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船舶领域专利大数据进行分析,在Kleinberg突发监测算法基础上提出前沿技术/创新主体的识别指标,并将识别结果与专利网络图谱分析法相结合,清晰展现该领域的前沿技术/创新主体在整个网络中的位置和关联。结合相关资料对全球船舶领域前沿专利图谱的解读,主要有以下研究发现:目前全球船舶领域的技术创新前沿呈现多点开花的局面,LNG船舶的系列技术成为最亮眼的前沿技术群落,水上运动休闲专用船、船舶自动驾驶、海洋环境监测、海洋农业、海洋钻井、海洋环保、深海潜水等也都处于创新前沿;同时,全球船舶领域的创新主体开始出现结构性变化,处于创新网络核心的传统强企在新一轮技术竞争中的创新活力在退化,取而代之的是处于交叉新兴技术领域的中小型创新企业、研究机构和大学。根据研究结果给出相关建议,为政府部门制定发展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全球低碳汽车技术合作创新网络演化路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能源紧张与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峻,低碳汽车技术创新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极大关注。本文以全球低碳汽车技术创新专利申请量排名前100名的领先组织为研究对象,通过专利数据挖掘,构建1992—2011年全球低碳汽车技术合作创新网络,分析全球低碳汽车技术合作创新网络特征及演化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全球低碳汽车技术合作创新网络中行动者之间连接不紧密,信息的传播速度较慢;网络演化路径呈现网络密集度逐步提升,核心组织逐渐突显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创新合作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议题。本文以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40个主要国家2011-2015年的专利国际合作数据为分析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中国在国际创新合作网络中的地位和角色。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在国际创新合作网络中的地位稳步提升,已经居于网络的核心地位,并且处于结构洞的位置,但在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创新合作的开展方面仍然会受到来自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中国与欧美日创新合作的联系程度要明显高于其他国家或地区,说明“欧美日”三角框架是中国全球创新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全球创新资源的布局也偏向于这三个区域。  相似文献   

4.
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能够促进制造业创新水平收敛。本文首先通过构建一个基于知识吸收和扩散的数量模型,研究发现制造业创新水平收敛于平衡增长路径,然后基于β收敛的框架,建立一个检验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影响产业创新水平收敛的计量模型,并利用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以及产业创新指数数据,进行固定效应模型和系统GMM的计量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会降低制造业不同行业创新水平的差距,促进创新水平收敛。最后还利用中国制造业分行业样本数据进一步检验还发现,中等技术行业的绝对收敛速度最快,其次为低技术行业,再次为高技术行业。但是,低技术行业创新水平的条件收敛速度最快,次之为中等技术行业,再次为高技术行业。这意味着中国制造业创新发展仍然离不开“改革”和“开放”两大动能,政府一方面需要借助于“改革”动能,加速破除限制或阻碍高质量生产要素流动的体制藩篱,促进知识和技术要素在不同行业间的流动,充分发挥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对制造业各行业部门所产生的知识外溢效应,降低制造业不同行业部门创新水平的差距,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还应继续利用“开放”动能,积极鼓励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甚至主导全球价值链,实现国内创新体系和全球创新网络的对接和融入,进一步推动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降低制造业不同行业部门创新水平的差距,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鉴于目前缺乏关于高速列车核心技术识别及其动态演化的研究,基于德温特创新索引数据库中全球高速列车产业专利数据,以A-U创新过程模型为基础分阶段构建专利引文网络,计算复杂网络节点中心度以识别核心专利并分析其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全球高速列车技术发展分为流动性阶段、过渡性阶段与确定性阶段,目前处于过渡性阶段的形成期;核心技术领域呈现由基础技术领域到多元技术领域、再到关键技术领域的演变路线;核心技术研究主体早期以“两用”关键技术企业为主,后期延伸至综合性集团以及研究院所;依托研发合作取得核心专利数量增加但占比仍低。研究发现对于促进我国取得更多高速列车关键技术成果的主要启示是:准确识别并重点关注核心技术领域,加大关键技术研发和产学研合作力度。  相似文献   

6.
秦洪花  赵霞  张卓群 《现代情报》2013,33(4):42-48,53
为了解RFID标签领域全球创新资源分布状况,本文在检索查阅、归纳分析原始专利文献的基础上,对RFID标签国际专利的申请趋势、国家分布、市场布局、技术领域、重要创新机构、创新人才及研发团队等方面做了全面的剖析,以期为我国RFID标签领域的研发机构及企业准确了解全球RFID标签领域竞争态势提供事实依据,为推动我国RFID技术的应用及产业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运用Orbit专利数据库,对锂电池技术领域的全球专利进行申请趋势、国别、技术领域及主要专利权人分析,以把握锂电池技术领域的全球创新资源分布情况,为锂电池领域的研发机构和企业的战略布局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对手机制造行业三家公司的案例分析,探索了企业如何利用创新网络提高创新活动的绩效。文章研究发现:企业网络能力的强弱会显著影响其创新网络的实力水平,企业可以通过网络能力来改变自己在网络中的地位并提升创新网络的实力,并积极利用创新网络中的创新资源以提升自身的创新绩效。同时,文章还发现:短期来看企业创新网络实力和其技术能力有相互替代作用;但长期来看,企业技术能力才是取得良好创新绩效的保证。文章在网络能力影响创新绩效的路径方面扩展了已有研究。  相似文献   

