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鲁迅杂文,是鲁迅在战斗年月运用自如的轻便而又锐利的武器——“匕首”、“投枪”。这种武器在批判旧世界的斗争中发挥了无比巨大的战斗威力,这是众所共知的。或问:鲁迅杂文何以具有无比巨大的战斗威力呢?我想,这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鲁迅善于运用讽刺艺术。讽刺是鲁迅杂文一个基本特征,他的每一个杂文集里都有出色的运用。如果仅就讽刺艺术而言,《准风夜谈》比起其它杂文集来,显得更巧妙,更隐晦、更有力;它可以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说:“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讥讽又不过是喜剧的变简的一支流。”(《坟·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从审美形态看,鲁迅先生杂文的主要部分属于喜剧美,具体表现为有情的讽刺和健康的幽默两个方面: 第一,有情的讽刺 鲁迅先生的杂文对旧社会的暴露、抨击、鞭挞,是采取喜剧性的讽刺方式,充满着喜剧性的讽刺情感,从而达到否定并撕毁无价值事物的目的。因此,他在杂文中所塑造的“社会相”类型形象也主要是喜剧性的艺术形象。诚如柏格森所说:“高级喜剧的目的在于刻画性格,也就是刻画一般的类型。”(《笑》)鲁迅先生的杂文可以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世相大全”和“人像大全”,作者透过这些喜剧性的类型性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的面貌和本质,达到对旧社会丑态的有力批判;并将无价值的东西撕毁开来,使读  相似文献   

3.
略论鲁迅杂文的多趣多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中国古代文论关于“趣”与“味”属于不同审美要求的理论和鲁迅杂文的实际,提出鲁迅杂文趣味性的特征是“多趣多味”的新看法。“多趣”包括有理趣、奇趣、情趣、形趣和言趣等等。“多味”包括有新味、熟味、辣味、笑味和回味等等。在论鲁迅杂文的辣味时还总结了鲁迅的讽刺理论和杂文创作对中国和世界讽刺文学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及讽刺与幽默的区别。文章最后指出,鲁迅杂文的多趣多味是对中外文学作品重视趣味性这个优秀传统的创造性继承与发展,对当代杂文创作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鲁迅是中国现代最杰出的作家,他的杂文风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杂文中深邃思想的体现;(二)杂文形象化的方法和特点;(三)杂文中讽刺手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讽刺?鲁迅说:“一个作者,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的地——写出或一群人的或一面的真实来,这被写的一群人,就称这作品为‘讽刺’。”在这里,鲁迅(除了强调讽刺的“真实”外)所强调的“精炼”、“夸张”的笔墨和“艺术的地——写出”,实际上就是强调讽刺的艺术。讽刺惟其讲究艺术,才“能给人愉快和休息”,才能造成笑声——愤怒的冷笑、辛辣的嘲笑、轻蔑的嗤笑、善意的讪笑;通过笑声,才能将讽刺之火喷向反动阶级,喷向丑恶、腐朽的社会,喷向一切不合理的现象,发挥其“匕首”“投枪”的战斗作用。鲁迅写杂文,最善于根据议论的对象和目的的不同,灵巧地运用讽刺,往往三言两语,就使敌人哭笑不得,而让人民哄笑不已,形成一种谈笑风生而又威风凛凛的战术。  相似文献   

6.
犀利、幽默、以小见大、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是鲁迅杂文的显著特点,也是鲁迅对杂文这一新文学题材在艺术创新中的贡献。而对讽刺对象的简笔勾勒,使批判对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轻松的笑声中,促人警醒,让人深思,有时也使读者汗颜。这又是鲁迅杂文的高妙之处,是鲁迅杂文不同于其他杂文的区别之处。  相似文献   

7.
试论鲁迅杂文的讽刺技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鲁迅杂文讽刺技法的成因 ,对鲁迅杂文中使用的各种讽刺技法进行了分析归类。  相似文献   

8.
很多人认为杂文是一种文体,说:“杂文这种文体,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被广泛采用,特别是用它作为对敌斗争的武器,首先是由鲁迅开始的。”但是从鲁迅自己的解释和实践来看,本意并不是这样,鲁迅认为杂文并不是一种文体,他说得很清楚:  相似文献   

9.
杂文是以批评和讽刺为特征的,因其如此,杂文便以其短小有力在诸多文体中凸显出来,人们也更多地看到了杂文的力量而忽略了其柔美的一面,尤其在“鲁迅笔法”出现之后,“投枪”和“匕首”更是作为杂文精神被广泛推崇,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杂文的美的缺失。杂文需要力量,也需要柔美,需要借助柔美使力量得到充分的渗透,这就要求杂文写作中注重柔性笔法的合理运用。  相似文献   

10.
在著名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这篇战斗性杂文中,其讽刺艺术,使“三性”(真实性,社会性和艺术性)原则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从总体上看,正如鲁迅自己所云:“偏要在庄严高尚的假面上拨它一拨”(《华盖集续编·小引》)本文正运用这种“拨它一拨”的方式,褫其华衮,示人本相,形成讽刺,使读者从被贬斥、否定的丑恶事物中,认识社会,受到教益,获取愉悦。那么,这篇杂文运用了哪些讽刺艺术手法呢?又是如何通过讽刺手段来撕破形形色色的社会丑类的伪装,还其本来面目,达到讽刺目  相似文献   

