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8 毫秒
1.
闽区域内的各地文化缺乏同质性和内聚力,而历史上多元的文化构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更使其呈现碎状的文化格局。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就闽碎状文化格局对南少林文化之影响进行分析,认为:南少林文化缺乏坚强的内核,呈宽容又难融的发展态势;闽碎状文化格局是此态势的存在和持续的深层文化基础;南少林文化的发展不能背离“宗教是其本质、武术是其特质”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当前南少林武术在泉州地区实施产业化发展的优、劣势,运用文化产业的相关理论,从旅游、表演、培训、品牌等方面探讨南少林武术实施产业化发展的构想.以期为更好弘扬南少林武术文化,发挥南少林文化在泉州地区经济发展中应有的贡献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南少林武术为研究对象,在近代社会背景下,对南少林武术在近代的发展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研。研究结果表明,南少林武术在近代社会不仅人才辈出,且传播广泛,遍布全世界;而影响南少林武术在近代发展的因素不但包括斗争的需要,还有社会各界的倡导。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对南少林武术在福建省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阐述在高校体育中开展南少林文化活动的可行性,提出开展南少林文化活动的必要性,旨在为福建省南少林武术引进高校校园作为地方校本课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武术是华夏丈明长期氜氲滋养而发展起来的传统人体活动方式,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基本精神.南少林武术交流是两岸同根同源的人文基础之一.回顾海峡两岸传统武术交流合作的进程,发现通过竟赛平台是南少林传统武术交流的重要方式.深入探讨竟赛体制下南少林武术的发展,加深两岸武术文化交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将为今后两岸的武术乃至丈化交流合作进一步拓展了空问.  相似文献   

6.
林俊起义及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将士均是南少林武术之衣钵,南少林武术一度被视为反封建的有力武器,给封建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近代反封建运动不仅促进了南少林武术的广泛传播,同时也检验了南少林武术,促进其体系逐渐走向成熟,臻于大备。  相似文献   

7.
福建南少林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迄今,泉州、莆田和福清三地已投入巨资建成"南少林寺"。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福建泉州南少林武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及优势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对泉州南少林武术产业化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福建南少林文化研究现状与发展之我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南少林文化"是"少林文化"的一个分支.由于历史的原因,有关南少林寺"遗址"的问题至今没有定论,致使"南少林文化"处于起源不明,发展受阻的境地.认为应以发展为重,暂且摆脱"遗址"问题的争讨,以现存的历史资料为依据,给已建成的三处南少林寺确定一个统一的说法,并采取重整南少林武功、再续佛教禅宗渊源和开展交流活动等相应的措施,重新形成一个包涵有寺庙、武功、佛教、人物活动等方面内容的"南少林文化体系",使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为现代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做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9.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对南少林太祖拳及广东洪拳渊源辨析的基础上,通过对两者的技术特点、风格特点及技击原则进行比较分析,试图探讨广东洪拳之源。通过研究得出:南少林太祖拳与广东洪拳关系密切,应同宗属于南少林武术流派。  相似文献   

10.
“海西”建设中福建南少林文化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海西"建设快速地推动了福建经济的增长,也给南少林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针对南少林文化的发展现状,提出抛开狭隘的地域发展观,树立大南少林文化发展理念,借鉴"北少林"文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利用地缘性和"海西"政策性优势,加快南少林文化的国际化发展进程等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1.
少林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起源明清以来一个流行最广的说法是中国禅宗的始祖印度僧人菩提达摩或少林寺的创建者印度僧人跋陀.大量的历史资料显示,达摩、跋陀只是佛学高僧,并非武术高手;而佛学大师、少林寺第二代掌门人、著名的武术高手稠禅法师才是少林寺最早出现的武僧和少林禅武合一第一人.稠禅在进入少林寺之前,一直生活在河南北部和河北中南部的寺院,在那里禅武双修,练就了一身功夫;主持少林寺后,他倡导禅武结合,从而对少林武术特色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少林武术的渊源与佛学是不同的,少林武术不是“舶来品”,而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总体氛围中孕育产生的,是中华武术在宗教界的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总体而言,传统社会少林寺与官府关系融洽,唐代与明代尤甚。这促进了少林寺和少林武术发展。而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灭佛,清代少林寺与官府若即若离,则影响少林寺与少林武术发展。少林寺与封建王朝时亲时疏,但亲密期远远长于疏远期。二者关系亲密时,少林寺与少林武术会加速发展;反之,少林寺与少林武术则渐趋衰微。少林寺与封建王朝关系的亲疏是少林寺和少林武术盛衰的晴雨表,也一定程度反映当时的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的武术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是武术的成熟期,也是武术史上的鼎盛时期。其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流派林立。这一时期,十八般武艺的具体内容有了具体记载,少林武术也在此时声名大震,各种拳术器械相继出现,武术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盛况。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长卷绘画在结构、风格、虚实、透视与时空观念方面具有不同于西方画板绘画的特点,直接影响了西方先锋派电影的先驱艾格林的《斜线交响曲》与里希特的《韵律21》和《韵律23》等作品,他们由此首创了抽象动画电影这一先锋派电影的亚类型,在电影艺术上做出了独创性贡献。玛雅·黛润被誉为美国地下电影之母,她的影片《对暴力的反思》直接取材于中国武当与少林武术。中国武术除了实用性以外,还有审美性、仪式性与伦理性、以及“道”的精神。影片运用多种技法,将对于中国武术的表现转变成为充满电影艺术探索的作品。这些西方先锋派电影与中国文化之间进行的直接对话,对于我们继承与发展民族文化遗产同样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倡议协调发展竞技武术与健身武术。认为两年一度的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的发展方向应具备健身娱乐、宣传教育、整合社群和社会集体意识及促进武术产业发展等功能.  相似文献   

16.
武术教育承担多种文化史命,因此武术走进学校是传统文化存活的必然抉择。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武术大省河南省中小学推广武术段位制的学生、教师和社会因素进行较全面地分析,并认为应该在合理培育武术段位制推广教育场域;建立健全武术段位制机构,加大多元化宣传工作,提升武术教师资源,加强教师的段位制技能和知识培训等方面来优化和解决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7.
运用田野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对茂名市茂南区鳌头镇的官地、飞马、北淦村的传统武术开展情况进行调查。结论:鳌头镇传统武术与茂名其他地方的传统武术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良好的群众基础、较高的运动技术水平;鳌头镇传统武术以洪拳流传最为广泛,其他功夫也各有所传;传播形式以村中武馆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为主;利用节假日、各种庆典开展武术展演、比赛活动。文章对发展鳌头镇传统武术提出了加强保护力度,制定并实施对传统武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命名、表彰,传承人认定工作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武术异化的方向与动力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结合武术异化的现象,对武术异化现象进行辨证的分析。结论认为:武术发展过程中,政府导向要更多地以主动异化为武术发展的动力,社会导向要更多利用被动异化的动力促进武术发展,掌舵武术发展的方向与动力,进而促进武术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发达国家文化的强势侵入,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多元的世界文化环境下,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向世界传递中国的声音,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以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点的少林功夫舞台剧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少林功夫舞台剧的发展历程以及文化特性,并针对其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少林功夫舞台剧的发展,不但要注意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更要重视与其他资源的整合与交流;少林武剧的对外传播是一种跨文化的传播,在牢牢把握"少林功夫文化"核心定位的同时,还需考虑传播受众的文化特征与文化接受能力、提升"少林功夫舞台剧"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武术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亦可参考采用"武剧"的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