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主题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是旅游目的地进行营销的基础,也是旅游目的地进一步开发和建设的推动力。本文以黔东南为例,探讨了不发达地区旅游目的地主题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应该综合考虑的因素。初步总结了不发达地区旅游目的地主题形象塑造与传播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新发展理念背景下,旅游业成为绿色朝阳产业的典型代表,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通过旅游目的地形象品牌塑造来提高旅游市场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基于扎根理论,探讨文化展演对桂林阳朔县旅游形象的影响,通过对文本资料的编码分析得出文化展演诱导下的推动性行为、生产性行为、调节性行为、营销性行为和保护性行为等是影响旅游目的地形象的主要维度。因此,推动文化展演对阳朔县旅游目的地形象品牌塑造,有利于提高阳朔县旅游市场竞争力,实现旅游高质量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旅游博客对旅游目的地形象传播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目的地形象传播的途径多种多样,其中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主要的传播形式之一。而旅游博客作为旅游相关企业及旅游者共同参与的信息平台,对旅游目的地形象传播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在旅游博客传播主体特定性、内容针对性、信息共享性、关注度较低、信息载体单一等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旅游博客的旅游目的地形象传播机制,并指出了旅游博客在主动与被动、知名度与美誉度、旅游六要素等三个维度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罗平县旅游形象定位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目的地形象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探讨了旅游目的地形象概念体系及其对旅游目的地发展的重要功能。作者基于目的地形象定位的基础理论,以罗平县旅游形象定位为例.阐述了旅游形象定位的基础性工作、方法及策略。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游客感知的开平碉楼旅游目的地形彖重要性和表现绩效进行调查,运用IPA定位模型将开平碉楼旅游目的地形象划分为四个发展目标各异的象限,识别出开平碉楼在提高旅游目的地形象管理的轻重缓急项。针对开平碉楼的旅游目的地形象现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启示,研究成果可为开平碉楼旅游目的地形象管理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王峥 《教育教学论坛》2011,(14):196-197
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在现代竞争性旅游市场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目的地品牌形象是影响旅游决策的重要因素,旅游目的地品牌战略的核心就是塑造鲜明、有吸引力的旅游品牌形象。但与此同时,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也是困扰各级区域旅游营销组织的传统难题,其定位十分不易。截至目前,河南省在面向国际旅游市场推广时仍没有一个统一、明晰的地区旅游总体形象的宣传口号,到底河南省的国际旅游品牌形象应该以什么面貌出现呢?笔者对这个问题从旅游目的地品牌定位的核心、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定位、如何涵盖旅游吸引物的多样性、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定位、如何适应市场变化等方面做了一些思考,旨在抛砖引玉,以期能够引起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7.
从旅游目的地营销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基于营销传播学的学科理论,从人本主义理念中情感因素着手,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探讨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生成机制,解析如何树立、推广、维持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关联因素,就旅游目的地形象、旅游目的地形象资产、构建"个性化"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构建旅游目的地形象标识系统、准确定位并树立旅游目的地形象进行宣传推广、进行旅游目的地形象整体营销及长期维护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国内旅游目的地形象建设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建设在旅游业中占到重要地位,对旅游目的地形象建设的研究也越来越引起旅游研究者的注意.本文从国内旅游目的地形象建设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热点两大方面介绍了国内学者对旅游目的地形象建设的研究成果,并对这些成果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9.
旅游目的地形象自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以来,一直是学术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国内外关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也由最初的抽象化逐步转变为具体化.在此基础上,对近5年来国内两大主要中文期刊和国外两大主要外文期刊发表的有关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对近5年国内外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研究领域、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和对比,总结出国内外研究的差异。为中国旅游目的地形象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黄山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山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定位实际上是一个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中国旅游名胜地、华东旅游圈重要区域、安徽省主要旅游目的地的系统形象定位。黄山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定位还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只有保证黄山名称的唯一性,不断更新旅游设施,保持旅游目的地纪念品的独特性,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干预旅游目的地卫生管理等,才能进一步增强黄山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意象"诠析     
“意象”作为中国古典美学重要范畴之一,意指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的有机统一。魏晋至宋,意象指构思中的形象;宋至明清,则多指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随着言意论的不断发展,象的中介性和主观意蕴性日益突出和丰富,意象范畴由哲、学范围逐步扩大到文学、艺术审美领域。想象和情感是审美意象得以形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舞蹈是一种以展示心灵与情感为宗旨的人体文化。"情"为舞蹈的本质因素,不但是其"形"的灵魂,而且是其"神"的内在根据。无情便无舞,欲舞先动情,舞由情生,情为舞之魂。在意境教学过程中,舞蹈的意和象也存在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其结构层次表现为:景、情、境。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研究平面镜对物的成像问题,利用光学的反射定律、光路的可逆性原理,以及物点和像点的对称性讨论平面镜成完整像的条件及二面角平面镜成完整像的数目.  相似文献   

