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主要根源是招聘心理契约及个人与工作不匹配的心理契约破坏,这将会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学生成长及教师身心健康、人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导致师资队伍高流失,因此,高校有必要了解青年教师心理状况,及时排解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2.
职业倦怠会降低教师的工作热情,危害教师的身心健康,进而影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通过分析高职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提出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沉重的升学任务、超负荷的工作量、落后的学校管理导致中学教师产生职业倦怠。中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仅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到学生的培养和学校的发展。本文分析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危害及产生的原因,提出学校在避免和缓解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以引起社会对于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当职业倦怠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的同时,部分教师也出现了“心有余而力不足”或“力有余而心不足”的负性表现,逐渐丧失了工作信心和热情,形成了职业倦怠症。职业倦怠不仅使教师承受着身体和心理上的损失,更为严重的是由倦怠引发的消极情绪、消极心理和消极行为,直接导致教学质量低下.影响教育对象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寻求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方法不得不成为我们探索的重要话题。  相似文献   

5.
职业倦怠会降低教师的工作热情以及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进而影响整个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中职英语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有社会、校内管理机制和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等因素影响了主观幸福感。它与职业倦怠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本文基于实证研究,旨在分析职业倦怠和主观幸福感的内部联系,并探索相应的干预对策。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6,(22):142-143
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师长期处于压力和紧张状态下,导致或多或少地出现职业倦怠,严重影响我国教育工作的发展。本文针对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力求探寻出解决职业倦怠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及其对策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客观存在,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导致教师工作、生活质量下降,甚至会引发学生心理障碍。影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有社会、学校和教师自身三方面的因素。为此要建立良性的社会支持系统,要使学校管理制度科学化、人文化,同时还要强化个体自我心理调节。  相似文献   

8.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教师职业工作时间长,任务繁杂,工作压力大,是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行业之一。职业倦怠会降低教师的工作热情,危害教师的身心健康,进而影响整个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高职院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有社会以及当今离职教育大环境,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机制,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等。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首先需要社会各界改变对高职教育认识上的不足;其次,要改变高职院校的管理机制,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高职院校的教师也要调适好自己的心态。  相似文献   

9.
处于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在工作压力、身心健康、生活质量方面或多或少存在问题,因而产生了一种职业倦怠,它日益成为困惑语文教育工作的热点问题。为此,笔者通过QQ教师群、同事访谈等形式了解了语文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并就化解此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已经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通常表现为工作满意度降低,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可表现为生理、心理多种症状,已影响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学生的健康成长,还影响到教育事业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本质上是由于个体对自身工作的付出与得到的回报之间不平衡的认知而导致的心理与行为上的消极反映,主要涉及个体、学校和社会等三个方面因素。消解教师的职业倦怠,应当从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1.
教师工作倦怠与管理策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教师工作倦怠现象普遍存在,而且范围和强度呈增长趋势。工作倦怠的表现有三个方面,即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工作倦怠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调适,将会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和生活质量都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教师工作倦怠不是对某一特定事件的过度应激反应,而是在较长时间内,对来自各个方面压力和事件所产生的累积的过度反应。总体上分析,教师工作倦怠的产生存在社会因素、组织因素、职业因素和个人因素。教师工作倦怠的防治可以从学校组织管理和教师个人管理两个层面展开。学校应当采取科学的、人性化的管理方式,积极预防教师工作倦怠的产生。教师应当在意识到自身处于负性的情绪和倾向时,通过主观的调适,化解这种不良倾向,转而形成正向的工作动力。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灾后教师的工作压力、职业倦怠和自我效能感在人口变量学的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安县灾区221名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职业倦怠和自我效能感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灾区不同年级的教师职业倦怠存在显著差异;灾区不同年级和任教年限的教师自我效能感存在着显著差异;灾区教师职业倦怠和工作压力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灾区教师自我效能感和职业倦怠之间存在着显著负相关。进而得出结论:灾区教师工作压力和自我效能感能够预测教师职业倦怠;自我效能感在教师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511名幼儿教师进行调查,考察幼儿教师工作压力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联,探讨心理资本和工作倦怠在其中的序列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幼儿教师工作压力、心理资本、工作倦怠、生活满意度两两显著相关;(2)幼儿教师工作压力对生活满意度的直接预测作用不显著,但分别通过心理资本、工作倦怠的独立中介作用以及二者的序列中介作用间接预测生活满意度。研究结果提示不仅要重视缓解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降低工作倦怠,还要从提升幼儿教师心理资本、发挥个体资源的保护性作用等途径缓解工作压力对幼儿教师生活满意度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4.
职业倦怠是影响教师,尤其是民办高校英语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认识职业倦怠,找到克服职业倦怠的有效对策,有助于帮助教师缓解职业倦怠,重新获取职业自豪感,追求更高层次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界定学前教师职业倦怠概念的基础上,剖析了学前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学前教育机构应高度重视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学前教师自身要学会放松等措施以应对教师职业倦怠的。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日益显现,它给高职院校的学生、教师、教学工作及社会发展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因此,分析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与影响,探究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对提高高职院校教师身心健康水平、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探讨工作满意度在农村中学教师职业角色意识与职业倦怠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教师职业倦怠量表、工作满意度问卷和自编教师职业角色意识问卷对265名中学教师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职业角色意识与职业倦怠呈显著负相关,职业角色意识对职业倦怠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工作满意度在职业角色意识与职业倦怠之间存在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研究表明,职业角色意识、工作满意度是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预测变量,工作满意度在职业角色意识与职业倦怠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冥想训练的内容、作用的分析,指出使用冥想训练来提升教师身心健康、缓解职业倦怠具有良好的可行性:优化教师的注意状态,预防教师情感耗竭;缓解教师的焦虑和抑郁,提高其情绪调节能力;增加教师的人际能力和人际支持从而提高其教学能力;提升教师的创造力和反思能力等。同时介绍了国外对教师实施冥想训练的方案MBWE的思路和内容,藉此为教师职业倦怠的预防和干预提供新的参考框架:通过发展支持性、非评判的空间来培养教师对健康和幸福的自我决定能力;让教师通过体验自身的存在来接纳自我、面对现实,从而能回应生活召唤,做出健康的抉择。  相似文献   

19.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通过调查,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教师工作5—10年是职业倦怠表现最严重的阶段,压力是导致职业倦怠的原因,职称与学历是影响职业倦怠产生的重要因素。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必须从学校和教师个人这两方面出发,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和克服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20.
采用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1)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整体职业倦怠水平不高。(2)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在性别、婚姻状况以及职称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副教授与讲师倦怠水平相对较高。(3)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之间存在着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对职业倦怠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