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家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文化,其思想中所强调的“仁”“和”对我国目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积极的影响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唐浩明笔下的晚清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屈辱、腐朽的悲剧性时代。揭示人生悲剧命运的历史文化成因:传统的儒家文化本身潜藏着悲剧性,湖湘文化作为儒家文化的地域呈现,过分强调“经世致用”,“自强不息”,酿成悲剧的可能性也就愈大。曾国藩、杨度等的悲剧,既是传统儒士之悲,更是湖湘士子之悲。  相似文献   

3.
我主张建立多侧面、全方位、立体化的社会主义大文化 ,它是由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文化 ,体现民族传统的亚文化 ,以及体现外来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泛文化三大板块组成 ,其中传统文化是我们过去所忽视的 ,但它是建设社会主义大文化不可或缺的 ,我提出“儒家社会主义” ,就是强调传统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为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抛弃儒家文化 ,在一定程度上 ,等于抛弃中国的传统文化。这里我想结合建国以来我们在文化建设上的失误 ,谈谈传统文化的问题。一什么是传统 ?可以说 :传统是一种依托 ;传统是一个…  相似文献   

4.
儒家的德治与法治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儒家文化在政治领域始终倡导“德治”,“法治”只是其辅政的手段。这一文化资源与西方“法治”传统构成对立的文化价值系统。总结对比中西“德治”与“法治”的根源及其现代意义,是本文之主旨。  相似文献   

5.
一部成功的小说,总会包含着诸多的丰富的意蕴,文化的、社会的、政治的等等。陈忠实的《白鹿原》便是中国传统文化一儒家文化的一个缩影。小说中的主人公白嘉轩则是儒家文化具体的实践者和形象代言人,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仁”与“义”、“耕读传家”、“学为好人”在白嘉轩的身上得到了深刻的彰显。  相似文献   

6.
儒家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主体,由于文化与教育存在着天然的“姻亲”关系,师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主流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把师生关系放到儒家文化的背景中来考察,可以发现,在儒家文化发展变迁的不同时期,师生关系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姜斌 《文教资料》2007,(19):8-10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和谐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和核心价值,充分发掘儒家文化中所蕴涵的和谐内容,能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儒家提倡的“忠恕”思想、“孝悌”人伦、“仁、礼”道德以及“克己、修身”对在高校中进行人际关系、家庭亲情、人与社会以及自我心灵和谐的教育有着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生态观,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讲究“天人合一”,其实质是追求生态的和谐与平衡。儒家文化侧重强调的是社会生态平衡和稳定,道家文化侧重强调自然生态的平衡和健康,这种和谐圆满的文化精神为历代社会价值体系的建构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这一和谐境界的追求在中国本土宗教信仰中有鲜明的体现,后土文化对构建当代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 产生于先秦时期的儒家文化,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就成了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它世代相传,从未间断地奔流在中华民族思想史的长河中,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制约着中华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常说的“传统文化”,实际上主要是指“儒家文化”。诚然,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延  相似文献   

10.
陈艳 《班主任》2003,(2):9-10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主要指以儒家文化为主,汇合道家、佛家文化的文化系统。作为主流文化的儒家文化的首要特点是以人伦思想为核心,以培养正人君子为目标。这个“君子”便是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的理想人格。它包括以下标准:第一,君子必须是履  相似文献   

11.
儒家文化对青年创造个性的消极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胜不衰的精神支柱。这其中,儒家文化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特别是在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经历代王朝的推崇与神化,儒家文化实际上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相似文献   

12.
分别夷夏——儒家传统面对异质文化的接受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和孟子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分别夷夏观点的始作俑者.分别夷夏,构成中国政治思想、文化传统中潜在、持续而稳定的前定认知结构,形成民族文化心理面对异质文化的一种习惯性的无意识心态,强调“诸夏”文化对于夷狄文化的优越感,强化对异质文化的蔑视、拒斥.由于这一传统观念的制约,佛教自进入中国后,不得不一步步向儒家文化趋同,天主教拒绝中国化的态度决定了它在中国传教事业的失败.  相似文献   

13.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文化始于中国,时至今日却昌盛于韩国,成为韩国人教育和生活的基本依据,作为我国的“国学”,儒学理应受到正确而客观的礼遇,但事实远非如此,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文章从儒家文化在中韩两国相似的历史入手,通过对比中韩儒家文化的现状,并借鉴韩国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对我国传统文化弘扬和发展之途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两种对立的道德观———儒家文化与企业文化比较谈胡江晚编者按本文对儒家文化与企业文化进行了比较,认为这是两种对立的道德观。“争鸣”栏刊出此文,以期引起讨论,这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将是大有裨益的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伦理道德观念对我们整...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宗法文化,它与来源于宗教文化的西方文化是大相径庭的。在这一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形成起来的中国古代社会历史批评法,其个性特征与西方社会历史批评法也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主要表现在:注意文学艺术的“人教”作用,强调作家作品的内在精神,重古轻今的价值取向异常突出。  相似文献   

16.
为深入研究周恩来的人格风范,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近年来,学术界提出了“周恩来的精神”这一概念。“周恩来的精神”思想文化渊源十分复杂,既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又受到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熏陶。儒家文化对“周恩来的精神”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怀民兴邦的入世情怀,和而不同的中庸精神和信守诺言的君子人格。  相似文献   

17.
传统文化与高校教育的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要素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孔孟所推崇的儒家文化为其核心,即“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八德为主。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汉文化,是流传于世至今没有中断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国的传统教育理念根植于此深厚沃土中。文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掌握知识的程度:二是指人类文明历史积淀的成果。传统文化属于第二种文化的概念范畴。它是人类历史人们共同追求的文化准则。比如“向善”,从孟子的“性善”论到现代人褒扬的“善良”美德,一直是我国历史上圣贤所积极追求的文化教育价值;还有如“诚信”,“忠孝”的传统,不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都有其重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8.
儒家文化传统中许多观念、思想具有现代性,有其特有的人文价值。今天,我们应该研究、借鉴其中的精粹,更好地发挥其在现代化文明进程中的积极作用。本文从儒家文化重视人的尊严、强调万物和谐、倡导自强不息三个方面来探讨儒家文化的具有生命力的先进思想,这在大力提倡“以人为本”、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今天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化的传统形态表现为以儒家文化为主导,儒、释、道互补的格局.它以天人合一为根本思维方式,在世界观上强调道德本体论、在价值观上强调民本主义、在文化精神上强调和合精神.在封建社会,它被异化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尺度在世界观、价值观上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彻底解构,结束了儒家文化及其意识形态在中国文化格局中的主导地位,使中国文化走上了与西方先进文化接轨的道路.以毛泽东思想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新文化在世界现、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超越.邓小平理论全面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民族文化的内在统一,它的产生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成熟和中国现代文化形成的标志.  相似文献   

20.
文学,本质上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建构行为。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唐浩明的历史小说充满浓郁的湖湘气息,体现出明显的湖湘文化精神。唐浩明的作品一方面褒扬实干经世,贬低清议空谈,表现为“学为苍生”;另一方面,于事功之外,主张修身、守静,强调“含雄奇于淡远”。儒家文化的“外王”与“内圣”,湖湘文化的“经世致用”与“心性修炼”在小说中得到了完整诠释。可以说,唐浩明的历史小说对湖湘文化精神,作了当代文学史上最为全面、系统、形象的文学诠释,并借此理性回护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