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阅读文章有“文眼”,审题立意有“题眼”,探究课文有“课眼”。原因是:紧扣“文眼”提挈全文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的文眼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紧扣文眼提挈全文,从而领悟文章的中心。例如,指导学生预习《珍贵的教科书》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以“文眼”——“珍贵”为导向,认真阅读四段课文,初步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文章主题。预习中要求学生阅读第一段时,抓住盼书,暗示“珍贵”。引导学生感知:战争年  相似文献   

2.
题眼是文章“神魂”的凝聚点。“做得题之神魂摇曳,则题之面目,体段,不攻自破”。(《一瓢诗话》)作文如此,读文若抓住题眼,文章的脉络、中心、写法也当迎刃而解。为此,我在教学五年制第七册3课《草地夜行》时作了新的探索。 (一)从“行”的变化,理清文意脉络首先,在初读感知全文后,通过解释题意和找关  相似文献   

3.
阅读文章要善于抓“文眼”,抓住了“文眼”,就抓住了理解和把握全文的“钥匙”;抓住了“文眼”,就抓住了文章的“灵魂”。因此,抓“眼”阅读法,实在是阅读分析文章的“行之有效”的“省俭”之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凡文,皆有“文眼”。如柳宗元的散文《捕蛇者说》的文眼是“赋  相似文献   

4.
言论     
Yyanlun阅读欣赏要学会抓关键点1.“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抓住“题眼”进行阅读。古语有“画龙点睛”之说。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灵魂的体现,因此,对大多数文章来说,抓住了“题眼”也就等于抓住了文章的要害,抓住了文章要体现的中心思想。2.“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抓住“关键词、句”进行阅读。在文章中,作者往往会通过一个或几个关键词、关键句来表达自己的意图或情感,关键词或关键句在文中的作用,就像人身体里的中枢神经能上通下达一样,把握了关键词或关键句就能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河南濮阳县文留镇花园村米油第…  相似文献   

5.
<正> 在阅读课文时.我们可以抓住课文的特点.从某一课题、某些词句、某一段落来理解课文和分析课文。抓题眼抓住内涵丰富的题眼.从解题入手.精心构思.分析全文。如《狼牙山五壮士》,可从“壮”字入手分析:五壮士“为了拖住敌人”用“壮智”诱敌上山,痛歼敌人,用“壮志”掩护主力部队把敌人引上绝路。以伟大的“壮举”  相似文献   

6.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阅读文章时,只有归纳出中心,才能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同时,只有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全文。那么,如何培养学生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呢?现就自己数年教学实践中初浅做法介绍如下。 一、释题眼悟中心。人们通常把题目称为“眼睛”,题目往往能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讲,抓住文章的题目,就抓住了文章的重点,只要依据这个重点去“顺  相似文献   

7.
中考作文复习,要求瞄准“金色靶心”,箭箭入“靶”。这“金色靶心”就是中考作文的能力要求和目标取向,而我们总结的复习过程的十大制胜因素,正是授你“以箭”,希望助你成功。一、透视文题(抓住题眼,理解题义,选取角度)1、抓题眼审题直接影响选材,抓住关键词可以更加正确地选择好材料。很多同学只顾把准备好的材料套进文题里,却忽略了此材料是否符合、体现了文题的要求。例“:那一刻,我读懂了”这个文题,一定要抓住它的题眼“那一刻”和“读”。前者强调了领悟的瞬间是情节的高潮,后者可在“读”上作文章,引申为“理解“”明白”,不是真的去…  相似文献   

8.
一、审题时的“厚““薄”观
  读一篇文章,一般都会先读文章的题目,有的题目就很好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读题目对文章的内容也就知道个八九不离十了。比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小稻秧脱险记》……对这样的题目,我们就要把它读“薄”。这里的读“薄”,一般指的是能找到“题眼”。“题眼”是文章中心所在,不会找“题眼”,就不能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只有抓住“题眼”,才能确定文章的中心,才能让读者围绕“题眼”,进一步深入地研读文本,不断去反问,去思考,去探究,这其实已经把课题转为读“厚”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题眼”应该是‘发愤’,围绕“发愤”,学生自然会追问:“为什么要‘发愤’?”“他是如何‘发愤’”的?“结果有没有写成《史记》?”这样,既引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也提出了阅读文本时的关注点。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读文章、写文章。读懂悟通了许多文章定能写好文章。“一线串三点”便是读者读懂悟通文章的好方法。 所谓“一线”,即作品的思路主线;三点,即教学的基点、重点、难点。“一线串三点”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作品的思路主线,掌握基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读懂文章。 首先谈谈如何引导学生抓住作品的思路主线。 学生在温习旧知时,可以根据不同文体,扣住不同内容,抓住不同的表现形式,采用三种方法来抓文章的主线:①审文题,抓题眼。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的题眼是“人”,什么样的人?“最可爱的人”。学生扣住题眼,对照文章,便可  相似文献   

