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14年10月至2015年1月,在扬州蜀岗古代城址城壕整治工作中,为搞清南宋宝祐城东城门附近面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的扬州唐城考古工作队,在推定为宝祐城东城门处(该处尚未拆迁)的北侧布设探沟4条、东侧城壕内布设探方1个进行发掘,面积约320平方米。在探沟内揭露出存厚1.5-2.3、宽约35米,至少有过三次修筑的南宋时期夯土墙体,其下为汉代堆积层。这一发掘结果与宋宝祐城相关修城文献记载有一致处。在东主城墙以东探方内揭露出由木桩和柱洞组成的平面呈"〕〔"形遗迹,中间平行部分为南北方向,间距约5.3、南北长约5.7米,与主城墙的距离为18米。这是目前蜀岗上城址主城壕里清理出的第一个壕桥遗存。从发掘结果看,宝祐城东城门应位于发掘区以南的现代建筑物之下。  相似文献   

2.
2014年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组成的周原考古队发掘了一座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基址位于岐山县凤雏村南,北距原凤雏甲组基址约40米,编号为2014ZYIIC4F3(凤雏三号基址)。基址平面呈"回"字形,四面为夯土台基,中间为长方形庭院;总占地面积约2180平方米,是迄今发掘的最大规模的西周建筑遗址。三号基址庭院中发现了一处特殊的立石和铺石遗迹;外围出土了金箔、绿松石、原始瓷器残片等贵重物品。基址始建于西周早期,中期前后曾大面积失火;庭院中的立石、铺石遗迹在西周晚期彻底废弃。  相似文献   

3.
小双桥遗址发现有夯土建筑基址、宫城城墙基槽遗迹及大型青铜建筑构件,祭祀遗存数量多,分布密集,出土有与铸铜、制陶和制骨手工业相关的文化遗存以及较多的青铜器、玉器和原始瓷器等珍品,完全具备都城的规模和内涵。而此时郑州商城的宫殿逐渐废弃,制陶和铸铜等手工业作坊趋于衰落,青铜器、原始瓷器和玉器的出土数量减少,出土地点比较分散,已不具备都城应有的规模和内涵。作为都城,小双桥与郑州商城遗址存在着兴废交替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扬州蜀岗古代城址内三处道路遗迹的考古发掘,其中西南隅的东西向道路遗迹包含三层道路,隋唐时期的铺砖道路遗存在蜀岗古城范围内尚属首次发现,叠压其上的两层南宋时期道路遗迹,当与宝祐城东城墙南侧的城门相关;而同样位于西南隅的南北向道路,或与北城墙西段东部城门遗址相关。这两处道路遗迹的延长线当形成十字路口,对于寻找蜀岗古城西半部的南北向干道、西半南部的隋唐宋时期的东西向干道具有重要作用;基本位于隋唐时期城址中轴线上的南北向道路遗迹向南、北的延长线,或分别与蜀岗南城门遗址、北城墙东段西部东晋南朝广陵城"北门"或隋唐时期北城门遗址相关,亦是探寻广陵城南北向主干道的重要线索。这三处道路遗迹的发现,对于了解蜀岗古城西半部的轴线乃至隋唐时期整个蜀岗古城的中轴线及其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西汉时沈阳已具有城市轮廓,称为"侯城",唐改称"沈洲"。1296年,元在沈洲置沈阳路,筑有夯土围成的方城。1386年,明朝降沈阳路为沈阳中卫。1388年,沈阳中卫城指挥使闵忠奏请朝廷,请求在元代土城的旧址上改建砖城。改建后的沈阳中卫城周围九里三十步,城墙高二丈五尺。城墙内壁为石基土墙,外壁由大青砖砌筑而成,并辟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分别设于四面城墙  相似文献   

6.
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首次发现了可能为城墙的夯土建筑。它分南、北两部分,北部大致连成四边形,具有城址形态;南部断断续续大致连成东南——西北一线。考古专家由此推断,这里极  相似文献   

7.
楚晚期都城寿春城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考古工作以来,取得了重要成果,对该城的位置做出了比较具体的判断,也找到了一些大型建筑基址。2000年以后,在对原来观点再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考古调查、钻探和发掘,梳理文献资料,笔者认为先前的观点存在一些疑点,尤其是作为战国晚期重要都城遗址没有城墙是不符合事实的。在比对多种资料的基础上,认为楚寿春城的宫城位于现寿县城墙基址范围内,现存南宋城墙是经过下蔡、楚都寿春、汉、唐、宋多年叠加形成的。外围发现的战国晚期的建筑基址、重要青铜器等遗存地,应是楚寿春城宫城之外的散居点。  相似文献   

