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1 毫秒
1.
作文是学生的一种思维和表达训练,真实性是它的基本特征。读者可以从作文的语言艺术与情感流露中领悟出作者的思想意识、知识见闻、生活经验、审美观点。可见,作文的语言和情感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2.
作文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最具个性化的学习行为。作文教学中要实现个性化教学,让学生探求生活中的独特感受.开启创新思维的门扉,充分利用广阔的生活资源,用双手和大脑、语言打造自己的作文天地,成为作文的真正主人。  相似文献   

3.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更是个体独特生命感悟的外现。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千差万别,人们的心灵世界又是如此的丰富多彩。作文的语言只有融入作者真切的生活体验,凝聚作者睿智的人生思考,结晶作者丰厚的文化素养,展现作者的真性情,方可显出创新的亮色、个性的光芒。本文拟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探索语言创新的技法。  相似文献   

4.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想象,是作文的翅膀;创新,是作文的生命.作文教学中应强化学生的创新,引导学生作文力求别具一格.给学生充分的写作自由和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表露独特的感受和心声,以抒写有个性的作文.  相似文献   

5.
作者认为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理念,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让学生体验作文成功的快乐:一、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素材;二、用心感受生活,说真话、抒真情;三、活用生活中的语言,为自己的作文增添情趣。  相似文献   

6.
闻晓柳 《考试周刊》2013,(72):27-27
面对当代中职生作文语言空洞无物的现象,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及时改变这种状况。作者从学生语文学习的角度谈谈如何提高中职生的作文质量:一是细心观察生活,丰富个性体验;二是增加课外阅读,充实语言库存;三是重视与他人的交流,深化感知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习作"中特别强调学生的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就要求小学生写富有个性的作文。作文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独特个性,就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走进生活,在开放的作文教学空间里自由驰骋,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一、广读博览,充实个体语言的库存名家名篇、各种优秀文章是作者通过生活体验亲身观察而写出的,字里行间蕴藏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学生  相似文献   

8.
所谓流行元素,是指广泛传播或盛行的事物。一般来说,流行元素代表了一定时期内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势,体现出社会大众普遍的一种价值取向。作文语言是作者抒写人生、探索真知、表达情感的媒介,好的作文需要好的语言来传情达意,而好的语言必然源于鲜活的生活。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相似文献   

9.
写作是生活的反映,也是生活的投影。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吸收生活语言,让生活语言为作文所用,这对丰富与发展学生的作文语言是大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10.
作者发现学生写作苦于捕捉不到素材,感悟缺乏深度,缺乏个性和灵气,针对这种现状,从三个方面:感知生活,触发创作的兴趣;感悟生活,培养观察生活的能力;抒写生活,积累素材和语言,阐述了这些年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11.
写作是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语言技能之一。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及难点。以小学生活作文教学为切入点,以生活作文教学核心理念积累生活素材,使学生有话可说。探索生活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让学生爱上作文、爱上生活,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然而教学中,一方面学生往往不能留心生活,缺乏真实的写作素材;另一方面老师的语言主义和应试观,忽视了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忽视作文教学的本质是将学生培养为语言活动的主体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格主体。基于此,本文提出生活作文的观点,并着力建设将富有生活力的作文新课堂。让学生擦亮眼睛、打开心扉、启迪思维,去用心体验生活,抒写生活。  相似文献   

13.
创新作文,就是打破传统作文模式,自由自在地抒写、表达作者的内心感受的作文。许多满分作文,除了他们有扎实的语言功夫之外,绝大多数是利用日积月累的知识,将早已储存头脑中好文章的独特之处,加工移植而成。通过对近年中考高分作文的分析总结,我们发现,题材、布局和语言三方面是考查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当前作文教学脱离实际,使得学生的习作缺少生活气息的现象.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和《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习作提出了“积累素材,走进生活;改革命题,贴近牟活;积累语言,描绘生活:优化评价。创造生活”四个指导策略.以期从“生活化”的角度来进一步优化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15.
新课标要求:中学生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意?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下面,我从作文选材,作文开头,作文语言三个方面谈谈我的做法。  相似文献   

16.
苗小燕 《文教资料》2011,(30):96-97
目前小学作文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作者结合新课标和教学实践,认为作文即生活,生活即作文,教师应坚持生活化的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17.
作文是一种自内向外的表现,作者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就是写作的基础,所以作者思想认识的深刻与否,思维敏锐与否,决定了文章内容的丰富与深刻程度。如何使学生的作文内容丰富起来?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能力,使学生善于从生活中采集写作素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李苗 《考试周刊》2013,(99):56-56
作者认为要改变学生无话可写、无情可抒这一作文现状,教师应当努力践行“生活作文”的教学思想.让作文与生活密切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捕捉生活素材;作文命题要紧扣生活、紧贴时代脉搏;引导学生自由为文,将所思、所想诉诸笔端。  相似文献   

19.
读了《我是农民的女儿》,不禁使人想到今年央视举办的“第十二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新增的“原生态”歌曲演唱,朴实请新,真切自然,个性鲜明。这篇习作也具有这个特色。当前一些学生作文,不关注现实,不体验生活,不思考人生,不表达真情,为了个性而消沉颓废,为了创新而猎奇逐异。这篇文章作者亲身体验农村生活,用“原生态”的语言,  相似文献   

20.
黄桂林 《江西教育》2002,(19):22-23
综观作文教学现状,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作文教学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生活实际,脱离社会实际,学生虽然在校写的作文不少,但一旦走向社会,相当多的实用型作文还是一窍不通,不得已还得从头学起。因此,为提高作文训练效果,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须重视作文与生活的联系,以生活提供作文训练基地,以作文增加学生生活情趣;须拓展训练空间,丰富训练形式,使生活需要与作文训练有机联系,以使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时,在语言运用上能够得心应手。一、实验型随着科技发展速度的进一步加快,实验在现实生活中将会越来越普及,作为实验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