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4 毫秒
1.
中国古代小说受传统儒家伦理思想和佛教因果报应思想影响,多数作品教化意味浓重。《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三部短篇小说集从名称中就可见作者所赋予的深层含义。《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和“三言”不仅体现了作者深沉的教化思想,还具有轻松、诙谐、幽默的娱乐特点。体现了“寓教于乐”的审美特点。  相似文献   

2.
“三言”申有许多作品涉及释道,该文认为某些鬼神崇拜、因果报应思想属于中国传统的封建迷信思想范畴,而非宗教观念从释道主题作品入手,分析其僧道形象和故事情节,可看出冯梦龙对释道的不同态度,并试从其个人经历、思想体系中寻找原因。  相似文献   

3.
明末社会市场经济获得发展,人们观念发生重大变化。“二拍”真实地展示了明后期市民的经商活动及其复杂心态,歌颂了青年男女对人性解放、婚姻自由的热烈追求,描绘了商品经济条件下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认识意义。但其中部分作品着意宣扬因果报应,其思想价值在“三言”之下。  相似文献   

4.
《聊斋志异》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是文言小说的高峰,更是中国志怪文学的集大成之作,它包含许多传统文化思想。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学创作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聊斋更是兼具各种文化心理,很难全部都把握到位。本文仅仅探讨该作品中"因果报应"思想的体现,这一思想受儒释道诸家的共同推崇。《聊斋》无时无刻都透露着因果报应的必然性,篇幅最多的莫过于对因果报应的故事和描述。本文简要分析蒲松龄这一观念形成的渊源和具体作品中的体现,从而进一步分析他在《聊斋》中大量描述"因果报应、生死轮回"这样的思想的创作意图及其广泛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三言”因果报应与编撰意图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俗文学家冯梦龙编著的“三言”包含大量的因果报应内容。多年来,人们大都对此持否定态度,认为这些内容有严重的消极作用,是“麻醉剂”,削弱了人民的反抗精神,因而理所应当地视之为封建糟粕。笔者认为这种看法既不符合冯梦龙的编著意图,也不符合“三言”实际。因为冯梦龙在作品中编写因果报应,是作为一种艺术手法,一种使人戒恶从善的感染力量,其目的在于借此“以警后人”,“劝他为善不为恶”,从而改变当时的社会风气,使社会道德伦理、风气习俗归于淳厚。所以它对人民的影响,并非只起消极作用,而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析,请同好指教。  相似文献   

6.
在唐宋传奇尤其是明清小说中,因果轮回、善恶报应的思想随处可见,诸如“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等。这种宿命论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古就有。《周易》里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孔子的天命观与此说如出一辙。自佛教传入我国以后,佛经中因果报应的思想在这种文化土壤中迅速传播开来。两者内涵虽有区别,但在宣扬  相似文献   

7.
晚明通俗文学大师冯梦龙所编纂的系列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是明代话本、拟话本小说的代表作。在"三言"的120篇作品中,直接或间接涉及到贞节问题的有40余篇。在这些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长久以来为"三言"研究者所忽略的传统封建思潮中的贞节观念对时人的思想及生活根深蒂固的影响;而且还可以看到历来备受人  相似文献   

8.
“三言”即冯梦龙编辑的三部通俗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它的编辑特色是:1.时代性,“三言”所辑入的作品本身及思想内容多与明代市民阶层的兴盛和内忧外患严重的形势密切相关;2.目的性,“三言”的编辑,是为了借文艺作品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3.倾向性,“三言”所编辑的作品,大多反映市民阶层的愿望和要求;4.兼容性,其故事发生的年代,上起春秋,下至当世,反映了各方面的思想和愿望;5.通俗性,其作品多来自民间,语言通俗,易于传播;6.全集性,几乎将当时流行的优秀话本“艹鬼括殆尽”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主要情节、主要人物和作品结构等方面的分析,认为《金瓶梅》所表现的众多思想内容中,因果报应观念应是主题思想,是张目之纲  相似文献   

