》2013,(19):95-97
"齐白石的草虫,有工、写之分。通常工细者,先画草虫后补景;写意者,先画景后补草虫。不管是工是写,齐白石都非常注重草虫的体态结构,反映了他极为细致的观察和表现能力。他画的草虫得其翻飞鸣跃之相,翻者折翅能见动,飞者振羽如临风,鸣者切股能闻音,跃者挺身可视耀。此种千姿百态的变化,反映了他深厚的具有中国特点的造型基础。"  相似文献   

12.
徐鼎一 《科教文汇》2011,(17):F0003-F0003
画也者,天地之炳焕,心灵之迹化也。日月叠璧,山川焕绮,遂成自然之文。仰观俯察,性灵所钟,遂成心灵之迹。自然以幽奥神奇幻化大干,心灵以郁勃善感逸出情韵。无本无情,得人之吐咏模写而呈春笑秋戚之致;人本无序,得天之周流渗舒而呈鬼斧神工之力。故我中华民族,啸傲寰宇,卓立世上,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莫不崇尚天人合一之生机也。物我一体。以气相嘘,浑然无间,故生生不息,盎然无穷。画也者,天人幻化之物,又岂可须臾离也。  相似文献   

13.
清朝的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曾感叹,一些文人画士为了迎合自己的孤癖,对天然的梅树,斫之以斧,缚之以绳,压之以石。此风一流行,"江浙之梅皆病"。不幸的是,这种命运现在也落到许多动物身上。片面追求品种改良的结果是,许多动物都变态了。  相似文献   

14.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在文学艺术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南北不同的精神面貌。在思想意识方面,儒学失去了绝对的统治地位,玄学开始出现,玄学清谈之风的大兴,使不少文人儒学之士放迹山林,希望在山中领略玄趣。于1962年5月发掘的在江苏南京的西善桥宫山北麓墓,发现了令人震惊的大幅砖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竹林七贤是西晋的七位文人嵇康、阮籍、刘伶、向秀、山涛、阮咸、王戎,加以春秋时代的隐士荣启期。同样,位于唐代的末期"丰腴华贵"之美已随着唐代的没落逐渐被魏晋遗风所取代,魏晋时代的审美品藻重新回归到人们是视野,人们开始在精神上寻找寄托,《高逸图》是最能代表这个时期艺术精神的人物画。这幅作品的传世表达了唐末人们面临着与魏晋同样的衰败动乱,而思想精神上产生的向竹林隐士的回归的情绪。  相似文献   

15.
綦磊  李晓云 《科教文汇》2009,(18):230-230
在元代异族掌权的政治环境下,大批文人入仕无门而转向对自我精神的关照。隐士们以老庄思想为指导,以山水为寄托,以个人才情为实质,他们以隐居的方式并借助于书画抚慰心灵的创伤,散发出中国文人独有的魅力,同时把文人画推向一个高峰,将艺术的精髓挖掘到了最深层。  相似文献   

16.
<正>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在大自然中,美的事物不可胜数,人们在生活中发现美,进而抒发自己的感情,可以写成诗、画成画、制成雕塑等,各种门类的工艺品、艺术品也就应运而生。在人们喜爱的自然物中,梅花可说是独领风骚,得到历代文人的赞赏。唐代诗人崔道融《梅花》诗中有"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之句,一个"香"字、一个"清"字,道出了梅花的高贵品格。宋代诗人林逋在诗中把梅花的形象描述得非常生动:"疏影横斜水清  相似文献   

17.
在元代异族掌权的政治环境下,大批文人入仕无门而转向对自我精神的关照。隐士们以老庄思想为指导,以山水为寄托,以个人才情为实质,他们以隐居的方式并借助于书画抚慰心灵的创伤,散发出中国文人独有的魅力,同时把文人画推向一个高峰,将艺术的精髓挖掘到了最深层。  相似文献   

18.
解绘唐伯虎     
唐伯虎是明代杰出的画家、文学家,才气横溢,诗、书、画被称为三绝。唐伯虎的画风既非南宗也非北宗,而是糅合院体派、文人画二者特长,最后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19.
<正>一、古代哲学对传统审美的影响中国绘画艺术博大精深,而其中的文人精神对中国画笔墨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历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品性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儒"、"释"、"道"是传统中国绘画审美的基础特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认为艺术行为是歌颂、弘扬道德的一种方式和途径,美与德是分不开的。艺术作品不仅要在讲述的内容中贯穿道德的中心思想,  相似文献   

20.
在《周易》著述年代的考证中,学者普遍认为仰观于天、俯察于地、首先画卦的是伏羲氏;演绎六十四卦并作卦辞者为文王;详解384爻并著爻辞者为周公;十翼以发千古之覆、明易学精义的是孔子及其弟子.当然,也有通过经文中所述人物定年的,如"高宗伐鬼方""箕子之明夷"等;还有通过天文事件推算的,如"日中见斗"等.本文通过乾坤两卦中关于龙的描述及其引申,运用岁差定年对"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的天象进行考证(通过反演北天最亮的恒星-牧夫座α升起于地平线之天象),进而确定其著述年代,可与已有的其他论证结果形成互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