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中叶以后,中国传统的因果报应因一定程度地适应了市民的需要而受到市民欢迎,并被注入了市民理想。这一时期的白话短篇小说也表现了这种具有市民特色的因果报应主题,即以现世报应为归宿,以自身利益为内容,以绝对公平为原则,以市民道德为准则。  相似文献   
2.
论《型世言》对话本体制的突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言》、《二拍》将话本体制进一步固定,《型世言》与《三言》、《二拍》几为同一时期的拟话本集,但在体制上却没有固守原有的话本体制,而是进行了大胆的突破。这些突破较早地代表了明末尤其是清初以后的拟话本体制发展趋势,在拟话本发展史上具有一 定的意义。本文在指出突破的同时,也分析了造成这些突破的各种原因。  相似文献   
3.
期末复习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巩固和深化教学内容、形成平日学习动力和严谨的学风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改善学风,在考核时要注意考核的难易度、覆盖面,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正确看待考试改革,增加教师对复习、考核等环节的精力投入。  相似文献   
4.
王言锋 《文教资料》2010,(3):195-196
写作技能是中文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是由于教学理念的落后和教学条件的限制,一些高校的中文专业写作课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严重缺失,影响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为此,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课后实践性作业的布置,充分利用校内的写作资源.建立写作实践基地和形成灵活开放的实践机制,完善实践考核制度。并加强实践师资的培养,切实改进写作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满足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5.
清中叶以后愈演愈烈的文字狱,造成了整个社会的避祸心理。在避祸心理的影响下,文人原有的对社会政治、民生、时事的关注热情和济世治国的社会责任感日渐减弱。反映在白话短编小说的创作,首先引起了题材的变化:小说题材以封建伦理道德为主要题材,反映现实的题材明显减少,与此同时,有为数不少的作品在以往的旧题材中打转转,有许多作品题材与以往题材或相同或相似,有的还走到了从笔记、野史中找题材的老路上,甚至还出现了较多写妖魔鬼怪的非现实题材的作品,严重地影响了这一时期作品的现实性和思想性。  相似文献   
6.
明中叶以来,由于商品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社会上形成了尚利好货的价值观,特别在市民阶层表现得更为突出,而暴富心理就是这种价值观影响下的一个较为典型的社会心理。这一心理在明中叶以后的白话短篇小说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品写了相当多的发迹变泰的故事,尤其热衷于那些因偶然因素或凭意外机遇而暴富的故事。  相似文献   
7.
学困生是因种种原因在学习成绩方面落后于一般同学的学生。在分析学困生主要心理特征的基础上,运用马斯洛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和潜能理论提出:关注学困生的情感和尊严是教育和转化学困生的前提和基础,满足学困生的兴趣需要是教育和转化学困生的有效手段,挖掘学困生的内在潜力是促进学困生成人成才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8.
高校学困生的形成在低年级时已经初显端倪。本文以宿迁学院机电工程系具体数据为依据,分析高校低年级学困生成因,提出教育转化方法和重点,对低年级学困生学习心态的调整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对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明中叶以后的白话短篇小说为了满足市民喜欢更迭变化的审美心理需求,在情节设置上,经常通过恰逢巧合、设置阻碍、突遭意外、发生误会、预设计谋、设下谜语、犯下错误等手段,达到了离奇、曲折、生动的情节效果。小说还用预告情节的方式,引起读者对情节的关注,并形成了平抑扬的情节模式,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到心理上的快感和审美上的愉悦。  相似文献   
10.
当前社会下,我国青少年因媒介接触而产生的问题愈加严重,但是媒介素养教育因缺乏政策依据、地位边缘、指导缺位、认识偏差等问题,推进较为缓慢。推进我国媒介素养教育,需要各级行政部门制定相关的政策为依据,积极发挥行政主导作用,强化学校作为媒介素养教育主力的作用,形成包括学校、家庭、社区、媒体在内的社会合力,保障媒介素养教育在全社会快速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