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主持人的话】新年伊始,不少著名作家推出了重头长篇,如莫言的《生死疲劳》(《十月长篇小说·立春卷》,作家出版社2006年1月版)、阎连科的《丁庄梦》(《十月长篇小说·立春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版)、张洁的《知在》(《收获》第1期)、铁凝的《笨花》(《当代》第1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等,为当代文学的研究提供了不少令人兴奋的话题。几位“一线作家”各自推出了引人注目的作品。陈应松的《吼秋》(《钟山》第1期,中篇)继续关注底层问题。开篇对于神农架地区自然景观的描写颇具气象,可惜落实到现实批判层面越走越窄,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如《太平狗》一样的简单化和极端化的毛病。不过,这样的毛病更体现在罗伟章的新作《狗的一九三二》(《十月》第1期,中篇)中,小说写饥馑之年一对黄狗母子的故事,无论是人吃人的悲剧,还是母狗忠心护主死于群狼之口的情节,都只能用“极尽惨烈”来形容。作者似乎非常满足于刻画狗的那种源于“物种本能”的“忠诚”,对这种毫无道理可讲的奴性的赞美推崇,在狗年骤增的以狗为题材的作品中屡见不鲜,不知反映了怎样一种时代情绪。乔叶的《打火机》(《人民文学》第1期,中篇),写得很好看,一些细节见情入微,但缺乏一点力度,想表达的主题没有真正提起来。石舒清的《黄昏》(《十月》第1期,短篇)依然保持着作者亦诗亦散文的风格, 黄昏中的寂寞和宁静被表达得颇为传神。王祥夫的《菜地》(《花城》第1期,短篇)和须一瓜《提拉米酥》(《人民文学》第2期, 短篇)是两篇味道颇足的“小品”,前者如浓汤,后者如甜品,虽然格局都有点嫌小,写作难度都不大,但火候把握得好,让人心头一喜。更让人欣喜的是几位新进作家保持了自己鲜明的个性。黄咏梅的《单双》(《钟山》第1期,中篇)继续描写边缘人的偏执心境,冷峻的笔调贯彻始终;李浩的《失败之书》(山花)第1期,中篇)以类似雕塑的笔法刻画出哥哥这个“坚硬和失败者的形象”,笔法凌厉;文珍的《色拉酱》(《山花》第1期,短篇)写了两个女孩之间新奇微妙的感情,文笔灵异;徐潞的《李莫愁们的念去去》(《布老虎青春文学》第1期,短篇)继续书写理想主义情怀,在“80后”写作中独树一帜。——邵燕君  相似文献   

2.
去年十月《香港文学》总第82期发表的秦牧《〈侨乡惊梦〉序》中指出:“韩萌是一位归侨作家,”“既可以说是中国作家,也可以算是新加坡作家……”这两句话道明了韩萌及其作品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问世以后,各方面的评论很多,作品本身的丰富内涵为各家学派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围城》的意蕴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有的研究者认为,《围城》是一部三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长幅画卷,是一部新的《儒林外史》;有的认为《围城》是行将崩溃的中国社会的生动写照;有的认为《围城》是一部地地道道的爱情小说,艺术地阐明了理想的爱情多归虚妄、结婚如身陷围城的爱情哲学。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应当说,这些分析在其各自的视点上  相似文献   

4.
《诗经》时代的“东门”.不只是个单纯的地名.而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象征意蕴的文化代码。其原型意义类似干西方文学中的“伊甸园”。而《诗经》中体现这个文化代码信息的东方“伊甸园”之歌——“东门诗”.主要集中在《诗经》陈、郑二国风中;其诗具有丰富的人文内容,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完整的先秦东方“伊甸园”中青年男女情爱生活的美好画卷。  相似文献   

5.
看《十月》     
2008年第1期《十月》以汪曾祺先生的早期作品辑佚开篇,赢得喝彩;2009年第2期,《十月》再发表沈从文的两篇小说拾遗,以飨读者。此次由裴春芳先生辑校钩沉的中篇小说《梦与现实》和短篇小说《摘星录(绿的梦)》是沈从文后期的小说作品,与其创作前期的“都市讽刺写实”、“乡村抒情想象”和“经典戏拟重构”三种标盘性文体迥然不同,是沈从文模糊小说、散文、论文的文体界限而作的实验。论者往往认为,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乃是对其个人感情生活的过程记录,然而在记录的过程中又隐曲、抽象,使之升华为具形而上意义的人性探索。  相似文献   

