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下,听到了太多对公开课的抨击之词,为什么作为帮助提高教学水平、形成良好教研风气的公开课竟会受到老师们的强烈抨击呢?让我们先来看看一些“有趣”的现象: 现象一: 很多教师只要是上公开课,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需要,都会千篇一律地使用现代化教具,各种多媒体教具粉墨登场。整堂课学生像在看电影似的,本应多感官引导的东西, 变成了多感官刺激。现象二: 每到上课时,教师讲课的声音比平日高了几度不说,学生此时也自然会中规中矩, 主动配合。每当老师提问的时候,下面的学生总是响应积极,而且答中率几乎高达百分之百。整个教学过程中,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几乎看不出来,有的学生还是“没教就会”的。显然就是在“作秀”。现象三: 老师在公开课上不敢多说一句话,有时多以录音或学生动口来代替老师讲解,以为这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生怕自己再多一句讲解就会沦为应试教育的反面教材.整堂课上热热闹闹,老师学生一起玩游戏。  相似文献   

2.
读了《山东教育》2002年第1、2期合刊中田喜老师的《也谈行云流水式的公开课》,深为公开课鸣不平。公开教学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研形式,颇受广大教师所喜爱。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除了需要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学理论以外,更急需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技巧。而优秀的公开课正是看得见的教学理论,摸得着的教学方法,是教育理念的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上“假”上“空”的公开课只是极少数现象,而且也多是执教者个人素质所致。所以,对于田老师的观点,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一、行云流水式的表达美田喜老师认为公开课上学生口若悬河,个个问…  相似文献   

3.
一节语文公开课上,教师要求一名学生表演童话故事中的小猪贪吃的样子。这名学生的座位在前排,他跟平时回答提问一样,面对讲台上的老师表演了一番。然后,老师说:“扮得真好!表扬他!”全体学生很有节奏地边拍掌边说:“棒!棒!你真棒!”这掌声如同队列训练时的脚步声,整齐划一,但不带一丝儿热情;这喝彩声如同小和尚念经,嗓门不小,却没有一丝儿色彩。孩子们脸上的笑容,生硬而不自然。  相似文献   

4.
课堂教学离不开“问”,一方面是老师问学生,另一方面是启发学生问老师,前者是提问,后者是激“问”。激“问”也常常需要先用提问的方式去激活思维。因此,精心设计的提问可以说是调动和引导学生思维的“抓手”。课堂上的情况告诉我们,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往往是教师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问题的时候。提问算不上什么全新的教学手  相似文献   

5.
曾经听到有的老师说:“我不听公开课,那全是假的。”在报纸、杂志和网络上也不鲜见对公开课下这样的定义——公开课即表演课。什么原因呢?主要是教师在上公开课前都要进行充分和精心的准备,讲课的水平较高,甚至有作秀的嫌疑。剔除掉那些真正是作表演的公开课,对于其他公开课,笔者想问一句:“教师上课前作精心准备有什么不好,有什么不对?”事实上,我们在教学中常会遇见这样一些事情:在较忙的情况下,有些教师首先削减的是备课时间,甚至少数教师只是在上课前看看原来的笔记或现成的教案,也就去上课了,试想一下:这种“靠天吃饭”式的教学,其效果…  相似文献   

6.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要使他们喜欢这种场所,必须改变那种“老老实实听课,规规矩矩发言”的传统要求。允许学生坐在坐位上就可以发言,允许学生有较自由的坐姿,允许学生自由到讲台前发表见解,允许学生为别人喝彩。课堂上可以教师提问学生答,也可以学生提问教师答,还可以学生提问学生答。这样学生就不会被动地跟着老师设计好的思路走,而是充分享受学习、  相似文献   

