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古代西域就是今天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龟兹古国是西域36城邦国之一.龟兹古国位于西域的中部,由于西域是古印度文化.古罗马文化、古中国文化和古波斯文化在世界上唯一的变汇处,所给我们带来了独有的文化.龟兹乐舞是以历史悠久的石窟壁画形象为原始素材.本文是从龟兹乐舞的文化背景的源头出发一直走进龟兹乐舞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龟兹是印度佛教东传重要的中转基地之一。龟兹佛教不仅承载了印度部派佛教的义理,还发展了印度佛教理论。龟兹佛教直接影响了中国内地佛教思想和艺术的发展,它理所当然地应该在中国佛教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百年来,对龟兹佛教及其艺术的研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然而,在以"大乘佛教"为统治地位的中国佛教中,龟兹佛教因属于"小乘佛教"体系而长期被轻视,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其表现为,在中国历来的佛教史中,龟兹佛教史的记述极其简略,轻描淡写或材料堆砌,内容雷同;用大乘佛教理念解读龟兹佛教及其艺术内涵,背离原来思想,导致长期以来龟兹佛教的真髓不能被真正揭示出来。改变这种状况要解放思想、改变观念、理论求新。首先要为龟兹佛教作历史定位和理论定位。找准龟兹佛教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框架。在前贤研究成果基础上,贯彻"科学发展"和"继承与发展"的方针,勇于开拓,与时俱进。展望未来,龟兹佛教史研究定会迈向更高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的音乐历史上,隋唐是一个尤为重要的时期,隋唐时期的音乐文化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达到空前绝后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大量的西域音乐传播并进入了中原地域,震荡了宫廷雅乐的正宗位置,西域音乐与中原音乐在此期间碰撞出绚丽的火花,形成了隋唐时期的音乐文化大繁荣。而龟兹乐则是西域少数民族音乐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乐舞。在隋朝的九部乐,唐朝的十部乐中,龟兹乐都被收录其中。在隋唐时期,龟兹乐已然成为了正统宫廷音乐。作为少数民族音乐翘楚,龟兹乐不仅在隋唐时期得到的高度发展和对汉族乐舞及文学与艺术等产生重大影响,而且也传扬并影响了我国周边日本,朝鲜等地区。  相似文献   

4.
克孜尔石窟故事壁画与龟兹本土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拥有数量巨大的佛教故事,是克孜尔石窟壁画最大的特点。故事壁画反映的是佛教的教义、佛国世界的种种情貌。但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必然要与本地文化相结合,否则没有生存的余地。克孜尔石窟故事壁画随历史的发展,龟兹本土文化逐步对佛教艺术产生改造的作用,大量龟兹和西域的文化因素进入故事壁画里,形成了龟兹特色的新型佛教艺术。论文就是从克孜尔故事壁画的几个方面,探索龟兹本土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佛教传入龟兹时间问题,久而未决。文章拟通过中外学者已经发表的观点,并利用已有的新旧材料,开拓思路,从文献记载、文物遗存入手,发掘更深的内涵与背景,对佛教传入龟兹的时间问题作一些考析。经过考析,综合各方学者的意见和观点。得出一些新的概括认识。  相似文献   

6.
西域乐舞传入中原,在唐代形成一股以“胡风”为美的时代审美风尚,唐代由三大胡舞引领的这股胡风热潮,对中华传统乐舞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唐诗中大量的乐舞诗保存了龟兹乐舞表演的现场记录,剥离掉唐人审美经验的主观感受,再用出土文物及历史文献加以参证,我们能够“还原”龟兹乐舞的历史原貌。探究这股“胡舞”唐人观舞后达成的一般审美共识,对“胡风”审美风尚的兴起、东渐及呈现进行深入分析,力求从西域乐舞中进行文化溯源,解读中华美学精神“和合”的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7.
毗昙学是佛教历史上重要的思想体系。龟兹长期处在毗昙学思想的覆盖区内,毗昙学就成为龟兹石窟的主要佛教思想基础。龟兹石窟是龟兹佛教"表法"的重要艺术形式,毗昙学的理念必然在龟兹石窟中有鲜明的体现。毗昙学应该是我们研究龟兹石窟以至龟兹佛教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框架。用毗昙学理念考察解读龟兹石窟的内容,必能进一步揭示出龟兹石窟更深的内涵,将龟兹石窟和龟兹佛教的研究推向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8.
克孜尔千佛洞的壁画艺术是古龟兹风的杰出代表,体现着西域古国龟兹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对于古丝绸之路的研究以及古代文化交流的探源有着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9.
霍旭初 《家教指南》2001,(3):153-160
唐代龟兹僧人勿提提犀鱼在龟兹用汉文翻译了《十力经》 ,本文考证该经为早期佛教宣说佛智慧力的经典。有的佛教文献和学者判定该经为密教经典 ,由 此引申龟兹流行密教。本文对此说进行考辨,并对佛教文献记载龟兹“滴溜成音”的传说加 以考证。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古称龟兹的库车地区千佛洞、寺院、城堡及烽火台古代西域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1.
船山先生的佛学因缘始之于“辟佛”以“习佛”,终之于“习佛”以“传佛”。其“辟佛”的目的旨在扭转那种在明代已与“浮屠”之说相“窃附”的阳明之学返归于儒学正道——张子横渠《易》学;而其“传佛”的成就则集中凝聚在他别具匠心地妙用了华严宗的“判教”之法、善于因袭明末诸家法师“融会性相二宗”的习佛时风而撰写的《相宗络索》一书。  相似文献   