9.
以归纳理论为基础,基于领先跨国企业和国内后发企业多案例比较研究,提出基于双元性创新和全球创新网络的逆向创新理论模型,展现这两类企业如何基于双元性创新和全球创新网络实现逆向创新。研究结果表明:在逆向创新产品化阶段,两类企业采取双元性创新和全球创新网络的组合模式不尽相同,领先跨国企业更需要增强利用式创新,构建当地外部网络并提升开放深度,而国内后发企业更需要增强探索式创新,构建全球创新网络并提升开放广度;此外,双元性创新与全球创新网络构成一个互动协同发展系统,对逆向创新产生叠加作用。研究结果旨在为不同企业实现逆向创新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拥有专利数量众多的企业属于专利密集型企业,全部专利的总被引次数大的专利密集型企业则表现出明显的知识溢出现象。这类企业之间的专利引用行为突出反映了企业的技术竞争地位、行业的技术竞争态势和国家的技术创新活跃程度。依托德温特创新索引数据库,检索整理了全球专利拥有量最多且拥有专利的总被引次数最大的专利密集型企业的典型代表,在分析这些企业的国家与行业分布状况的基础上,发现了专利密集型企业集中分布于日、美等国家和车辆与零部件、电子与电气设备等行业的现象。继而考察了这些企业之间的专利直接引用行为,分析了跨国、跨行业引用状况,构建了专利引用网络,展现了关键企业在连通跨行业专利引用网络中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开放式创新盛行的背景下,如何提升产业创新网络应对“创造性毁灭”的能力是学界和业界关注的重点。近年来,产业创新网络中技术群体之间的创新交互活动日益成为新趋势。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技术群体耦合对产业创新网络抗毁性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二者之间的作用关系还较为模糊,亟待立足“整体网”层面给予深入阐释和剖析。本文选取新能源产业主要技术子领域的144个专利引用网络为研究对象,采用网络拓扑分析和层级回归分析,实证检验了技术群体耦合对产业创新网络抗毁性的作用机制,并探讨了产业创新网络的内部集聚结构在这一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和产业外部技术动态性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技术群体耦合对产业创新网络抗毁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集聚结构在二者关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技术动态性对二者关系起负向调节作用。研究结论对于产业政策部门在不同的技术动态环境下,通过引导产业内技术群体耦合和调整产业创新网络结构的集聚态势来提升产业创新网络抗毁性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2.
标准必要专利的许可可能导致市场失灵,从而可能阻碍有关标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实现。标准必要专利相关市场的缺陷不断约束着大大小小的标准使用企业,这些企业也越来越反对这种形式的"技术税"。讨论了两个问题:第一,标准必要专利研究应当增加对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注;第二,将新兴经济体的企业在深入参与全球生产网络和全球创新网络时遇到的挑战纳入对标准必要专利的分析中。强调了全球生产网络和全球创新网络的发展动因和层级本质,区分了网络中的旗舰企业和不同层次的网络供应者,讨论了"贸易收益"经济发展原则。"贸易收益"原则对国家创新政策(尤其是在专利和标准方面)施加的限制。这些限制可能会制约新兴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应对标准必要专利治理缺陷的能力。以此为基础,提出一个初步研究议程,以探讨中国企业在全球生产网络或全球创新网络中可能面临的影响。在结论部分,使用来自标准开发组织和竞争政策的说明性例子来回顾应对某些市场失灵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及科技新兴国家的崛起,发达国家通过将科技新兴国家纳入到自身原来相对封闭的研发创新体系中,能达到降低科技新兴国家挑战与利用科技新兴国家创新要素的结合。与过往研究全球研发网络分工的文献不同,本文主要立足发达国家对全球生产的控制正从一般产业技术研发领域过渡到核心产业技术研发领域的判断,对全球研发网络分工问题进行研究。基于IT产业的全球研发价值等级分工分析及IT产品的利润分配分析,本文的研究发现,发达国家影响国际技术进步方向的能力及整合全球各国研发创新要素的能力,已为其构建影响和控制全球生产的全球研发网络提供了理论基础。发达国家企业抢占的研发垄断利润使得发达国家对全球生产的控制,进一步具备了从  相似文献   

