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对战时后方经济的认识涉及若干经济关系。一是围绕战时后方经济体育场体制而形成的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这一经济关系带有明显的地方经济中央化和中央经济地方地的两种重特征。二是战时经济与平时经济之间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地方经济史与抗战经济史在概念与视角上存在的某些差异。三是战时经济的区域关系,由于战时经济的影响,传统的长江上游经济区经历了战时后方经济后到战后西南经济  相似文献   

2.
由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保存实力,并建设后方新工业基地,沿海民族工业大举内迁。在工人阶级、爱国资本家和科技人员的努力下,搬迁工作从1937年8月开始,到1940年基本结束。民族工业内迁对于充实战时经济力量,建立大后方新工业区的基础,改变中国工业布局,推动西南西北经济开发,促进民族工业的短暂繁荣,壮大后方的抗日民主力量等方面均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湖北后方国统区各级政府以扶持各项经济建设、建立稳固后方抗战基地为目的,在鄂西后方国统区进行了一系列金融业的开发和建设工作,建立起中央、省和县三级银行体系,为支持抗战和促进鄂西后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本文考察了战时后方金融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并分析了其积极作用,指出了其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工业私营经济实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为发展边区经济,摆脱战时经济困境,晋察冀边区政府注重发展私营经济,并在资金、税收、技术方面对私营工业予以扶持。边区私营工业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1、在工业布局上,多集中于投资少、收效快的手工业、家庭副业方面;2、私营经济与公营经济通过多种集资与经营方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3.实施劳资两利的政策。边区私营经济运作及其与公营经济的相互融合为当今私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大后方工业的开发与衰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被迫改变了在华中建立新的工业基地的初衷,仓卒把以西南为重心的大后方工业开发提上日程,并出面组织了沿海沿江官营和民营企业的内迁,加强了对大后方战时工业体制的组织与督导,实行了若干奖助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使大后方工业直至1942年前后,有一个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但由于战时后方工业的发展时间短促,能源、动力和原材料工业基础薄弱,特别是民营工业仍未摆脱规模小、资本少、设备简陋等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点,加之国民党工业统制政策的摧残,终于由盛到衰。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从总的情况来讲,国民党政府基本上是抗战的。抗战,势必依赖一定的经济实力。支撑国民党政府抗战的经济来源主要是:战时生产建设的一定发展,抗战财政的维持,海外华侨的捐款赠物和国际经济援助。下面分别作一简述。一、战时生产建设的一定发展1、工业方面。战前,中国工业大多集中于沿海沿江地区。抗战初期,这些地区相继陷落,经济遭受巨大损失。为了适应抗战的需要,国民党政府采取了一些扶持后方工作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为迅速建立起支撑战时经济的后方基地,大力开发以四川为中心的西南经济。在政府政策倾斜、市场扩大以及生产技术提高等有利条件下,抗战时期的四川工业出现了一个短暂的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其间的成功与失败都在四川工业发展史上留下了值得记录和深思的一笔,并为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8.
延安工合运动是在国际友好人士的倡导下组织的手工业合作运动;它的发展虽然受到战时的各种情况的阻碍,但是在边区政府和爱好和平的国际力量的帮助下不断壮大。它为边区的经济建设、军需民用以及技术革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为边区政府战胜战时经济困难提供一定的物质保障,推动了边区商业的繁荣。  相似文献   

9.
抗战期间,为了坚持抗战,增强抗战的经济实力和适应战时经济的需要,国民政府在“以农立国”的方针指导下,加强了对农业的战时统制,采取了一系列发展和统制农业的政策措施,进行战时农业推广就是其中之一。这一政策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后方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增长,使后方各省的农业生产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基本上满足了抗日战争的需要,确保了大后方人民生活的基本稳定,为中国坚持八年抗战并最终取得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抗战军兴,东南沿海富泽之地尽失,大量的工商企业以及学校迁往西南大后方,广西的现代工业在原来落后的基础上得到快速发展.由于战时需求的大增,要求作为后方的广西开发富力,不仅在农业、医疗卫生上为当地及抗战提供支持,在工业上则更为紧迫.现代工业及其他的发展,使得广西原有的生产方式、技术力量难以适应新形式发展的需要.面对现代工农商各业和战时对技术人员的迫切要求,在国民政府和广西当局的推动下,以培养职业技术人才为目标的战时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起来,部分地满足了当时和战后的需要,为抗战的胜利和广西的发展培养了一批技术力量.考查战时广西的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特点、成效,无疑对今天的职业教育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甲午战争后,湖南资本主义手工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和商品经济逐步发展;清末新政中新经济政策的推行;资金投入少,见效快;机器设备输入困难使投资者转入手工行业;劳动力价格极其低廉阻碍机器的使用。  相似文献   

