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美国教师露西在中国教大学生英写作,她的课深受学生的欢迎。然而令她烦恼的是,每当她询问学生有没有问题时,同学们都会紧张地埋下头来。露西不明白,为什么美国学生的问题多,而中国学生不爱提问?是他们全明白了吗?其实中国学生的疑惑也很多,可是他们脑海里压根就没有提问题的意识。为什么我们的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呢?这是因为我们的学生从幼儿园到大  相似文献   

2.
启发和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不仅是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的问题,而且也是教育思想的反映,科学的提问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怎样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我常常从下面几点入手。 1.正确审题。弄清楚问题的要求,才有可能准确地回答问题。课堂上,学生之所以会答辩所问,主要是还没有真正搞明白究竟“问的什么”,就急忙去作回答,因而答不到点子上。所以我提问时,常常不急于让学生回答问题本身,而先引导他们认真地审题,搞清问题属于哪种类型,提问的范围,重点是什么等等,特别要求他们把握题目的关键词语。我常用比较  相似文献   

3.
怎样指导学生回答问题?我常常从下面几点入手。1.审题弄清楚问题的要求,才有可能准确地回答问题。课堂上,学生之所以会答非所问,主要是还没有真正搞明白究竟“问的什么”,就急忙去作回答,因而答不到点子上。所以我提问时,常常不急于让学生回答问题本身,而先引导他们认真地审题,搞清问题属于哪种类型,提问的范围、重点是什么,等等,特别要求他们注意把握题目的关键词语。我常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辨析问题。例如,教《荔枝蜜》一课,我问学生该课“运用借物抒情的写法有何好处”,开始学生并未明确问题的要求,试图以多取胜。这时,我就让他们考虑这一提问和“《荔枝蜜》如何运用借物抒情写法”这个问题有  相似文献   

4.
孩子的“问题意识”强调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鼓励幼儿有独特的见解、去问、去探索。如何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呢?我们的家长和老师不妨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一、要鼓励孩子提问幼儿总爱问“为什么”,面对他们千奇百怪的问题,许多家长会因为心情不太好,或手头正忙,或回答不了,往往不予理睬或敷衍了事,更有甚者,对孩子的提问粗暴制止。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做法是,在任何时候,不管您多忙,心情多糟,对孩子的提问,都应予以回答,即使不能回  相似文献   

5.
笑弹N枚     
乐乐:你知道鱼为什么都是哑巴吗?欢欢:不知道。乐乐:你只要把头放进水里,试着说几句话就明白了。妙解两个男孩在交谈甲:听说我们的祖先没有电,没有收音机,也没有电视,我不明白,他们怎么生活。乙:所以,他们都死了。电的重要性一位老太太买了三袋卫生球,第二天她又来到了商店里。“请再给我六袋卫生球。”她对店员说。店员吃惊地看着她,您家里一定有很多蟑螂。”“是的,”老太太回答,我花了一整天的时间用昨天买的卫生球打蟑螂,可至今我才打中了一只。”节省车费爸爸有一个测谎器,他问德华:“你今天数学成绩如何呢?”德华回答道:“A.”测谎器…  相似文献   

6.
毛主席教导我们,不打无准备的仗。因此,我在向学生提问之前,总要想一想学生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不能回答,宁可不提,先出个准备题,让学生想想,等他们具备了条件后再来。如《金色的鱼钩》一课中有一句,“这个碗好像有千万斤重”,本来想直接问,为什么这个碗好像有千万斤重?后来一想,觉得这样问显得突兀,就用了一个准备题:你见过千万斤重的碗吗?学生说没有。接着再问:为什么小梁觉得这个碗有千万斤重呢?这样,学生就容易回答了。  相似文献   

7.
一位外国专家到中国一所学校听完课后,对陪同人员说:“为什么在课堂上只看到老师提问学生,而看不到学生给老师提问题?”这句话很值得我们深思。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不会用数学的观点从数学的角度对周围的客观世界进行观察和思考。他们提不出问题。  相似文献   

8.
去年,一位外国专家在我校听了一天的数学课,后来他就诧异地问我: “为什么在课堂上只看到教师提问学生,而看不到学生提问呢?”这一问,引起了我的思考:儿童刚入学时对外界的事物总有着极大的兴趣,经常会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怎么渐渐地,他们就没有问题了呢?  相似文献   

9.
没有问题才是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美国教育考察团到上海访问,希望听一节有中国特色的公开课。负责接待的上海教育科学院安排一所著名重点高中为他们开了一堂高一物理课。任课教师是一名有影响的特级教师。课堂上,教学双方很活跃,教师问问题,学生答问题,气氛热烈,教师布置的作业和思考题学生都完成得很好。教师教学方法灵活,重点突出,训练也有针对性,时间安排很恰当。当老师说“这节课就上到这里”的时候,下课铃声正好响起来,听课的中国教师不禁鼓起了掌。但奇怪的是,几位美国教育学家却一点表情也没有。这是为什么呢?他们的回答出乎我们的意料。他们反问:教师提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我从哪里来的?为什么我和男(女)孩不一样,我为什么不能像男孩子那样站着小便呢?我是否可以做一个男(女)孩子?……面对这样的问题,家长和老师常会感到尴尬和为难,不知道该如何去回答、处理。回避?斥责?打骂?恐吓?这些方法都不行,那又应如何面对与处理呢?一孩子之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其原因就在于: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有关性方面的问题,就像是对诸如“天为什么要下雨”“鱼为什么会游泳”之类的问题一样,仅仅是满足于得到一个明确的回答而已,并不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非要明白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不可。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  相似文献   

