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岳胜男 《科教文汇》2008,(7):127-127
近20年来中国旅游业迅速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加之现代社会的“趋利化”,各地纷纷将旅游业作为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来培育,形成一股“旅游产业热”。然而,旅游业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将旅游业定位于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必须十分谨慎。于是,如何从一个科学的角度来正确客观地运用相关指标恰当地衡量旅游产业的地位,成为了我们现今旅游产业研究中一个迫切的现实需要。本文从旅游产业内涵及特征的角度将旅游业细分,进而将衡量旅游业产业地位的指标进行细分,以求更清晰地衡量旅游业的产业地位。  相似文献   

2.
关于中国旅游发展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旅游业是改革开放政策的产物,在过去的30多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逐渐成为国家重要的产业。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国家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和战略在不断地调整。文章在对中国旅游业的国际地位和近年来旅游发展政策沿革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产业定位和三大市场优先顺序的新思路,并对中国未来旅游发展战略、管理体制改革、旅游业的对外开放、公共旅游服务体系的建设以及特定旅游业态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周崴 《科教文汇》2008,(25):228-229
旅游产业化进程对中国而言只是刚刚开始,对于河南来讲更是需要采用多种措施加快其旅游业的发展。基于河南的自身旅游产业现状,需要深化改革,从加快旅游业机制、体制创新;做好全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协调发展;拉长旅游产业链条,扩大产业深度;加强旅游立法,推进依法治旅四个方面提升河南的旅游产业化水平,推动我省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在我国中部旅游行业崛起中争当排头兵。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国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旅游业也迎来了空前的发展契机,同时这也给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冲击,中国旅游业也将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各类旅游院校成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旅游职业教育也日益成为旅游业中的经济建设,就业联系较为紧密的产业。因此,基于这一背景,本文重点就旅游教育与旅游行业发展相适应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旅游资源开发保护与管理中几个主要问题的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旅游业成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从而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资源,经是旅游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依托基础和凭借条件,其保护程度和开发利用状况直接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则成为现代旅游业发展所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6.
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查建平  王挺之  冯宇 《资源科学》2015,37(3):565-572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研究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对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数据包络方法与方向性环境距离函数,构建低碳经济视角下的旅游经济增长与旅游业碳排放分解模型,对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作出了分析与解读。研究发现: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先负后正,以2008年为分界点;资源要素投入对旅游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较大;碳排放效应对旅游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正面影响,多数地区主要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推进旅游经济增长;旅游业环境结构特质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生态环境破坏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对旅游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对旅游业碳减排起到较大促进作用,资源要素投入却助推了碳排放量上升,但旅游业内部结构变化是旅游业碳排放不断攀升的主要原因;中国旅游产业整体上属于"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型",其中东部与中部地区旅游业存在从"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型"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西藏旅游资源与旅游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牛亚菲 《资源科学》2002,24(2):31-36
文章论述西藏旅游业发展现状、产业优势与产业地位 ;分析西藏旅游业的空间结构、市场结构和产业特点 ;提出西藏旅游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对策。论文指出旅游业是西藏具有明显资源优势的产业 ,但是目前旅游业的发展还主要集中于拉萨周边地区和边境地区 ,旅游资源开发程度较低 ,旅游业在全国处于落后地位。论文分析了西藏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市场面狭小、基础设施利用率低、环境破坏和社会文化冲突等问题。针对目前面临的问题提出发展重点是提升传统旅游产品 ,发展生态旅游产品 ,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种旅游和冬季旅游项目。  相似文献   

8.
发展旅游气象服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时代,旅游业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旅游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游客更加注重旅游的安全、品质以及舒适度,由气象灾害引发的安全问题成为了游客关注的焦点,游客对旅游目的地气象信息的需求更加旺盛。本文探讨了发展旅游气象服务的必要性,对旅游气象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对如何改善旅游气象服务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目前,旅游业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社会中举足轻重的产业,伴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生态环境也受到了严重破坏,如何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旅游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复合系统构建原则,在此基础上,从旅游地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方面分析了复合系统的框架结构,最后对系统量化和标准化进行了归纳,从而为平衡旅游经济与经济保护找到一个可靠地着力点。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由旅游产业资源逐渐积累而成的一种潜在能力,旅游产业发展潜力为未来旅游产业发展和竞争提供了有力支持和保障,决定着未来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文章运用熵权TOPSIS评价法,从经济、社会、产业和生态4个维度出发,对青海省2009—2018年旅游产业发展潜力进行了测度与评价,结果表明:(1)在旅游产业发展潜力中,生态环境支撑占有重要地位,社会支撑、经济支撑和产业基础支撑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保障辅之以次要地位;(2)10年间旅游业发展综合指数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其中2017年综合指数增长最快,经济支撑、社会支撑和产业基础支撑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生态环境支撑经历了“平缓—急速上升—急速下降”3个阶段;(3)10年间青海省旅游产业发展潜力日渐增强,其发展经历了“下降—稳步上升—急速上升—急速下降”4个发展阶段,可划分为“低水平潜力”“中级潜力”“高水平潜力”3个阶段类型。旅游产业发展潜力评估对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基于气候舒适性视角的辽宁海岛旅游开发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江智  李恒云 《资源科学》2012,34(5):981-987
近年来,海岛旅游研究已成为国内外旅游研究重要领域之一,辽宁海岛旅游也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而得到前所有未有的重视。本文从气候舒适性的视角出发,利用全国各主要海岛群岛1971年-2000年的30年气象资料,采用评价气候舒适性的温湿指数、风效指数、着衣指数和综合舒适指数等评价指标,对辽宁长山群岛和全国其他6个主要海岛群岛的旅游气候舒适性进行了比较与评价。结果显示:①辽宁长山群岛的旅游气候最舒适期一般为5月-10月,较舒适期为4月,舒适期(包括较舒适)为7个月;②与全国其他主要海岛相比,辽宁海岛舒适期相对较短,冬季气候较差,但夏季气候舒适性具有明显优势;③根据海岛综合舒适度指数得分的年内分布和变化,运用系统聚类分析的方法,将全国主要海岛群岛分为三类,分别为:夏季最适型,主要包括辽宁长山群岛、山东长岛群岛和浙江舟山群岛;春季、秋季最适型,主要包括海坛岛,江门上、下川岛和涠洲岛;冬季最适型,仅有海南岛。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为辽宁海岛旅游开发及发展提出了如下策略建议:①发挥夏季气候优势,打造中国海岛避暑胜地;②围绕避暑市场,全面拓展客源;③实施反季节旅游发展策略;④探索辽宁群岛共同发展模式,打造辽宁海岛旅游整体形象和品牌,提升辽宁海岛旅游知名度。  相似文献   

