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培养未来拔尖创新人才,须从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抓起。为探究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文章对“钱学森之问”和国外开展的创造力培养研究进行了梳理,发现国内外在基础教育阶段推进学生创造力培养的核心要素可归纳为七个方面: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给予高度重视;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培养创新型教师;改革课堂教学;训练思维方法;改革学生评价方式;强调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由此,建议以跨文化比较的视角,深入了解国内外培养儿童青少年创造力的实践经验,为提升我国学生创造力、促进基础教育阶段未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属于人力资源。可以借鉴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理论,创新教师教育理念,构建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育内容,改革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性向。  相似文献   

3.
创新素质培养与教育文化氛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在,中国的教育改革中,“发展创新教育”是一个最响亮的口号。过去“满堂灌”的教师们现在却在总结着创新教育经验;黑板上条分缕析地陈列着“创造力培养的关键”;学生们也从“创新课”上了解到了“创造性思维”的几个步骤:“创造性”或“创造力”的发展被列入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之中,如此等等。  相似文献   

4.
时代在进步,课程也在不断地改革,人才培养要求也在不断变化。新课标中就明确提出要注重创新意识,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高中基础课程之一的高中美术课程,可以很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进一步学习高中美术,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这些的前提是教师能很好地引导和帮助学生。  相似文献   

5.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在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创新型教师是关键,本文从影响教师创造力发挥的内外两大因素着手,寻找和研究德育教师创造力挖潜、培养与提高的具体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途径.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学生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然而,目前美术课堂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现象.现象一:教师随意让学生在纸上自由、漫无目的地绘画,学生根本不知道用什么美术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相似文献   

7.
时代需要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教育。以实验为基础的初中化学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最佳平台。因此,如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开展创造教育,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既是化学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也是化学教师必须认真探讨、躬身实践的现实任务。  相似文献   

8.
周永进 《考试周刊》2009,(14):60-61
培养创新人才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性.教师应当肩负起这项重要使命。本文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可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教师要热爱尊重每一名学生,让所有人的创造力都能被挖掘出来;第二.教师应富有创新精神,改革教学方法,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第三.教师要创造条件,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有不少科学家和教育家指出,美术教学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是十分有利的。要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美术教育体系,就必须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实施创新型美术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挖掘人的创造潜能,发挥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一、设置情境,激发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假如学生毫无兴趣,完全是被强迫着学习,就难  相似文献   

10.
高校教师是创新教育的主力军。创新教育是一个通过认识和掌握创新规律和特点,并将其运用到人才培养中的过程。根据创新原理,就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并在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要确立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思想,改变教学科研行政化倾向;注重教师的潜能开发,改革教师职称评审和评价机制;全面规划和落实教师的在职培训。  相似文献   

11.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21世纪赋予教师的重任,是课程改革的新要求。为了适应时代的新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创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为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才是现代语文教师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12.
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学生创造力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在美术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选择能够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学习心理,能够正确把握学生创造力特点和突出学科特点、易被学生接受、行之有效、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保证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和实践能力的提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围绕着以“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进行着,它的主要特征是传授、灌输知识,教师全盘讲学生被动听,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为改变这一状况,新的“课程标准”提出:课堂教学必须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们小学数学教学要改变观念,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活动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4.
教育提倡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创造力是个体在一定目的和条件下可能产生某种新颖、独特及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思维成果的能力。创造力是教育兴旺的推动力。高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基地,更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教学第一线的工作者,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填鸭式”“满堂灌”,教师授多少,学生就受多少,极大地束缚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可以进行一些改革,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关玉杰 《中国教师》2013,(Z1):62-62
中国在创建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在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进程中,一线的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的高技能创新创业型人才已成为当前制造产业升级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担当着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创新创业教育也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新目标。  相似文献   

16.
一、职业技术学校的人才培养要确定以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要目标1.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涵。创造力是与其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密切相关的综合能力,创造性思维是其核心,好奇心、想像力、冒险性、挑战性、自信心、独立性等个性心理品质是其非智力因素。创造力水平的高低基本上是衡量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志。因此,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涵。2.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技术教育自身改革、求得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下的职业教育,只…  相似文献   

17.
孙将 《成才之路》2010,(15):29-30
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教师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不同的着眼点在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中会有不同的表现,以提高考试分数为目的和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的不同指导思想,影响甚至左右着物理教学的整个过程。由于创造力在素质教育中的突出地位和它在考试中可操作性的不足,使得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成为两种指导思想差别的核心。创造力是一种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创造力,首先要具备科学的认识和健全的智力,这是发展创造力的基础:同时还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以上两个方面都是发展创造力必不可少的。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实践与探索谈些个人的体会和看法。  相似文献   

18.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主要任务。要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就必须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教育心理学上创造性思维被认为是一种具有灵活性、广阔性、求异性等的思维,且它是创造性人才所必须具有的最基本素质。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实施创新教育,开发创造力是人类推进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作为教学主导作用的教师,要充分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20.
面对各种紧迫而困难的问题时,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对于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非常重要,而这种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则需要创新人才的支持。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尤为关键。基于美国的经验和实践,探讨如何在中国的实际情况下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介绍了美国教育政策的演变以及如何运用政策工具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在课程模式方面,探讨了三种不同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以班级或学校为单位的专门模式、将创新课程大规模融入普通学校的融合模式,以及利用社会和高校资源联合培养和拓展人才的模式。此外,进一步介绍了三种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方法,包括如何抓住日常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微瞬间、如何设计问题情境帮助孩子深度学习和创新,以及如何让教师在学生合作中担任协调员角色以促进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