11.
第四编一、试述中国现代散文不同形式的发展脉络。中国现代散文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它是社会政治斗争、文化斗争和散文自身革新的结果。现代散文最早的作品是议论性散文。1918年4月《新青年》最先设立“随感录”专栏,《每周评论》等进步刊物也开始设类似专栏,一时“随感录”风靡文坛,形成“随感录”作家群。鲁迅不只自己写杂文,而且还致力发展杂文。在鲁迅影响下,三十年代杂文受到文学界普遍重视,文坛上先后出现了《新语林》《芒种》《杂文》等发表杂文的主要刊物。四十年代,在解放区,杂文的地位被报告文学所取代,而在国统区、沦陷区,它仍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鲁迅取法果戈里,不独体现在“为人生”的艺术观念上,还体现在以讽刺为主的诸多艺术技巧上。甚至说,鲁迅对果戈里讽刺艺术的借鉴似乎显得更为重要,它是鲁迅取法果戈里的精髓所在。这种讽刺精神不仅照亮了他的小说,还散射到了他的杂文、散文和诗歌的创作中。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在《小品文的危机》一文中曾说: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南腔北调集》)在鲁迅先生眼里,杂文是最富有战斗性或攻击性的文体样式,所以他倡导以杂文讽刺时弊。他指出:现在是多么  相似文献   

14.
(一) 《王道诗话》是秋白和鲁迅合作的第一篇杂文,这篇杂文尖锐地讽刺了鹦哥式的“学者名流”胡适博士,深刻地揭露他搞欺骗与鼓吹镇压的两手,有极强的战斗性。一九三三年二月二十一日《字林西报》登载胡适的谈话:“任何一个政府都应当有保护自己而镇压那些危害自己的运动的权利。”对此,杂文的作者敏锐地看到胡适由宣扬“人权”转而鼓吹“镇压”了,立即揭露“文化班头博士衔”的胡适,“人权抛却说王权”,  相似文献   

15.
欣赏鲁迅杂文,人们往往按“文艺性社会论文”的定义,推导出形象说理的原则.然后就按这个原则去鲁迅杂文中寻找形象,能找出形象的就说形象如何如何,找不出形象的就说“含有形象因素”.一般而论,对文学作品(包括鲁迅杂文)从形象入手进行分析是应该的.问题是对“形象”这一概念不可做狭窄的墨守成规的理解,对鲁迅杂文形象的探求尤需如此.鲁迅的杂文是文学的正宗,是一个时代文学的高峰.欣赏鲁迅杂文,不能用我们惯用的尺子去衡量.瞿秋白关于鲁迅杂文的定义没有错,但它的内容太宽泛,应当给予更为具体的解释.文学艺术的形象是个复杂的问题,以小说而言,有以人物胜,有以情节胜,有以意境胜;以绘画而言,有工笔画,有意笔画,有变形画、我认为鲁迅杂文的形象性主要体现在勾划灵魂上.他刻划灵魂的过程.使文章形成一个别开生面的意境.因此泛论“形象性”就不能准确地指出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6.
把鲁迅先生《且介亭杂文》一书名中的“且”字读成“而且”的“且”(qiě)是误读,应读作“租界”的“租”(zū)。这是因为写作这批杂文时,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即所谓“半租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杂文,继承并发展了魏晋文学的优秀传统.本文拟从历史批判感、冷峻、逆传统思维、极言、“曲笔”及带喜剧色彩的讽刺诸方面,论述鲁迅杂文的风格及其与魏晋文学的渊源关系,并就教方家。  相似文献   

18.
鲁迅坚持的清醒现实主义精神.代表着民族的自省,使中华民族从盲目走向自觉,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周围的世界、认识自我在世界中的定位。鲁迅的文章切中要害,每次都让那些拼命掩饰的面具无情地滑落.“横眉冷对”的确是鲁迅形象至为鲜明的特点。如在鲁迅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鲁迅用“自夸”、“他信”、“求神拜佛”、“怀古伤今”.“自欺欺人的脂粉”、“状元宰相的文章”等词进行挖苦讽刺,  相似文献   

19.
在鲁迅伟大的战斗的一生中,他为革命写了七百多篇、共一百多万字的杂文。这些杂文,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价值,是我们研究鲁迅、学习鲁迅重要的宝贵资料。由于鲁迅的一生,“处在黑暗势力的统治之下,没有言论自由”,为了战斗的需要,鲁迅在他的杂文中,经常巧妙地运用反语来深刻表达他要想表达的思想感情,给敌人以辛辣的讽刺和沉重的打击。因此,准确把握鲁迅杂文中的反语并弄清  相似文献   

20.
唐弢在《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中指出:“一个伟大的作家常常选择适宜的文学形式来表达他对时代的见解,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普希金用他的诗,巴尔扎克用他的小说.”而鲁迅在他前期的创作中,主要是采取小说的文学形式,中后期主要是以杂感和杂文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见解.在当时的条件下,由于和帝国主义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形势需要,鲁迅便采用了瞿秋白称之为的“战斗的阜利通”(feuilleton)(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正象唐弢所说的:“由于这种文学形式(指杂文——作者注)的便捷与犀利,感应敏锐地反映了迫切的形式,鲁迅的杂文是尖锐、泼刺、生动,具有独特的战斗风格,在艺术创作上完善了时代的特征,勾勒出中国近代社会色彩鲜明的面貌,成为出色的现实主义的史诗.”在这现实主义史诗之中处处体现着浓郁的爱国主义的深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