10.
出现于清初的长达百回的小说《醒世姻缘传》,当时曾广泛传播,甚至传到日本。三十年代,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标点本,徐志摩作序,称誉它是“一个时代的社会写生”,中国“五名内的一部大小说”。但是,当代的学人对这部小说的评价却大多数不高。主要原因在于,《醒世姻缘传》以一个冤冤相报的两世姻缘结构全书,因此,有的论者径直以宣扬因果迷信作为它的基本思想,得出这部作品思想是腐朽落后的结论。为了正确地分析、评价《醒世姻缘传》,就必须对中国文学中的因果报应,以及因果报应在这部小说中的地位、作用,进行历史的美学的分析,从而避免一见到作品中有因果报应,就否定它的简单化倾向。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三言二拍”产生的思想背景出发,以大量作品为例,从道德观念、婚恋观念和贞节观念阐述了明中叶以后、市民阶层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2.
婆心救世 曲笔为文——《聊斋志异》因果报应问题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聊斋志异》一书包含大量因果报应内容。多年来,研究者大都对此持否定态度,认为这些内容有严重的消极作用,削弱了人民的反抗精神,是“麻醉剂”。不仅如此,还认为蒲松龄有宿命论思想,相信因果报应确实存在。因此,理所当然地视之为封建糟粕。我认为,这种看法不符合蒲松龄的创作意图,也不符合作品的客观实际。蒲松龄描写因果报应,如同描写花妖狐魅一样,只是作为一种艺术手法,目的在于借此来教诫世人,匡扶民俗。因而它对人们的影响(或称之为“社会效果”),决不只是一味地起消极作用,而是具有很强的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缘起缘灭、因果报应、灵魂不死、三世轮回、“诸行无常”、“诸法皆空”等思想,是佛教思想的内容,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的大部分作品可以找到这些思想存在的印迹,本文意在从分析文本出发,对蒲松龄深受佛教思想影响进行观照,并试图从其本人的境遇、生活时代、家庭影响等方面来探寻他受佛教影响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组诗《形影神》有着深刻和进步哲学思想。他主张“形神相生相灭”的观点,并用它批判慧远“神不灭论”观念,进而用“委化”的人生态度,反对佛家“因果报应”的迷信。文章从《形影神》的写作背景出发,认真分析了组诗的哲学思想,及其在这种思想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的人生观,指出其哲学观点有丰富的思想、时代价值和美学魅力。  相似文献   

15.
“三言”、“二拍”是明代短篇白话小说的代表,因其思想特征、艺术水平大致相同,故将其并称。“三言”、“二拍”共五部书二百回。作者“取古今来杂碎事可新听睹、佐谈谐者,演而畅之”,内容庞杂,“极摩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它的回目具有高度概括性,传达了作品的关键信息。本文将通过“三言”、“二拍”的回目探寻、分析作品的题材类型。  相似文献   

16.
庄子的万物齐一、因任自然的自然观,决定了《庄子》一书行文表达上采用了“三言”的形式。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使作品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寓言”,“借外论之”,借寓言以论“道”;“重言”,借重“往古佐证”以申明具有现实意义的思想学说;“卮言”则为“无言之言”,是庄子表达“道”的“言”之最高境界。庄子的自然观与“三言”的表达方式的高度统一,正是庄子“以天合天”思想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时代思潮和社会发展状况、作家思想面貌和生活经历、作品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多视角地剖析了冯梦龙的“三言”中所反映出的儒家思想同市民意识的冲突与融合:考察了这种冲突与融合产生的原因;剖析了这种冲突与融合在“三言”内容上的具体反映;分析了这种冲突与融合对“三言”艺术形式的制约。文章认为,如何客观、准确地描述和评价这种冲突和融合以及二者给“三言”带来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这对全面揭示“三言”的本来面目具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时代思潮和社会发展状况,作家思想面貌和生活经历,作品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多视角地剖析了冯梦龙的“三言”中所反映出的儒家思想同市民意识的冲突与融合;考察了这种冲突与融合产生的原因;剖析了这种冲突与融合在“三言”内容上的具体反映;分析了这种冲突与融合对“三言”艺术形式的制约。文章认为,如何客观、准确地描述和评价这种冲突和融合以及二者给“三言”带来 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这对全面揭示“三言”的本来面目具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明朝末期,长久积累的矛盾集中爆发,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受危机影响,当时的社会精英特别是文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救世心理。拟话本作家出于这种心理,非常强调小说的教化功能,注重在作品中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使拟话本创作在题材、形式、艺术水平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与前期的“三言”“二拍”等作品相比,思想、艺术水平都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20.
自神话起,中国文学就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瑰丽多彩的超现实画卷。而这种超现实传统源远流长,一直延续到后世小说的几乎所有题材当中。超现实因素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原始的神话传统和因果报应观念,也包括后世的道教理论和佛家思想。同时其在具体作品中的作用也不尽相同。本文按照超现实因素在具体作品中所占的比例和所起的作用,将其分为"作为世界的超现实因素""作为情节的超现实因素"和"作为修饰的超现实因素"三大类进行具体分析,力图对其进行初步的整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