12.
华中抗日根据地处于经济十分落后的农村,根据地建设,除了发展农业生产外,就是大力提倡和发展农村副业和手工业,以达到经济上的自给与半自给。在各级民主政府的积极领导和推动下,根据地农村副业和手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合作社作为推动农村副业、手工业发展的重要形式,在根据地得到了普遍的组织与发展。华中抗日根据地农村副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对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促进根据地的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保证军需民用,发挥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对于秦代铜镜的研究一直是古代铜镜研究中的一项空缺。就目前所见,秦镜出土地域主要集中于陕西,河南,湖北,湖南,甘肃,四川等地,基本上可以秦岭为界,分为南北两大区域类型。北方以传统秦式镜为主,楚化因素居次要地位,并发生变异;南方表现出多源混合的复杂特征,既有秦式镜,典型楚式镜仍占据重要地位。这反映了秦,楚,巴蜀三地之间化上的交流,碰撞与融合关系。  相似文献   

14.
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创建、发展演变与华北敌后抗战总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 12 0师派近一半主力挺进大青山 ,是中共中央命各主力师分兵进军各省敌后战略全局的直接组成部分 ;1942年华北各根据地面积普遍缩小 ,进入最困难时期 ,大青山根据地也基本丧失 ,领导机关和部队主力退驻晋西北 ;1945年八路军各大军区全面反攻扩大解放区 ,晋绥军区也成倍增兵北上 ,收复扩大了大青山根据地。  相似文献   

15.
1904年成立的科学补习所是湖北近代第一个革命团体。它开创了湖北最早的革命宣传活动和武装反清斗争,它是湖北革命运动的燎原之火,其成员不少人成为后来革命团体的骨干,在组织队伍和宣传革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所响应黄兴提议,配合湘省革命,开创了两省在革命中互相支持,一省发难一省响应的先例,后来武昌起义爆发,湖南率先响应,并派了援军,共同迎来全国革命的大好形势,加快了推翻清廷的步伐。  相似文献   

16.
武昌首义的成功决不是从天而降的"圣果",而是革命的主、客观条件均已成熟使然。武昌首义之成功,革命党人发挥了巨大的主观能动作用是主要原因。由于湖南与湖北在地理位置上同处大湖南北和长江中游地区,晚清末年同属湖广总督管辖范围,又同受荆楚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因而有着共同的文化心理习惯。两湖革命党人在反清革命斗争实践中,长期合作,并肩战斗,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毫无疑问,武昌首义的成功自然也记载着湘籍志士的一份劳绩。湘籍志士在首义地点的选择、首义依靠力量的找寻、促成首义之区新军向革命方向转化以及策动各省光复、巩固首义成果等四个方面功勋卓著。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的科技文化重心迅速向西南、西北大后方转移,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的全国性科技社团纷纷内迁,随着大后方科技事业的发展,一些新的科技社团又陆续建立起来。中国的科技社团在经历了一段短暂的沉寂之后,在抗日战争中后期又在大后方逐步活跃起来。广大科技工作者以社团为纽带,通过联合或独立地举办学术年会、出版科学杂志、开展科学讲座、进行实地考察等活动,克服了各种艰难困苦,积极推进科学交流、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努力加强科技为抗战服务、为大后方建设服务,对推进大后方的经济开发、科技发展和科技工作者的交流合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江忠源集团以江氏家族成员为核心,新宁同乡为骨干,因而被称为"江家军"、"楚勇"。该集团与农民起义为敌,前仆后继,兄死弟继,转战于湖南、湖北、江西、广西、安徽、贵州、直隶等省,因战功而升任高官者达数十人,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群体。  相似文献   

19.
近代羊楼洞制茶业的特点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羊楼洞是位于湖北东南边陲湘鄂交界处的一个古老产茶地,卷入近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后,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的、规模宏大的资本主义制茶手工工场在羊楼洞得到蓬勃发展;而羊楼洞制茶手工业的勃兴,又对其本地及其周边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进了该地区乡村工业的整体发展以及地区、行业之间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推动了羊楼洞近代机器工业产生及其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加工制造——港口集散职能相对分离而又互动的集镇联合体经济结构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黄仲则是清代毗陵诗派的核心人物,一生游历颇广,与山水结缘,纪游山水诗是其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就黄仲则游历及描摹的对象来看,主要有江浙山水、荆湘山水、安徽山水及北国山水。在江浙山水中,仲则对杭州西湖情有独钟。荆湘纪游山水诗是仲则湖南之行沿途所作诗歌,主要包括江西、湖南、湖北三省。皖游山水诗中,主要由太白遗迹组诗、名山组诗以及记录诗人游历所及的皖地各处风光的诗篇组成。北国山水诗则围绕着齐鲁、京师、晋陕山水风物展开。黄仲则纪游山水诗风格多样,早年山水诗奔放恣肆,才气横溢,诗风近李白;北国山水诗慷慨苍凉,有幽燕气;其最大特点是重情,主观感情色彩较重;但其中也不乏纯粹的审美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