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熊十力先生的所谓"体用不二"主要是指宇宙本体与人的道德良知之间具有同质性;他的"体用有分"的命题则是指本体能够恒常地保持其自性,而物质现象却是生灭无常的。然而,在论述"体用有分"的过程中,熊先生误将良知的发用这种精神现象与生灭无常的物质现象相混同,不作区分地视两种用均与体有分,这恰与其"体用不二"之说自相矛盾。熊先生的这一矛盾在他的弟子牟宗三先生的"道德的形上学"体系中得以消解。  相似文献   

2.
性别公平教育是指在教育领域中倡导并争取性别公平,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本文主要辨析性别公平教育以及与之相关的另外三个主要概念:性别教育、性别公平和性别教育公平,梳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中西学术界探讨"文化"的定义向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文化包含器物、制度、理念三个层面,但以价值观念为其核心构成。文化决定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决定着我们的法律和政治体制。套用贺麟先生的文化体用观,文化之与法律,也是体和用的关系,文化是体,法律是用。体用割裂,文化与法律不能相谐,则文化必然失化,法律也必然失律。故欲探讨法律之现代化,不能不深究法律背后之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4.
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率是评价教育政策的两个主要标准,也是基础教育发展必须处理好的一对基本关系.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在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上表现出三种不同的价值向度:一是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结束时期追求"阶级内平等"的国家主导型办学体制;二是20世纪80年代初到20世纪末"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三是2001年以来"兼顾公平与效率"的"以县为主"体制.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对教育公平与效率关系的不同解读,形成了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同路径和格局.当前,需要从基础教育的性质出发,正确认识教育公平和效率的内涵及其关系,树立正确的基础教育发展价值观,建立科学、合理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促进每个个体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教育公平与效率一直是人们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教育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相关性,并统一于教育的价值追求。教育公平与效率都是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两者不能相互归并或替代,其中任何一种价值的缺失都不可能用另一种价值的增加来弥补。基于正义原则的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公平为基础,注重效率的词典式序列发展,对教育政策方针的制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校务公开工作不仅是高等学校政治保障上的"体",还是其科学发展上的"用"。高等学校行政权力运行的公开透明,既是保证教育公益性质、预防教育腐败的必然诉求,也是集全校师生员工之智慧,谋求自身跨越性发展的必要途径。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校务公开工作的全局,并将之看作是"体用合一"的产物,从"体"和"用"两个方面对校务公开工作进行解读和实践。  相似文献   

7.
文章分别阐释了"道"、"术"、教育三个概念在当代教育中的内涵与外延,并围绕中国当代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道"既指科学上的基本原理,也指为人的人格基础;"术"指实用之技。在当代教育中,前者为"体",后者为"用",应两者并重。  相似文献   

8.
"体"与"用"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哲学范畴,其深刻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对现代教育具有指导意义。本文针对现代应试教育的弊端,从"学"的环节出发,利用"体用"思想对学生和课程进行"体用"定位。在此基础上首次将学习方法解构为"母方法"和"子方法",阐述二者的涵义以及与"体用"的关系,同时对学习实践提出指导性建议。最后对"体用"思想的进一步研究应用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9.
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双重目标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教育效率是指教育对于个人发展和国家发展的贡献率。教育效率与经济效率的衡量标准不同,教育有其独特的效率原则。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不是对立关系,也不是主次关系,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是两个相互联系、同等重要的教育目标。现代教育应该坚持"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并重"的原则。单一依靠政府或者单一依靠市场都是有缺陷的,需要一种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市场发挥辅助作用的混合机制,这种混合机制比任何一种单一的机制能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率。  相似文献   

10.
教育公平的内涵蕴含着教育公正和教育平等,其中教育公正又蕴含着教育公道和教育正义;从外延上讲教育公平包括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从内涵上分析,教育公平既是一种"应然"的价值取向、目标、理想,又是教育实践领域追求平等对待的一种"实然"工具或尺度,两方面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从外延上分析,教育公平要把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全盘考量,要以起点公平为基础、以过程公平为保证、以结果公平为目标。  相似文献   