12.
郑板桥不仅书画艺术高超,学术思想丰富,其佛道之缘以及禅学思想也受到社会广泛的注意。当然,郑板桥的禅是一种乱禅。他喜游禅林,广泛结交佛道高人,但他并不入佛道;他讲佛理,讲道学又讲儒家之道,所以他既想出世又想入世;他特别崇尚道家的无为思想,但又想经世泽民,常怀干一番大事业的英雄之志。当然,郑板桥三禅虽乱,而儒禅在他的禅学体系中还是占主导地位的。  相似文献   

13.
佛学管窥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学的理论为指导,参照世界几大宗教,从历史的角度,对佛教对人的主体关怀,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佛教的组织与制度,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此外,佛教哲学也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着重讨论了其本体论与认识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变迁与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佛学片论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学的理论为指导,参照世界几大宗教,从历史的角度,对佛教以人的主体关怀、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佛教的组织与制度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此外,佛教哲学也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着重讨论了其本体论与认识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变迁与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诗心与佛心     
诗心之所以通于佛心者,一是始于喜悦,即超越功利;二是止于智慧,即看破放下;三是慈悲,即人文关怀;四是金刚怒目,即诗可以怨。此外,传统诗歌的方法也是通于禅的。依奥登之说,"欢愉之辞"可以帮助我们更能欣赏人生,"穷苦之言"则帮助我们承担人生的痛苦,这是一块金币的两面,缺一而不可。所以陶渊明说"欣慨交心",弘一法师说"悲欣交集",王蒙说"泪尽则喜"。  相似文献   

16.
印度产生的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文化相融合,中国化程度高的教派生命力就强,流传影响就大.  相似文献   

17.
保山位于云南省西部,系云南省开发较早的地方。保山古代的历史文化主要经历了“哀牢文化”和“永昌文化”两个文化时期,在从以夷文化为主体的“哀牢文化”到以汉文化为主体的“永昌文化”的传承光大过程中,已经中国化的佛教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影响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8.
诗心与佛心     
诗心之所以通于佛心者,一是始于喜悦,即超越功利;二是止于智慧,即看破放下;三是慈悲,即人文关怀;四是金刚怒目,即诗可以怨。此外,传统诗歌的方法也是通于禅的。依奥登之说,"欢愉之辞"可以帮助我们更能欣赏人生,"穷苦之言"则帮助我们承担人生的痛苦,这是一块金币的两面,缺一而不可。所以陶渊明说"欣慨交心",弘一法师说"悲欣交集",王蒙说"泪尽则喜"。  相似文献   

19.
苏轼与佛教     
本文从分析禅宗在宋代兴盛的社会历史原因入手 ,阐述佛教对苏轼人生观和艺术创作的影响。认为佛教对苏轼人生观的影响具体表现在穷达如一、随缘自适和乐天知命等三个方面 ,对他艺术创作的影响则从思想主题、创作态度以及艺术风格等方面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近代以来,无论是中国佛教界,还是日本佛教界,都不约而同地对影响中国佛教最为深远的如来藏思想展开了反思,甚至批判.中国方面的主力先是支那内学院的欧阳竟无和吕澂,其后是印顺法师;日本方面,一开始主要围绕着<大乘起信论>以及<楞严经>的真伪展开,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则有"批判佛教"思潮集其大成.其实,这一思潮所指责的如来藏是"实体"、"基体",如来藏思想是受"神我"说影响而来等等观点都是站不住的.而将如来藏思想当作在印度大乘佛教独立的"第三系"的说法也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