7.
一节语文公开课上,教师要求一名学生表演童话故事中的小猪贪吃的样子。这名学生的座位在前排,他跟平时回答提问一样,面对讲台上的老师表演了一番。然后,老师说:“扮得真好。表扬他。”全体学生很有节奏地边拍掌边说:“棒。棒。你真棒。”这掌声如同队列训练时的脚步声,整齐划一,但不带一丝儿热情;这喝彩声如同小和尚念经,嗓门不小,却没有一丝儿色彩。孩子们脸上的笑容,生硬而不自然。为什么明明不知道那个同学扮演得如何,老师说“好”,学生还跟着喊“棒”?老师表扬,学生就跟着鼓掌?他们的小脸蛋上明明写满了异议,为什么没有人发问?孩子们心…  相似文献   

8.
先看一个教学片断片段。在一次公开课上,执教的老师提问学生:“你们看,老师的眼睛里有什么?”有个学生看了老师的眼睛很长时间,然后举手回答:“老师的眼睛里有个我!”这位年轻的老师生气地说:“什么有个我?坐下。”于是又问另外一位学生,这位同学根据教材的内容回答:“老师眼睛里有眼球。”老师大大夸奖:“这个小朋友观察仔细,回答准确。”  相似文献   

9.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在《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一书中谈到公开课时,表示自己“不适合上公开课”,并“下决心以后不上公开课了”。我想这一态度和他在书中回忆的两次公开课有密切关系。在第十一章《心灵的选择》中他回忆了这两次印象深刻的公开课:1985年执教的《我的老师》和1998年执教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李老师执教的《我的老师》在评课中获得了听课教师“语言干净而富有感染力”“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真是一次享受”等好评。而学生却在后来写给他的信中说:“平时的课很自然,而公开课很假……”而他…  相似文献   

10.
课堂提问是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讲课不能不提问。因为提问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内容,同时,也有利于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但在现如今的教学中,教师在提问中却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提问不能面向全体目前的课堂提问中,教师或多或少都有提问,但存在着不普遍的问题。尤其是讲公开课时,教师惟恐一般学生答不上来,只是一遍一遍地叫几个尖子生。让大部分学生当了“陪衬”,思想也早就“飞”了,这些学生学习的热情被打击,结果可想而知。二、提问后不重视学生的回答教师提出问题后,在学生回答过程中,也许…  相似文献   

11.
最近我从一堂思想品德公开课中得到了启示。这堂公开课的课题是《劳动光荣》。教学前一天,教师要求学生回家后,走访劳模,和家长谈心,了解“劳动的意义是什么?”“劳动光荣吗?”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学生都生长在农村,对“劳动”这一概念很清楚,“劳动”有什么样的价值学生是知道的。课堂上教师着重讲述“小麦的生长过程”。老师提问:小麦从幼苗到结出果实这一过程中需要人们做些什么?学生对这一过程都很熟悉,纷纷举手说:“需要农民伯伯去锄草、施肥、做好田间管理,防治病虫害” 等。教师接着启发学生“农民  相似文献   

12.
方崇仁 《江西教育》2003,(10):14-14
2003年3月14日上午,万安县韶口中心小学六(1)班教室的过道上坐满了县教育局领导、教研员、县各教研站的中小学教师……本来不大的教室挤得水泄不通。开始上课不久,当教师通过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认识了“比例”概念后,学生争先恐后,踊跃发言。“老师我想知道比例的基本性质”、“老师,我想知道‘比例’与‘比’有什么区别”……提问直指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这是该校开展“引探教学法”教改实验的一堂公开课。“引探教学法”是一种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求新知的教学方法。它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思考题为主线,以自学课本为教学基础,以…  相似文献   

13.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在《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一书中谈到公开课时,表示自己很不愿意上公开课,并说这一态度和他经历过的两次公开课密切相关。他所执教的一次公开课《我的老师》在评课中获得了听课教师“语言干净而富有感染力”、“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真是一次享受”等好评,而学生在写给他的信中却说:“平时的课很自然,而公开课很假……”相反,他所执教的另一次公开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被评课者质疑:“不像语文课”“这堂课老师的主导作用何在”;学生则感觉“我们从来没上过这么真实自然的公开课”。  相似文献   