8.
河北藁城台西遗址是一处承前启后的重要商文化遗址,该遗址的居址与墓葬所出陶容器和铜容器可重新分为7组,年代相当于二里冈上层时期至殷墟文化第二期。在台西遗址重新分期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阶段遗存的空间分布,可复原台西遗址的聚落发展过程。在台西遗址的主体堆积阶段,居址与墓葬均集中发现于发掘区之内,呈现出"居葬合一"的遗迹空间分布形态。台西遗址并非孤例,殷墟遗址的洹北花园庄东地和王裕口南地也存在同样的分布形态,实际上是一种普遍存在于殷墟遗址的遗迹空间分布形态,在周原遗址西周时期的殷遗居民点也可见到相同的分布形态,应是商文化的重要特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巍巍北京古城墙,由内外城两个矩形组合而成.但令人不解的是,内城没有西北角. 有人说是自然原因,也有人说是为避免杀身之祸,去掉一角. 明代的北京城墙是在元大都土城的基础上不断修筑而成的,而且一直保留到解放之后.明代修建北京城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前三个时期主要是内城的修筑,最后一个时期乃是扩建外城.洪武初年,明王朝为了防范北遁的元贵族卷土重来,便开始了对元大都城墙的改造工程."缩其城之北五里,废东西之北光熙、肃清二门,其九门俱仍旧."这就是说在元大都北城墙的南面5里处,重新筑起了一道城墙.  相似文献   

10.
周原遗址新见凤雏三号西周夯土建筑基址的宏大体量,及立石、铺石等特殊设置,明显具有宗教祀典场所的特征。发掘者推断为社祀遗迹应较可信,但比较发现与山东高青陈庄西周城址的夯土之社,形制特征等有明显不同。后者为西周时期齐国卿大夫采邑之社,与文献记载周人封土为社吻合,前者显然属立石为社的典型,以文献推求可知与殷商文化的关系密切,参照以往周原等地考古发现情况,可知西周早期有以微氏家族为代表的贵族和手工业作坊工匠等大量的殷商移民迁居周原,故其应该是周王朝为了安抚人心、发展经济的需要,允许商遗民所建之社及社宫。但环围于建筑之内似有贬抑的含义,当属于文献记载的亡国之社,名称应为学者已论证的"亳社"。  相似文献   

11.
山围故国周遭左,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石头城刘禹锡 南京石头城遗址位于清凉山麓,下临长江,依山筑城,形势险要,有"石城虎踞"之称.公元二二九年东吴孙权建都建业,筑石头城,奠下了现代南京城的根基,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城墙下有一砾岩,色赭红,常年因江水冲刷,风化剥落,凹凸不平,形成了一张巨大的面具,南京人把这座城又称为"鬼脸城".这张巨型鬼脸,就那么冷冷的悬在峭壁上,潮涨潮落,宋、齐、梁、陈、足足阅尽了十朝兴亡.  相似文献   

12.
穆乐 《大观周刊》2012,(45):18-18,9
鹿邑县太清宫镇隐山遗址发现了一座商末周初长氏贵族大墓,它的发掘进入1998年全国重大考古新发现提名。从其出土文物、所处地理位置的历史变迁可以证实此墓属于历国境内。从此墓中夯土城墙的发现以及墓葬形制、埋葬习俗、铜器器形及组合综合分析,此墓有明显的商文化因素。结合长氏墓所处的时代特征及地理位置,长氏墓当属商周时期厉国的墓葬。  相似文献   

13.
"土城",顾名思义就是土屯之城。据史料记载,公元1272年,元朝改"金中都"为"元大都",北京首次被定为都城。"土城"即元大都时的遗址。其城墙皆由夯土而成,这个收容所的赭黄色残破围墙,就是古老土城中的一段。它外表已然十分古老而斑驳,标志着它的年轮久远。为了掩人耳目,土墙外几十米远的地方,围上一圈  相似文献   