11.
袁振国先生在《反思科学教育》中指出:“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时,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问题了,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学生没有问题教成有问题。如果学生提的问题教师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我们的学校为什么只教“学答”,而不教“学问”,我们的考试内容为什么用“答”代替“问”?我们的考试标准为什么是有“答”的标准而没有“问”的标准?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意识与真正的提问 有位专家在中西教育的比较中指出,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成没问题,全懂了,所以中国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的。所以美国学生年级越高越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这其实就是中美两国对问题意识的不同理解。我们的教学是为了问题本身而教学,美国的教学是为了问题思维而教学。  相似文献   

13.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像儿童的样子。”而所谓“儿童的样子”,就是对一切都怀有好奇。但在我们呼唤问题意识,创新能力的今天,儿童的提问受到怎样的待遇呢?我们常常乐于回答“这是什么”,却苦于,难于甚至不愿意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一位美籍华人到我国讲学时感到很纳闷:怎么学生都没有“问题”向老师“发难”呢?探问其中的缘故,学生回答说:教授,您讲得太好了,我们都非常同意您的见解!这位教授颇有感触地说:“在中国做教师太容易了!要是在美国,教师在整个授课过程中不断会有刁钻的甚至老师一时也不能回答的‘问题’提出来,让老师防不胜防,感到非常紧张!”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中美教育观念差异的一个侧面。我们的教育强调对“权威”的认同,忽视对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不鼓励个体有独特的见解。在这方面我认为应借鉴别人的某些做法,切实注重对孩子“问题意识”的培养。如何去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呢?父母应做到以下“四要”:  相似文献   

15.
曾经读过这么一篇文章,说是一个老师问她的学生:“有一个盲人晚上出门总是挑着一盏灯笼,这是为什么?”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说:“他是给儿子买的灯笼。”有的说:“夜里太冷,他是想取暖吧。”……可能,这些回答都对,但这些年龄不到十岁的孩子都功利地认为盲人提灯一定是为了自己,所以,他们的答案不免令人失望。他们没有一个人回答:盲人也许是为了给别人(健全人)照亮,这样,别人才不会撞上他——盲人的心中装着一盏明亮的灯,为别人着想正是他心中的明灯。这些孩子不明白:很多时候,帮助别人其实是帮助我们自己。为什么那么多明眼人在黑暗中会…  相似文献   

16.
“阿姨,你为什么要跟叔叔结婚呀?”“小便的时候,为什么她可以蹲下来,我要站着?”面对幼儿提出的这种种怪问题,成人是回避还是回答?如果回答则应如何回答?许多年轻的父母和幼儿教师为此伤透脑筋。有扣须鸣“什么结婚不结婚的,不要脸皮,去去去!”有些父母和教师对幼儿的这种怪问题感到厌烦而横加斥责。这样一来,似乎问题就解决了。问题到底解决了没有?当然没有。不仅如此,这样做还会给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设置下障碍!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的思维能力是在思维活动中逐步发展的,离开了后者,前者的发  相似文献   

17.
很多教师反映,现在的中学学生难教,课堂上常常是设问(自问自答),很少有学生主动回答问题,为什么呢?是学生进入初中后长大了,不愿意回答问题,还是另有原因?笔者作了一番调查,究其原因是老师在提问时没有讲求提问的艺术,优秀的学生每节课都被点起来回答,觉得没意思,而有些中等生想  相似文献   

18.
冬天里 ,幼儿园的小朋友会问 :“小金鱼不怕冷吗 ?”他们总有无休无止的问题要问。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 ,问小朋友 :“这是什么 ?”“是圆圈”、“是薄饼”、“是太阳”……他们对问题发表见解的欲望是多么强烈 !应该说 ,问题意识是人人都有的 ,甚至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天然禀赋 ,它是人适应环境的思维冲动 ,而与人的智力水平没有简单的正相关。然而 ,摆在我们面前的却是这样一种现状 :幼儿园、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要求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小手如林 ,但到了初中举手的已寥寥无几了。高中生还有举手的吗 ?几乎没有了。他们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  相似文献   

19.
若梅 《今日中学生》2012,(Z2):60-62
教英语的齐老师年纪并不很大,为什么她上课总是不叫学生的名字?是她的记性不好,还是教的学生太多?难道,她不觉得提问时10号、20号、30号地叫,让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是对学生的不尊重?难道,她就不感到尴尬或愧疚吗?曾季全对齐老师的这一做法相当反感。我们不是囚犯,凭什么  相似文献   

20.
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大哲学家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回答:“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的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流露出迷茫的神色,老是一大堆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一天有人问维特根斯坦:“罗素为什么落伍了?”他回答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通过这个经典的故事,我们可以洞悉,教师的成长与专业问题是密不可分的,教师的问题意识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活力的重要表征。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强调在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