10.
有的同学问我:“怎样才能读懂一篇现代文?”我的想法是: 一、从全篇着眼从全篇着眼,就要在阅读的过程中,注意抓住文章的“文眼”,联系全文来领会,就定然易于读懂了。这里所谓“文眼”,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文章里体现文旨的词句,抓住它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全文。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开头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心里颇不宁静”,不就是作品的“文眼”么?为什么“心里颇不宁静”?原因是作者不满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幻想超脱现实,又不可能,因而思想上矛盾重重。而整个作品所表达的,也正是这样的思想感情。所以抓住这一句,对理解全文起着关键的作用。“文眼”是我们阅读文章时必须紧  相似文献   

11.
梁建华 《小学生》2011,(1):48-49
文题,即文章的题目,它是文章的眼睛、“窗户”,是学生理解文章、把握文章深层内容的第一级台阶。它的作用或者概述文章内容、统领全文,或者突出文章重点、贯穿全文,或者暗示写作方法,或者流露作者的情感倾向等等,抓住文题则“举纲张日”,因此,文题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绝不能忽视、偏颇。  相似文献   

12.
在阅读鉴赏中,每读一篇作品,总得找出这篇文章的文眼。因为它在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总之,文眼是关顾前后文章的精神凝聚点,能点出文眼,就是能读懂、读透文章的标志。抓住文眼,就能提挈全文,统领全篇。点出文眼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提炼标题法文眼有时就在标题中,弄清标题,往往就能抓住文眼。例如高考试题《话说知音》的侧重点,标题上就暗示应是“话说”二字,而非“知音”,换句话,从“话说”来,文章的重点部分应是对有关知音传说的评论或见…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如下的方法,有利于抓住各个教学环节中的最佳时机,把语言文字的训练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一、紧扣文眼,破题明旨“文眼”也叫题眼,即课题中揭示中心的关键字词。透过它,可窥视全文的中心,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它,便于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的情思;突破它,利于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自然渗透思想教育。如《狼牙山五壮士》(九册)课题中的“壮”字即是文眼。全文五个段都着笔于“壮”。若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14.
要读懂一篇课文,寻找 “中心句”是关键。“中心句”是表现全文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的句子。寻找的方法,要求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从以下几处入手:抓住标题“题眼” 有许多文章的题目就体现了全文的中心句。如《狼牙山五壮士》,一看课题中的“题眼”——壮士,便知道作者所要赞颂的是五位英雄,为了完成掩护部队,往三面是悬崖的狼牙山顶峰棋盘陀转移,坚守阵地英勇歼敌,最后舍身跳下悬崖的壮举,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凯歌!琢磨开篇总述 如果课文开篇是总述性的中心,那么这总述句就是中心句。如:《圆明园的毁灭》…  相似文献   

15.
优秀的散文大多设有“文眼”。“文眼”往往是文中最精彩、最耐人寻味的地方,是反映主题思想、创作意图的关键词句。抓住了“文眼”,就抓住了全文的关键,找准了理解、把握全文的突破口。因此,在散文教学中应紧扣“文眼”,以它为纲把握全篇。  相似文献   

16.
文题,即文章的题目,它是文章的眼睛、“窗户”,是学生理解文章、把握文章深层内容的第一级台阶。它的作用或者概述文章内容、统领全文,或者突出文章重点、贯穿全文,或者暗示写作方法,或者流露作者的情感倾向等等,抓住文题则“纲举目张”,因此,文题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绝不能忽视、偏颇。那么,怎样从文题入手,进行丰富多彩、生动有趣、有效有益的阅读教学呢?  相似文献   

17.
《山间又响马铃声》是第十册的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教学此文,我采取以下环节,指导学生自学,获得较好效果.一、抓题眼统领全文.题目中“又”字巧妙地道出了马铃声的变化,可以说,是统领全文的字眼.我抓住“又”字,设计提问:1、“又”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18.
一、抓住题眼,区别文章的体裁 首先要从大方面把内容划开,即“写什么”,然后考虑“怎么写”。 区别抓住字眼,明白什么题目是写事,什么题目是写人。例如《这件事教育了我》与《我尊敬的一个人》,前面的题目是写事,从题目上,题上“事”教育了我;后一个题目写是写人,从题目上,题眼写“一个人”,要求互相区别,审题时分清写人和叙事,了解文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文泽芝 《湖南教育》2003,(11):37-37
抓住“题眼”,引导学生粗读课文。教学时,抓住题目的中心词———题眼。例如课文“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个“甲”字就是“居首位的,第一”的意思。由“桂林山水甲天下”引出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让学生具体感受它们的美,最后可获得清晰的感受:桂林的山水确实天下第一。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审题的能力及良好的阅读习惯。抓住“文眼”,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文眼”是作者感情升华的表现,在文章中常常能起到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熟读“文眼”所藏的段落,由此及彼、由点到面地扩展开来,这对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能起到事半功…  相似文献   

20.
"文眼"就是"揭全文之旨"的关键句子。阅读文章,抓住"文眼",就抓住了全篇的纲领,把握住了全文的基调。阅读教学中,抓住"文眼",就能使教学思路明晰,同时能使学生准确把握文章重点,深刻理解主题思想,分清文章层次和结构,较好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