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杜甫入仕之路坎坷,疏救房琯失败,表明其实际政治能力不足。儒家“学而优则仕”为杜甫参政提供了社会基础,“致君尧舜”的儒家政治理想促使杜甫一生积极参政,从而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杜甫参政的失败,与盛唐时期“吏治与文学之争”有关,而文学的浪漫与现实政治的冷峻功利的天然矛盾是杜甫参政失败的根本原因。杜甫的参政理想和政治理想代表着人类伟大而宝贵的良知。参政的经历乃至参政的失败,激发了杜甫文学创作的激情,并形成其独特的文学面貌。  相似文献   

2.
由于受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屈原,杜甫有相同的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反差,甚至在现裎根本就找一到理想实现的途径,结果,依前圣的准则所确立的理想和信念并为之献身的生命根基成了一种虚无的存在,屈原因怀疑社会,历史和宇宙自然而《天问》,是后以结束生命的形大来结束无法得到回答的思考和疑问,杜甫没有产生屈原似的彻底的怀疑精神,那些“止于忠孝”,“一饭未忘君”的作品却获得了爱国的主义,这是杜甫的一种必然的化选择。  相似文献   

3.
在杜甫的作品中,部分诗歌流露出了“中兴”意识,表达了诗人的“中兴”思想。“安史之乱”的爆发使诗人的政治理想出现了由“致君尧舜”向实现“中兴”的一个转变,他是唐代诗人中这一想法较早和较多的表现者。杜甫“中兴”愿望的表达是多种形式的,他之所以提出“中兴”口号与其自身所信奉儒家思想及社会现状密切相关。诗人所期望看到的“中兴”局面不是开元盛世,而是太宗时的贞观之治。  相似文献   

4.
苏轼和杜甫     
苏轼既尊崇李白,又称扬杜甫。他和杜甫一样,都接受了儒家的“民本”思想,都有“致君尧舜”的抱负。杜甫的创作态度,杜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各种艺术表现技法以及语汇意象等,都影响了苏轼的诗词创作。苏轼晚年南迁以后所作诗歌,与杜甫后期诗风颇为接近。苏轼对某些杜诗的评论,显示出他超卓的审美判断力和艺术鉴赏力。  相似文献   

5.
和诗仙李白不同,诗圣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心系天下,有着"致君尧舜"~(注1)的远大抱负和理想。但其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由于李林甫野无遗贤闹剧上演,最终造成杜甫科举不畅。为在官场谋求一席之地,杜甫无奈游离与高层权贵间,渴望受到引荐,但事与愿违、屡试屡败,困守长安十年。这期间,杜甫看清了残酷的现实,对上层统治者和官僚恶行嗤之以鼻,因为身处战乱动荡年代,民不聊生,最终使之人生态度和诗歌风格均出现了巨大变化。本文立足于历史实情和诗人经历,对杜甫长安十年诗歌风格进行了详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6.
苏轼签判凤翔时期,本着儒家德治仁政、忠君爱民的理想,指陈政弊,中言革新,征询民疾,锐于报国,实现着他“致君尧舜,经世济民”的抱负。  相似文献   

7.
魏功 《语文天地》2013,(1):20-21
杜甫与陆游二人都生活在一个乱离的时代,这使他们对诸葛亮这位安邦定国的忠臣良相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感。同时,杜甫与陆游都出身于士大夫之家,家庭的传统教育使他们都有着致君尧舜、救民水火的远大政治理想。但事与愿违,二人终生都未能一展雄才,只能空怀抱负,以诗文终老。而诸葛亮则正是儒家兼济的典范,是君臣相得的最佳范式,所以这两位怀...  相似文献   

8.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和许多盛唐诗人一样,在青年时代也有过"裘马轻狂"的漫游经历和"致君尧舜"的理想抱负,但他一生穷愁潦倒,遭遇坎坷,在感情上更能体验到下层民众的疾苦,因此他的诗歌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时代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眷顾祖国、同情民众、不惜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特别是在  相似文献   

9.
杜甫的政治理念是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建立一种才子治国的体制,辅圣明之君以达尧舜之道。从这种理念出发,杜甫对文学、政事咸有所称的宰相房琯有所期望。在房琯罢相事件中,杜甫以左拾遗之卑位竭力营救房琯,与肃宗政治集团产生了不能调和的矛盾,并因此由左拾遗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杜甫疏救房琯的实质是对自己的政治理念的信守与捍卫,而房琯罢相则使杜甫感到理想与希望的破灭。理想的追寻与失落导致杜甫政治心态发生了根本改变。  相似文献   