11.
一、教育公平及其与教育效率的关系(一)教育公平概念和教育公平的基本原则公平的本质在于它是调节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和财产分配关系的一种规范。教育公平是公平概念和政治、经济领域的平等权利在教育领域的反映和延  相似文献   

12.
工学思维是在对现今教育理论界所存在的"中介论"进行批判性反思的基础之上,形成的一种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出发来分析二者之间关系的思维方式。养成教育思维、构建教育工学、培养教育工程师既是工学思维活动的三步骤,又是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统一的工学路径。  相似文献   

13.
教育与技术深度融合的趋势和背景下,教育技术尤其是ChatGPT、DALL·E等人工智能技术在应对教育公平问题上被赋予更大的使命和更高的期待,然而现实中教育技术“失控”和教育公平“失败”的遭遇,呈现出教育技术反噬教育公平的风险。教育技术融合视域下推进教育公平的话题,蕴含着教育发展、教育技术革新、教育技术反噬、教育资源配置等之间的动态交互关系。教育技术反噬教育公平,表现为技术“偏见”、技术鸿沟、恶意滥用三种典型类型,本质上是作为教育主体的人的失控,以及教育活动的理性应然状态被遮蔽。剖析教育技术对教育公平之“善恶”共存的逻辑,教育技术的价值呈现出以增加教育机会为核心的效率观,而效率实现主要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法治状况。教育技术的角色决定了其向善的价值取向和基本立场,且向善有其原则和策略。  相似文献   

14.
道论思想在《淮南子》复杂的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其本体论、宇宙论还是养生论都是围绕着“道”展开的。然而,其道论也可以从道之体、道之用以及道之体用关系等三个方面来展开。从道之体来看,其作为宇宙之本原,是万物得以存在的依据,同时也具有其自身的性质;从其形而下之“用”来看,则是“无为”;从道之体用关系来看,《淮南子》中的“无为”与“道”之内涵互为表里,并且使“道”体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15.
体用是中国古代学术思想中一对很重要的概念。二者是存在与功用、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有表层和深层两种含义。古人治学很注重体用结合:儒家建立了以仁为体以礼为用的思想体系;魏晋士人则持以道为体以儒为用的文学观;近代为挽救文化危机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呼吁。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种科学合理的政策导向,更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性指导思想。其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省域之间、市域之间、县域之间、乡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都要统筹规划,实现均衡  相似文献   

17.
"以县为主"是基础教育管理领域的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其意图在于缓解"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所造成的教育公平和效率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但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以县为主"难以适应我国区域差距巨大的现实国情和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于教育公平的新要求.有必要根据基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需要重新理解基础教育领域公平和效率的关系,确立正确的基础教育发展价值取向,从而深化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基础教育公平发展.  相似文献   

18.
教育公平既是一个由实践引发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由理论所建构的实践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教育公平都有为了教育的教育公平和为了公平的教育公平之分。为了教育的教育公平意味着将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本身的问题;而为了公平的教育公平则意味着将教育公平视为社会问题。作为社会问题的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组成部分;作为教育问题的教育公平则是实现教育理想的必要条件。当前理论与实践中教育公平多以公平本身为目的,教育公平问题被作为社会问题,程序性公平是主要诉求。但事实上,公平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教育理想的手段。教育公平应从教育本身出发,通过教育变革实现一种实质性的教育公平,即为了教育的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9.
"马魂中体西用"论,是方克立教授在思考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特别是其中的"中学"、"西学"、"马学"关系的过程中提出来的一种主张。它是对近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以体用模式讨论文化问题之有关主张的继承与变革,使得传统"体用"范式从过去的"体用"并举改变为"魂体用"并用。"马魂中体西用"论是对"综合创新"论的进一步深化,丰富和充实了"综合创新"论。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首次对“体”、“用”范畴作了深刻阐述,提出了“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等观点,流露了体用一源、即体即用、体用无定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