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当代社会心理学中的双文化个体、多文化个体概念是基于国家跨文化心理学、民族跨文化心理学、洲际跨文化心理学的比较而言。就中国国内文化类型而言,有区域跨文化、城乡跨文化、阶层跨文化、行业跨文化心理适应问题。特别是城市中的阶层、行业、区域文化更加多样化,双文化个体、多文化个体的跨文化心理适应问题往往是引发社会心理矛盾的文化心理根源。建设心理健康文明的城市和和谐社会,必须采取对策,化解双文化、多文化个体的心理矛盾,以促进跨文化心理的适应。  相似文献   

2.
彭学  彭欢 《考试周刊》2014,(96):150-151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得以蓬勃发展,并面临更多挑战。其中,怎样让来华留学生快速适应中国文化与生活,是教育与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文章分析了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存在的主要问题,思考了应对策略,以增强留学生应对能力,更快适应新环境,顺利度过留学生活,有效完成学业。  相似文献   

3.
跨文化适应是指应激适应和成长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文化上的变化引发应激反应,应激源是跨文化适应的显著性指标。随着留学生队伍的逐步壮大,学者们越来越关注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与心理应激源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跨文化情景下留学生的适应状况、适应方式、影响因素,以及由此引发的心理应激等。本文对近几年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与心理应激源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分析。最后,就在华留学生的应激适应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4.
缅甸留学生来华学习,为中国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受到留学生主观方面以及中国高校乃至社会客观环境影响,当前仍存在一些较突出的文化适应问题。以武汉和南京两地高职院校缅甸留学生为例,通过调查其在日常生活、语言文化、人际交往、学业经济四个方面的文化适应情况,采取问卷调查与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探究他们在华学习生活中文化适应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尝试提出了一些促进高职院校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来华留学生普遍存在跨文化适应问题,本文重点讨论了留学生在生活、学业、社会文化及个人心理方面的适应问题,分析了导致跨文化适应问题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帮助留学生平稳解决跨文化适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现来华留学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文章根据跨文化心理学家J.W.Berry的文化适应方式理论,介绍新课程文化适应方式,分析黑龙江省农村小学教师新课程文化适应的现状,提出农村小学教师新课程文化适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西方学者于二战结束后开始将国际学生作为跨文化心理适应的研究对象。近五十年来成果丰富,对国际学生跨文化心理适应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文化冲击"概念、U型及W型曲线假设及压力应对与社会认同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前期研究主要采用理论概述的方式,后逐步发展到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基于跨文化适应理论,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湖南某大学大一非洲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水平进行研究。调查结果分析发现,非洲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水平中等,仍存在一些文化适应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社会文化理论视角切入跨文化外语教育中的文化适应问题,介绍了社会文化理论的语言观、学习观、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基本哲学倾向,描述了跨文化外语教育的特征,从二语习得的研究角度指出跨文化教育中的文化适应问题,为目前中国的大学英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研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采用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研究越南留学生在中国的跨文化适应现状,发现越南留学生感到在华生活中人际交往方面最难适应,社会文化次之,学术生活相对容易适应。遇到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语言障碍、身份认同和沟通方式差异;研究还发现越南南部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水平高于越南北部的学生。开放的心态、促进互动交流和加强跨文化培训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联络口译中口译者对文化性信息的处理直接影响到交流能否顺畅进行。本文以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为依据,针对联络口译中出现的文化冲突,提出了顺应性的应对策略,即口译者在口译过程中,应根据所处的语境,对语言的选择做出动态性的顺应。顺应性的应对策略有助于口译者对文化冲突进行即时的解析并进行语言重构,从而提高口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我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以便有针对性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用问卷法对我国西南边疆少数民主地区的932名大学生的62项应对方式进行调查。结果:该地区的大学生面对生活事件时的应对方式依次主要是:问题解决、求助、退避、幻想、合理化、自责;女生比男生更多的采用求助和退避、忍耐等应对方式,贫困生比非贫困生更多的采用自责的方式而非贫困生更多的采用求助的方式;随年级的升高应对方式的变化趋势不明显。结论: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主要采用的是较为积极、成熟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gree to which recently reported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lassroom management techniques and coping styles of Australian teachers apply in two other national settings: China and Israel. Little is known about which teacher characteristics relate to their approach to classroom management, although researchers in Australia have recently found that teachers’ coping styles appear to predict the management techniques they utilize in classrooms. In this study, 772 teachers from a range of schools in Australia, China, and Israel completed questionnaires asking how frequently they use six classroom management techniques—hinting, discussion, involvement, recognition and reward, punishment, and aggression—and how often they use a range of coping behaviours. The analysis showed that some of the Australian findings were replicated only in Israel and others only in China, revealing national variations in the links between management techniques and coping styles, which have wider implications for investigations in this area.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as are their potential ramif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predictive power of thinking styles for academic stress coping. Participants were 563 (280 males, 275 females, 8 gender unspecifie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grades 7 through 12 from mainland China. Thinking styles were measured using the Thinking Styles Inventory-Revised II which wa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mental self-government. Coping strategies were measured by the COPE-Revised, which was derived from Carver’s COPE (1989). Results showed that thinking styles ha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redictive power for academic stress-coping strategies beyond age and gender, largely in the expected directions.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on intellectual styles and coping are discussed; and some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school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proposed.  相似文献   