14.
近来报纸上登出了某些学校的些“创新做法”,包括拆除“三尺台”,美其名曰:“缩小了教师和学间的距离。”对此,笔者却感到无法同。三尺讲台产生于何时,未得考证只是连环画上孔夫子论道在树阴下学生们席地而坐不见讲台,那时有有教室、有没有课桌、有没有讲台是不得而知了。但是古往今来,讲就是教师的舞台,是教师的道具,使国内外的高等学府、成人学校也有讲台。即使诸如此类不论,拆“三尺讲台”的重大意义也难让人解,很难看出拆除“三尺讲台”“缩小了教师和学生间的距离”。假有个讲台就拉大了教师和学生间的离,这么小心眼、这么…  相似文献   

15.
此前,笔者听过一节村小公开课.由于课前主办单位强调还公开课以严肃、科学、实效的真实性,换言之,维护公开课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因而,只允许讲课教师在课前与学生们见见面,并从原班班主任老师那里了解一下该班同学的基本情况,绝不允许讲课教师将授课内容提前向同学“公开”.于是,在授课过程中便出现了一位年轻教师所执教的一年级的小学生对陌生老师明显排斥的现象.期间,无论老师怎样“启发引导”,同学们就是不与教师配合.几经启发引导不见效果后,年轻教师的情绪随之滑落到了冰点,现场听课的老师也大有一种难以言状的压抑.大约上到第29分钟的时候,学生们的情绪才被刚刚调整心态的教师“千呼万唤始出来”.可惜,授课时间已接近尾声,教师原本设计好了的很有特色的教学环节、教学内容,都被这“冷”所左右,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16.
公开课上的一幕:“刚才小朋友们回答得很精彩,现在老师有一道难题想考考大家……”老师的问题尚未问完,一只只小手已争先恐后地高高举起。课堂气氛真活跃!教师们满怀希望地洗耳恭听。然而奇怪的是,学生的回答却是牛头不对马嘴,更有甚者是哑口无言。此时,上课者尴尬万分,听课者疑惑不解。究竟怎么回事?公开课结束后,我和一位学生聊起天:你们班的同学发言很积极。”嗯!”你也举了好几次手吧。”是的!”你刚才回答问题的时候是不是很紧张,把答案也给忘了?”“不是的!”这位学生急忙解释:因为老师说,今天上公开课,让我们要积极举手发言,谁举一次…  相似文献   

17.
公开课上常常出现这样的场景:教师巧妙的提问、学生踊跃的举手、一段精彩的回答,热烈的掌声响起,给予学生鼓励,给予教师肯定…… 一堂成功的公开课上,这种充满默契的一问一答是必不可少的精彩环节,有些提问可谓“点睛之笔”,有些回答可谓“恰如其分”.  相似文献   

18.
韩愈诗云:“将军欲以巧服人,盘马弯弓惜不发。”作文教学也同此理。教师取一材料,摇曳,擒纵,循循善诱,一俟时机成熟,再点破本题,敷衍成文,将思考和回味留给学生。这对于训练学生思维,以及深化材料的内在含义,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材料一这是一节全市性的语文教学公开课。因为听课的人多,课堂设在学校大会堂。上课时间快到了,会堂里学生、老师都已经正襟危坐。上课铃响了,讲台上没有出现教师。在时间的流逝中,学生和老师开始了些许骚动,由正襟危坐而坐立不安,而东张  相似文献   

19.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只要是公开课,多媒体就成为一道必不可少的风景。不少听课老师感慨:“现在的公开课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啊!.'更有老师直言:“什么时候能够听上一节不用多媒体的公开课!”是啊,如今的公开课教学不用多媒体竟然成了一道奢侈的风景。  相似文献   

20.
先看一个教学片断片段。在一次公开课上,执教的老师提问学生:"你们看,老师的眼睛里有什么?"有个学生看了老师的眼睛很长时间,然后举手回答:"老师的眼睛里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