10.
杜甫一生心怀天下,以"致君尧舜"为最高人生理想,然而动荡的社会现实却使得他的奋斗与努力终成泡影。杜诗的创作,不仅表现出浓重的儒家进取精神,而且在追求精神自由、保持自然人格、倾慕隐逸生活、信守安贫乐道等方面都深受《庄子》的思想影响。其语言也明显呈现出化用《庄子》的痕迹。  相似文献   

11.
传统观点认为 ,杜诗《夏日杨长宁宅送崔侍御常正字入京》写于大历三年荆州。这是错误的。从该诗所言及的“西江”、“扬雄宅”、“长宁”、“夏日”并结合历史典籍来考证 ,该诗应写于永泰元年泸州。诗中的杨长宁与杜甫有一定的交往 ,与戴叔伦等颇熟。该诗是一首应酬诗 ,其写作技巧较为圆熟 ,是杜甫应酬诗中质量较高的一首  相似文献   

12.
杜甫诗歌展现了诗人饱满、庄严、凛冽的生命状态,显示了诗人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基本态度,表现了诗人助君济世、自觉为诗的生命追求。探讨杜甫诗歌中的生命意识和生命追求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鲧是尧时的一位部落首领,是一个很有治水经验和才能的人。因为个性“婢直”,与尧不合,后因反对尧让天下于舜而得罪尧,被杀。后世人们为了维护尧的光辉形象,遂为鲧制造出种种该杀的理由,并加上了种种诬蔑之辞,使其成为失败者,“不才子”,“四凶”之一。事实上,鲧是一个直言敢谏,治水有方的英雄。他的被诬蔑,是统治者及其卫道者为塑造圣王明君而使用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杜甫受中国和谐文化影响最深,和谐文化在杜甫的思想与诗歌中有强烈体现.并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杜甫精神主要指他的忧患意识、民本思想、自觉的社会良知与社会道德情感,在杜甫理想的社会蓝图里,始终贯穿着社会和谐思想观念。杜甫咏怀诗透视了他的精神主旨,探讨杜甫咏怀诗与中国和谐文化的密切关系,对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积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屈原以《离骚》开启了中国文学真正意义上的悲剧精神,在屈原之前中国文学的悲剧精神包容在浓厚的忧惠意识当中,有自身的特征:柔韧、零散、中和。《离骚》作为一篇血泪之作,主要矛盾中凸现悲剧精神:关政理想与残酷现实的矛盾;“致君尧舜”与“哲王不寤”的冲突;矢志不随俗的决心和恋国不去国的坚定。《离骚》以情感的矛盾和冲突显示屈原对中国文学悲剧精神的开创性。  相似文献   

16.
杜甫的诗歌内容的丰富性,为我们阐释他的诗歌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而新的理论又为我们阐释杜甫诗提供了新的路径。杜甫的诗以"仁民"、"爱物"两个向度展开,表现为对一切生命的关注。在当代"生态美学"观念理论背景下观照杜甫的诗,其生态美学意义以及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就自然而然的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在杜甫诗歌中,有典故人物与诗歌实指人物姓氏相切的用典方式,即“切姓用典”。这种修辞手段能取得意外的修辞效果,丰富了杜诗的修辞艺术。但由于创作中取材的局限,使得“切姓用典”可能因“断章取义”而失之精切。而不精切和与之相关的“过誉”现象,正是杜诗“社交诗”性质所决定的,是以公认的社交文化为背景的。杜甫“切姓用典”有自己的特色,特别在与李白诗歌的对比观照下,杜甫的“崇汉”心理和重视艺术技巧的创作态度再次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18.
王禹偁的“子美集开诗世界”关注点仍是杜诗集大成的特点,身为白体诗人的王禹在杜甫诗并未受到普遍重视的条件下,既没有有意识地超越白体进而向杜甫诗学习,也不可能留意于杜诗是否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19.
西昆诗人中,虽然有关于杨亿不喜杜甫诗歌的记载,但实际上他们也在学习杜诗。他们的诗歌不仅在内容题材上受到杜诗的影响,更发展了杜诗的艺术特点。他们大力创作五排和七排,在用典上求深求怪,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咏物诗的写作方法实现了从"体物"到"禁体物"的过渡,对"宋诗"特点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杜甫的美学思想体现了唐人的宏博襟度和美学转型的特征。对现实性美学精神的弘扬、对文学审美性质的重视 ,构合为杜甫美学思想的两个重要层面 ,涉及到审美创作、审美鉴赏、审美理想、美学史观等多种领域 ,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机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