12.
舟山群岛港口岸线资源综合评价及优化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立军  顾波军  管林挺 《资源科学》2012,34(11):2206-2213
文章采用特尔斐法,构建包括6类影响因素,15个影响因子的舟山群岛港口岸线资源综合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深入开展实地调研,建立舟山港口岸线资源数据库并对岸线资源定级因素因子进行量化处理。选择了1:1万比例尺舟山地形图,在ArcView3.0软件平台上分别绘制水深条件、腹地条件、海域通航条件作用分值图,根据分值重叠情况进行岸线单元划分,并采用总分数轴法对岸线单元进行岸线资源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舟山群岛深水岸线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腹地条件、陆域集疏运条件是制约其港口岸线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因素;相对于其资源总量,舟山群岛岸线开发成熟度不够,产业集聚度和配套设施完备度均有待提高。文章最后对优化利用舟山群岛港口岸线资源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喀喇沁旗旅游资源的SWOT分析及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洋 《科技与管理》2006,8(6):17-19
当前旅游业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就喀喇沁旗来讲,旅游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发挥,实现旅游业跨越式发展是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SWOT分析,提出开发喀喇沁旗旅游资源的对策,为该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4.
黄文 《软科学》2009,23(12):91-95
以神话和族群为工具,结合民族地区旅游市场的发展现状,讨论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创意形象对产业集群的影响策略,一是进行旅游营销,在数据库、影视制作等维度丰富民族地区旅游产品的创意形象;二是进行项目建设和产业升级,提升创意形象的旅游路线;三是进行旅游培训,了解居民获取旅游者需求的传统知识技能和旅游产品服务的意愿,增加创意形象与产业集群在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中的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定位及取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袁翔珠  刘承焕 《软科学》2002,16(1):62-66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传播与使用为基础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它有着自身的特点及对社会各领域新的需求。中国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丰富多彩、极具特色,但其落后的经济水平与自身突出的资源优势极不相称。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在分析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优势以及知识经济时代旅游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挖掘出知识经济时代西部民族地区旅游的需求热点,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李红霓 《软科学》2001,15(2):74-76
本文认为旅游消费时代已经来临,要促进四川旅游产业的发展,就必须抓住重点,塑造四川旅游总体形象,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精心设计,大力研究开发旅游辅助产品,采取丰富多采的促销宣传形式。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大众旅游需求旺盛的背后已逐渐显露出旅游后勤服务的滞后。由于商贸物流对现代旅游具有重要的后勤保障作用,同时旅游产业的繁荣又促进了物流产业向新领域不断拓展,因此研究现代旅游与商贸物流两大产业间的相互融合有利于彼此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对两大产业间融合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进行了研究,更着重结合郑州发展旅游物流的优势,从旅游物流的营销、资金系统、电子商务、绿色旅游物流等多方面阐释了科技创新引导旅游与物流产业升级融合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8.
张佑印 《资源科学》2016,38(4):588-598
海洋旅游作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旅游产业,对其潜在旅游者行为特征分析,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市场动向,为科学发展海洋旅游提供支撑。通过构建潜在市场规模测算模型,对中国潜在的海洋旅游市场规模及其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借助网络调研平台,对潜在旅游者的消费行为特征进行了研究。依托发生学理论,对制约游客海洋旅游市场出行的内在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对比国际海洋旅游目的地,对造成高端海洋旅游市场流失的外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中国潜在海洋旅游市场规模约占国内市场20%左右,空间分布受经济与距离双重影响呈现出东-西梯度递减的格局;②中国潜在海洋旅游市场的期望偏好特征总体优于国内其他旅游市场,然而依然以初级的观光休闲型消费为主;③潜在市场转化为现实市场的内在制约因素主要是旅游消费和闲暇时间,而造成高端市场流失的外在制约因素主要是景区秩序和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中国海洋旅游基地适宜性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静  杨俊  席建超 《资源科学》2016,38(12):2244-2255
海洋旅游代表着中国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研究以当前海洋旅游资源为基础,综合分析沿海地区建设国家海洋旅游基地的适宜性。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海洋旅游基地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渤海海域中的辽东半岛东部海域、黄海海域中的山东半岛东北部海域、东海海域中的闽南海域和南海海域中的海南岛以及三沙市等区域的沿海城市;②在海洋旅游资源基础方面,南海南部海域、粤西海域、桂东、桂西海域沿海地区的海洋旅游资源丰富多样,适合风景观光、滨海浴场、沙滩、海岛型等滨海旅游度假区的协同开发;③在旅游产业发展和潜力方面,长三角和珠三角沿海地区中心城市可依靠产业发展和潜力优势,改善资源环境基础,打造海洋旅游国际滨海城市旅游目的地,协同城市群创新发展海洋旅游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