14.
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也是企业提升绩效、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颠覆性创新为产品和服务带来了全新的功能属性、市场价值、竞争地位,准确识别出技术领域的颠覆性创新和可能发生范式转换的机会,对企业实现转型升级至为关键,对创新领域的研究也具有重大意义。考虑技术发展的动态性特点,加入时间序列并结合技术生命周期理论对OLED技术划分技术阶段,利用动态专利引用率构建颠覆性强度——专利前3年引用率,直观地揭示出技术发展中的颠覆性创新,其实验结果与技术生命周期的分析结果一致,为颠覆性技术创新的早期识别和预测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研究结合ICT产业及制药产业上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利合作数据,基于网络特征差异及多元回归分析来探索和验证专利合作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基于合作广度和深度不同组合的四种专利合作网络模式中,虽然高合作广度低合作深度、低合作广度高合作深度以及高合作广度高合作深度三种专利合作网络模式均正向影响企业创新绩效,但存在不同程度的曲线效应作用差异。企业网络能力在不同模式专利合作网络和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发挥完全中介效应,企业吸收能力在不同模式专利合作网络通过网络能力影响企业创新绩效过程中存在调节效应的作用差异。提出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优化专利合作行为来动态调整专利合作网络进而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的突破路径。  相似文献   

16.
尝试从企业网络特征视角研究科技金融政策如何进一步释放科技金融效能,从而提升企业创新绩效。运用LDA聚类算法将我国2011—2020年国家层面科技金融政策划分为宏观导向类、资金支持类、平台建设类和专利保护类,同时运用同期我国创业板上市企业相关数据,深入挖掘各类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效果及资金网络在其中发挥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4类科技金融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均具有显著提升作用,且资金网络中心度增强了宏观导向类、资金支持类和专利保护类这3类科技金融政策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作用。基于研究结果,从政策、网络与企业角度出发,提出维持绩优政策供给力度、扩大资金网络规模、把握网络核心地位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现有相关研究较多关注产学研合作网络整体特征及其影响,为进一步深入探讨产学研合作中不同主体构成的性质不同的合作网络特征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以专利资源丰富且创新合作广泛的医药制造业企业为对象,选择2010—2021年间在我国A股主板上市的医药制造业企业联合专利申请数据为样本,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企业-企业”“企业-高校”和“企业-研究院所”专利合作网络,并以负二项回归方式验证各类合作网络中网络结构指标的效力。结果表明:在“企业-企业”与“企业-研究院所”子网络中结构洞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在“企业-研究院所”子网络中结构洞对企业邻域度数中心度存在促进作用,在“企业-高校”子网络中结构洞与企业创新绩效呈非线性的倒“U”型关系,当企业结构洞的限制度达到0.526时,其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达到最大;在“企业-企业”与“企业-研究院所”子网络中,企业邻域度数中心度对企业创新绩效存在促进作用,并在结构洞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中存在中介效应。据此,提出医药企业要对自身创新需求及其所处的网络位置和网络性质有清晰认识,以便充分利用不同性质网络的特征更好地开展创新合作、提高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专利地域性保护原则和创新主体采取的全球专利布局战略思想,提出利用专利全球布局数据进行技术预测的新思路。选择2015—2019年的专利数据及其全球专利战略布局数据,设计了技术预测模型;并选择全球辐射能技术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未来的辐射能领域全球竞争中,美国将占有更大的优势;日本的优势明显下降。与当前阶段相比较,在未来阶段主要创新主体的变化比较明显,尤其是LG电子公司值得高度关注。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从创新机构层面,中国都需要加强专利的全球布局战略,提升技术创新的国际竞争实力。本研究在理论和方法层面,为产业技术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在实践层面,对我们全面把握全球辐射能技术创新的当前状况和未来趋势、更好地部署能源产业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把握全球水下潜器领域的研发前沿、国家布局及其未来研发方向,基于水下潜器领域SCI论文和发明专利数据,采用引文网络和专利地图方法,通过定义引文网络中的高被引论文、高频词、高被引新词以及专利地图中的重要专利、高频概念词等指标,综合专家意见,对水下潜器领域基础研究前沿和技术开发前沿进行识别;同时,基于引文网络中的论文总被引次数和重要专利总被引次数,对比分析主要国家在水下潜器领域的研发布局。结果显示:全球水下潜器领域研发处于活跃状态,其中无人自治式潜水器(AUV)方向一直保持较高的热度,相关研究起步早且发文体量大、增速最快;无人潜器应用研究方面的文献被引用量高、参与单位多、发表期刊水平高;AUV布放回收、通用技术、载荷以及无人遥控潜水器在油气业的应用等方向影响力最大;中国相关研发活跃、产出丰富,但缺乏相关技术的理论研究,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根据网络自引率和网络内引用率表征的实际含义,得出全产业链创新网络和网络内核心企业的行为模式:外部技术和内部技术相融合的融合创新模式。分析了融合创新行为模式的特性、基于技术转移的知识流动方式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的运行机理和相互联系。得到创新网络和核心企业的主导行为模式均为基于外部技术的创新模式。根据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得出了网络自引专利数和网络内引用专利数所表征的行为对网络总专利数滞后效应。根据最小二乘法对三变量回归具有显著性,得出全产业链创新网络具有显著的融合创新行为模式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