6.
本期有几部值得关注的作品。胡学的《命案高悬》(《当代》)是一篇典型的“底层小说”,但作家没有像一些“底层学”写作那样站在“底层”之外或之上呼号,表达空疏的道德义愤,而是深入其中,对“底层”的复杂情态进行了精微的描摹,使人物和事件都具有了生根的逻辑性;严歌苓“非洲小说专辑”(《上海学》第7期)三篇均短小精悍,让人读后有痛感,不但延续了一贯的“严氏风格”,也加入了对一些化,经济殖民问题(尤其是中国人也作为殖民出现)的新思考;李冯的《车厢峡》(《收获》)以目前已颇受冷落的“先锋笔法”重述李自成的故事,颇有当年李自成“困兽犹斗”的架势,当然,艺术上是否成功还有待争论;李师江的《医院》(《花城》)也是一篇有争议的作品,到底是“黑幽”还是“穷侃”?虽然显见火候不足,但还是给人留下印象;姚鄂梅和王松都各自推出了新长篇(姚鄂梅《白话雾落》,《钟山》;王松《蛾的飞翔》,《大家》),在长篇写作上显示出更成熟的实力;此外,石舒清的《长虫》(《人民学》第7期)、龙一的《潜伏》(《人民学》第7期)、冉冉的《河边》(《上海学》第8期、马晓丽的《云端》(《十月》)、格致的《千万别让她说话》(《十月》)都是用心之作,值得一读。从本期起,我们增加对新锐期刊《西湖》的点评,主要因为该杂志力推新人,着力发现“被遮蔽的写作”,对坛追捧“80后”的局面可以形成一定突破和制衡。虽然一些新人写作尚嫌生涩,一些实验之作更显怪异,但对可能产生新芽的园地,我们愿意给予特别的关注。 ——邵燕君[编按]  相似文献   

7.
列宁在《列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一文中指出:“如果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真正伟大的艺术家,那末他就一定会在自己的作品里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质的方面。”我国封建社会伟大的艺术家曹雪芹的作品《红楼梦》,是古典小说中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最高成就的一部政治历史小说,它以鲜明的形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色采缤纷的生活画卷和广阔的阶级斗争图景,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尽管《红楼梦》的作者不是,也  相似文献   

8.
1935年7月,一部裹着时代风云,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饱含着东北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血腥控诉,显示着东北人民不屈的抗争精神的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问世了。青年作家肖军的这部作品在当时,在今天来看都够得上是一部史诗般的作品。它真实地反映了东北人民和日本侵略者斗争的史实,记录了他们的屈辱、觉醒和斗争的过程,是一幅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真实画卷。鲁迅把它和肖红的《生死场》一起编入“奴隶丛  相似文献   

9.
最近,银道禄先生的摄影作品集《武当》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杰作。银道禄先生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曾有两百多幅作品发表。其中《晚晴》、《母子情》在第1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和第17届亚太地区摄影作品比赛中获奖。而这本《武当》摄影作品集的确“以崭新的艺术视角和深邃的思维,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武当山自然人文风貌……是一部目前国内少见的品位高、饶有艺术魔力的武当摄影专集。”’”《武当》摄影作品集不仅每幅摄影作品艺术品位高.而且装帧精美,颇具欣赏和收藏价值。因此.怀着在书海中发现珍宝的心情.…  相似文献   

10.
英国著名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晚年创作的小说《阴影线》是一部在文学批评界公认的经典作品。康拉德自己宣称《阴影线》是一部“简洁而又颇为复杂的作品”。文章在考察了该小说的表现主题、艺术手法包括叙述手法的基础上,指出了它的“简洁”和“复杂”之处及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认为《阴影线》就像一幅中国的写意画,正是由于各种对立统一的艺术因素才使该作品呈现出一种立体感,成为一部宽广而又厚重的作品。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题材、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三个方面就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和中国作家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两部小说做了比较研究。文章指出,两部小说是两幅颇为相似的不同时代的荒原画卷。因为哲学观不同,两位作家对“如何生活在荒诞的世界中”这一问题提供了两个不同的答案;两位作家都运用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结合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的小学《美术》教材第十册《我的手》。教学设想:《我的手》一课设计紧扣新《课标》的精神,课文出示了一系列有关手的范图,配以一些学生习作和一些不同手势的摄影作品。其中有2幅学生集体的手的特写照片,6幅演奏乐器的手的特写照片。在课文中还明确地设置了“提示”、“观察”、“动手”等栏目,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有关的知识后大胆地动手实践。但是,如果单纯地让学生画一画各自的手,笔者认为是不够的,所以在备课时下了点苦功,到书店和图书馆认真地查阅…  相似文献   