14.
线条是绘画构成的重要语言媒介,线条的起源与发展彰显了绘画的审美趋向和文化选择。作为中国画造型核心构成元素的线条,展示了中国画形成的哲学理念和视觉习惯;作为中国画意象造型手段的线条,其本身所包含的意象美即是对中国画意象造型的印证。  相似文献   

15.
作为新时期交坛权力话语之一,新写实小说无疑已经成为参照型历史本。究其发生与演进,自然有着深刻而复杂的社会与化渊源,并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世纪末中国小说的化品位及基本路向。值此世界之交,透过峥崂表象以检视其生成背景,进而省察其无倾向、无英雄、无技巧、无深度等“四无”式本品格,对于当下的小说新创而言,显然不失为一种启示性回眸。  相似文献   

16.
意象的形成反映了人们具有以不同的方式构造感知到的同一情景的能力,即对同一事物、同一情景可以采取不同的观察方式,形成不同的意象,从而形成不同的概念和认知。通过对名量词的语义演变过程的描述,分析了名量词对所修饰词意义的映衬和突显作用,旨在更好地把握对名量词的理解和使用。  相似文献   

17.
彭勤 《铜仁学院学报》2007,1(5):55-57,67
民间叙事中巧女形象的道德内蕴,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主要从文化学的角度,对民间叙事中的巧女形象所蕴含的道德意蕴进行了一番探讨,其中重点阐释了这种道德内蕴的形成因素以及巧女形象德性内蕴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8.
乡村教师形象是乡村教育发展的动态名片,对于乡村教育师资的引进与保留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对当前乡村教师形象发展进行审视,发现当前乡村教师形象呈现出"神圣化"与"污名化"对立、"坚守"与"逃离"反差、"荣誉"与"落后"悖逆等形象症结,整体形象不佳。分析缘由,教师本体性价值的迷失、乡村教育生态系统的失谐、网络媒介叙事惯习的偏误是问题形成的诱因。据此,研究提出应以归正乡村教师形象建构的价值取向为逻辑起点,基于生态发展观协调构建乡村教育体系为解决动力,以规制媒介叙事偏好为条件保障,以期建立具有真实稳固、积极正向、和谐统一特征的新时代乡村教师形象。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意象论是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理论的基本范畴。意象的发生过程呈现出三个阶段: “意”与“象”分述的孕育期; 刘勰“意象”论的萌发期; 历代文论家阐发“意象”并使其理论化的发展期。“意象”一方面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另一方面其理论在“意”与“象”、“形”与“神”、“意”与“境”等二元互动关系中构成, 赋予其文论内涵及其审美理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小品词在短语动词的语义形成与扩延中起着关键作用。文章尝试由小品词UP切入,援用经验主义原型范畴模式、家族相似性、意象图式、Lakoff的隐喻理论等,结合人类的生理、心智和社会经验以及动态动词的类型依据,具体探讨了小品词语义扩延的认知理据,进而阐明小品词在构建短语动词时的原理,旨在为短语动词理解和运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