15.
"乡下人"作家沈从文和"农民"作家贾平凹都以寓居于都市的"乡下人"自居,都在作品中充分体现出对都市文明的忧虑与对城乡文明的审视,在创作的文化意识和审美追求上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但因创作视角和创作模式等处的差异,作品中也体现出不同的风格和内涵。就二人创作中对城乡文明审视和批判的情况来进行比较,沈从文作品中更多地凸现了对城的批判与讽刺和对乡的自然与美的赞扬,对乡的审视更多几分理想色彩,而贾平凹的作品中则对城乡更多一些双向的审视和批判,更多了几分厚重与苍凉。  相似文献   

16.
研究旨在探讨检察官的自我效能感状况和应对方式的选择,以促进检察官提高自我效能感和采取更积极的应对方式。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对中国4个省748位检察官进行调查和检测,并对他们的性别、年龄、工龄、教育水平、职务和工作部门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检察官群体更倾向于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t=7.288,p<0.01),而较少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t=-44.579,p<0.01);但是在自我效能上却低于普通人常模(t=-20.187,p<0.01)。不同职务的检察官在积极应对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不同工龄,不同职务和不同部门的检察官在自我效能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认为,提高检察官的准入门槛,适时地进行培训,能改善检察官的应对方式;适当减压,能提高检察官的自我效能感;艰难而费事的工作应当尽可能分配给年龄大、工龄长的检察官。  相似文献   

17.
采用大学生相对剥夺感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人际敏感性问卷,探究贫困大学生相对剥夺感、应对方式和人际敏感性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相对剥夺感、消极应对方式和人际敏感性三者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对剥夺感、人际敏感性均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相对剥夺感对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和人际敏感性都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均能显著预测人际敏感性。应对方式在贫困大学生相对剥夺感对人际敏感性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建议通过从认知改变、积极应对和人际互动等方面提升贫困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8.
高中生考试焦虑、自尊和应对方式的现状及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721名高二学生为被试,进行考试焦虑、自尊和简易应对方式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高中生考试焦虑现状不容忽视;高中生考试焦虑、自尊和消极应对方式表现出性别差异;自尊和应对方式是影响高中生考试焦虑的重要因素,其中应对方式又是自尊影响考试焦虑的中间变量。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自我和谐对应对方式、网络成瘾的影响,对浙江省5所高职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高职学生的自我和谐、应对方式、网络成瘾三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自我和谐以应对方式为中介对网络成瘾产生影响。男女高职学生的自我和谐、应对方式存在显著差异,网络成瘾存在差异;理科学生比文科学生的网络成瘾更普遍并存在差异;城市高职学生的应对方式优于乡村高职学生并存在显著差异;乡村高职学生的网络成瘾比城市高职学生更普遍并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高一学生的应对特点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采用解亚宁的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和Perris编制岳冬梅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的中文版,对三所普通中学、市级重点中学和职业中学的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高一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统计结果表明:1)高一学生仅有积极应对方式在不同类型学校有明显差别。2)无论在学校类型、是否独生子女、还是性别方面,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一学生应对方式的影响都存在较多的差异。3)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多数高中生的应对有明显的关系。4)独生子女更加在意父母的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