13.
《天山景物记》以诗一般的优美的语言和明朗、清新的风格,描绘了天山的丰美景物,使读者饱览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边疆风景画卷,而成为当代文学作品中众口交誉的文杰作。作品之所以取得艺术上的巨大成功,一个重要  相似文献   

14.
张晓莉 《文教资料》2010,(29):41-42
《好人难觅》是奥康纳的代表作之一。文中尽显怪诞特色,与安德森的《鸡蛋》有些类似。两部作品中都塑造了“畸人”形象,通过背离一些所谓的“事实”的描写,关注“事物的本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对两部作品的对比,试图说明两位小说家所描绘的怪诞的同异之处,并说明它们都是当时社会的产物,都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种精神状况。  相似文献   

15.
《醒世姻缘传》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是一部不容忽视的重要作品。其回目之前的“得胜头回”与作者在叙述中心故事过程中插入的一些五光十色的小故事一起,组成了一幅广阔的生活画卷,扩大了小说的描写领域,从而形成了《醒世姻缘传》开放性的结构特色。另外,《醒世姻缘传》对其后的《红楼梦》等世情小说曾产生过重大影响,有些小说中甚至有抄袭《醒世姻缘传》情节的文字。可见,《醒世姻缘传》在乾嘉时已十分流行了。  相似文献   

16.
《海上日出》(五年制第七册15课),确是“伟大的奇观”。作家巴金以其如椽大笔,摹形写神,生动逼真地再现了这一幅大自然的壮丽画卷,读来,不禁为之赞叹。作家是如何展现这“伟大的奇观”的呢?  相似文献   

17.
我在儿时就听说了“天才神童作家”刘绍棠先生,很早就读过他的《运河的桨声》。刘绍棠先生是中国一位真正的民俗作家,他的作品诸如《鱼菱风景》、《花街》、《孤村》、《水边人的哀乐故事》、《渔火》、《蒲剑》、《二度梅》、《狼烟》、《蒲柳人家》等,是现代中国乡土文学作品的圭臬和瑰宝。不论是小说还是散文,刘先生都将“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力透纸背地镌刻在他的作品中。这篇《本命年的回想》,就是作家对于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的最好诠释。刘绍棠先生用他的神来之笔,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京郊大地春节民俗的美丽画卷。…  相似文献   

18.
徐键萍 《文教资料》2013,(31):20-22
《野草》与《巴黎的忧郁》两部作品都运用象征主义手法在文本中创造出独具魅力的艺术世界。“过客”与“异乡人”在各自的象征世界里不仅是独立存在的意象.还分别是两部作品内在精神的寄托,其内蕴贯穿了作品几乎所有的意象。本文在分析其外在艺术特征的基础上对这组意象进行了作品内部的发散性解读,寻找到“过客”与“异乡人”共同蕴含的绝望的生命感受和在绝望中不懈抗争的思想精神。《巴》的抗争是通过搭建一个“美”的乌托邦实现精神的救赎,而《野》则是将希望展现于那从虚无中崛起的生命意志。  相似文献   

19.
《中文自修》2005,(12):16-18
茅盾有自己的文学信仰,那就是文学要“反映人生并指导人生”,从20年代的《蚀》、《卖豆腐的哨子》到30年代的《子夜》《林家铺子》再到40年代的《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风景谈》,茅盾以他丰富的创作实践着“为人生”的文学主张,绘制了一幅幅多彩的时代人生画卷。走进这些作品,走进作品中的人物,我们似乎仍能感受到那风雨飘摇年代的动荡不安,各色人物的苦闷和挣扎,以至最终摆脱困境,走向新生。[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在《人间喜剧》和《茶馆》之间存在着许多可比性。首先,两部作品都具有史诗般的品格,完成了不是单纯的小说或戏剧所能实现的宏大意图。其次,这两部作品都成功地从各自的文体"越界"到了对方的领地,成为"跨文体"写作的典范。第三,从作品的结构看,两部作品之间明显存在着同型同构现象。这两部作品都选取了纵横交错、虚实相生的"坐标式"结构,但是由于两部作品的文体有别,两位作家的艺术个性殊异,在同型同构的耦合景观下依然存在着相异的艺术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