14.
焦皮凹遗址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盛湾镇焦皮凹村北,北距淅川县城48公里。2013年3至5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建设,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及抢救性发掘,实际发掘面积共3400平方米,此次发掘所见遗存主要为石家河文化和西周时期,同时发现有少量商代、汉代和宋元等时期遗存。新石器时期的石家河文化主要有灰坑、灰沟等遗迹,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另外见有少量石器。根据层位关系和出土器物特征,焦皮凹遗址石家河文化遗存大致属于石家河文化青龙泉三期类型。该遗址的发掘为研究豫西南地区石家河文化的分布与特征提供了新资料,对于豫西南、鄂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东周遗迹出土冶铜炉渣的时代特征,本文选取23件样品进行科学分析并深度讨论。检测表明,这些炉渣的冶炼产品均为红铜。炉渣基体含铜量的浮动范围较大,且基体物相常见磁铁矿,反映了冶炼工艺并不稳定。比较发现,西吴壁东周遗迹出土炉渣所反映的冶铜技术特征与东周时期典型冶铜遗址冶铜技术特征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熔铜技术特征也不明显,因而推断本文炉渣很可能来自西吴壁夏商时期的冶铜活动,是与大量夏商时期陶片一起混入东周遗迹当中的。本研究对于系统探讨西吴壁乃至晋南地区先秦时期冶金技术面貌具有积极意义,并基于西吴壁材料开发了一套复杂文化堆积中冶金遗物时代特征的判别流程,在当前蓬勃发展的冶金考古工作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2015年春季,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单位在位于周家庄遗址西北的崔村南堡附近选点发掘,揭露出龙山及其后多个历史时期的遗迹,出土大量陶、石、骨及少量铜器。本文简要介绍该年度发掘所获的龙山期的遗迹与遗物,指出此次所获龙山遗存的陶器文化面貌与以往在周家庄遗址所见者大致相同,属于陶寺文化之范畴,但陶器的文化面貌较之以往所见者更为多元化。这些发现丰富了周家庄遗址龙山时期考古学文化编年,为研究周家庄遗址的聚落结构,晋南乃至中原地区的文化与社会变迁等学术问题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7.
2019年,晋阳古城考古队在晋阳古城二号建筑基址下部文化层中发现一处作坊遗址,发掘了1处房址、63处灰坑及部分灶址、水池等遗迹,出土有坩埚、低温釉陶、瓷器等遗物。根据地层关系和出土遗物判断,该遗址为作坊遗址,使用年代在唐代中期,主要冶炼和加工铜、铁等金属。此次发现的作坊遗址对了解晋阳古城不同时代的布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城多为夯土城墙。春秋时在墙上增筑雉堞,并设悬门和发梁。战国晚期筑起城门楼。继而在城墙外壁设马面,以御逼近城墙之敌。汉代出现了包砖的城墙,但砖城推广得相当慢。明以后县级的城垣才多为砖砌。瓮城虽出现得很早,但它和马面的结合要到汉代才完成。至明代,则不仅有外瓮城,还有内瓮城,形成复合式瓮城,更强化了防御能力。攻城时,城门首当其冲。西周时发明了攻城门的冲车和逾城用的云梯。唐代则有车梯,宋代改进成对楼天桥。攻城时除了逾城墙之外,还可挖掘地道。火药应用于战争后,穴攻发展成坑道爆破战术,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和张献忠均曾用过此法。攻门、逾墙、挖地道及坑道爆破等法,有条件时可配合使用。此外古代还有若干攻城器械,如桥车、巢车、饿鹘车、扬尘车、檑木飞梯、吕公车等,由于缺乏实物资料和详明的战例,其效能还不十分清楚。  相似文献   

19.
2020年度在西吴壁遗址发掘地点所见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的遗迹大都为居址堆积,包括房址、灰坑等;所获遗存的陶器文化面貌与2018-2019年度所见者基本相同。这些发现丰富了西吴壁遗址的考古学文化编年,为研究当地夏商时期与冶铜相关的堆积结构、聚落功能布局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20.
东周王城郭城城墙的建造时代、郭城东墙与王陵区相关问题等在学界尚存争议。《洛阳体育场路西东周墓发掘报告》中空空导弹研究院高层住宅楼工地发掘的南北方向夯土墙,并非发掘者认为的是东周王城东城墙的一部分,东周王城的东墙应为体育场路东、014中心豫航公寓基建工地发现的南北向夯土墙。从东周王城郭城东墙的修建破坏了春秋王陵区,结合周王城天子驾六车马坑区域内发现的战国早期早段墓葬打破王墓XM153的现象,说明破坏王陵的情况不是孤例,进一步说明东周王城郭城的修建在战国时期。而东周王城东南部的春秋王陵区,是基本按照《周礼·春官·冢人》"以昭穆为左右"的墓次进行排列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