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丽 《中学理科》2007,(12):57-58
在许多物理题目中,题目本身除了有较明确的已知条件外,还常有一些不引人注意、易被忽视的条件,而这些条件对于题目的解答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儿姑且称这些条件为隐含条件.面对这些题目,很多考生深感“条件不足”而一筹莫展,于是隐含条件在题目中将成为这些学生的“神秘杀手”.在这类题目中,这些“神秘杀手”就在跟学生进行着“捉迷藏”,若想把这类题目轻松的拿下,就需要我们的学生有较敏锐的洞察力把“神秘杀手”给“捉”出来.那么,物理题目中的“神秘杀手”在哪里呢?我们又怎样去“捉”它们呢?这儿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常见几种出现“神秘杀手”的情景.  相似文献   

2.
在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中,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加工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提高学生的这些能力,在各类题型中往往会出一些具有“隐含条件”的试题.所谓“隐含条件”是指题目中若明若暗,含而不露的已知条件,常常巧妙地隐蔽在题目的背后,即使在题干中有所体现,也极易被忽视,从而造成解题出错或解答冗繁.如何挖掘这些“隐含条件”是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似是而非,似曾相识的题目,同学们非常害怕此类题目,由于思维定势,在解题时生搬硬套,熟视“形似”之外,无睹“神不似”之处,很容易解错此类题目.对于此类问题应要认真审题,抓住问题的关键条件,不仅要注意“形似”之处,更要找出“神不似”之处.下面以一组电磁感应的题目为例进行剖析.[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引条件增设 搭解题脚手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我们面对一道较难的数学题时,常常感到题目的条件好象不足,似乎还缺点什么?此时如果给题目添上一点“已知、假设”,那么题目就容易入手,解题者也会“如虎添翼”,求解则变得比较顺利.这种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不改变题意的情况下,增设一点条件使问题更便于求解的策略,就是“条件增设”的策略.在解题中,我们要适时引入条件增设,为解题搭置脚手架。  相似文献   

5.
在证明题中,有些题目可以由条件到结论顺着往下推,也有些题目由结论反推需要哪些条件,一直逆推到已知条件,更多的时候我们把两者结合起来,架设“证明”的中间“桥梁”,下面以北师大教材八年级下册第194页习题6.5第1题为例说明。  相似文献   

6.
数学题中的“隐含条件”是指已经包含于题目的文字叙述、图形表示或符号表示当中,但又未明确指出的条件,也指在题目已知信息中没有明显呈现,但却与题目涉及的数学概念、数学知识或数学方法等有密切联系的各种数学信息.  相似文献   

7.
在中考电学试题中,经常出现取“可能”值题,学生见此望而生畏,不能将题中隐含条件挖掘出来,而认为题目“缺少条件”,致使解题思路茫然,甚至束手无策.若能挖掘题中隐含条件,并巧用数学知识,问题往往便能迎刃而解.下面通过两道例题说明“最值法”在解这类题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立体几何中一类中点问题的解决方法山东省惠民县第二中学李方华在立体几何中,有大量的题目与几何体某些线段的中点有关,这类题目不妨叫做“中点条件问题”.据笔者统计,所见立体几何习题几乎一半是中点条件问题,高考中这类问题也是屡见不鲜.那么解这类问题有无规律可...  相似文献   

9.
1 着力“三分析”,挖掘“隐含”条件 力学综合题,解答的难点往往在隐含条件的挖掘.因此,首先要着力“三分析”——即分析受力及变化情况,分析运动过程,分析特定的状态及其条件.其中,特定的状态及其条件是题目的个性,隐含条件藏匿处,也是破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2009年各地市中考“存在性”探索题作为中考压轴题频频出现,部分同学望题生畏,不知如何分析,把握不住题目的特点.借此,本文给出这类问题的思路:假设结论存在,再由假设出发,结合题目条件,进行推理,若得出合理结果,就做出“存在”判断;若得出矛盾就做出否定判断.  相似文献   

11.
在中考物理试题中。有些已知条件是隐藏在试题之中的,而这些条件又是解题的关键.同学们如果能将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挖掘出来。对解答试题是有很大帮助的。那么,如何寻找试题中的“隐含条件”呢  相似文献   

12.
在解数学题时,有些同学习惯采用把题目的条件和结论进行适当分解再各个击破的解题策略,却往往忽视从题目条件和结论的整体性角度来看问题,可能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下面请看例题.  相似文献   

13.
在一般教科书的“根式”一章中,往往作了如下的规定:在本章里,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所有字母都表示正数.对于这句话要正确理解,否则解题时容易出错.有些题目对字母的取值范围做了明确的规定,这好办;有些题目虽没有明确规定,但题目本身隐含着某种制约条件,这些条件确定了字母的取值范围,这就需要慎重处理.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的中考试题中。出现了一些以统计图为题目条件的“三数”问题.解答它们.要注意从统计图条件中获取有关的数据信息。然后再确定“三数”.  相似文献   

15.
本章介绍了热现象的知识,要求学生知道有关热的基本现象和一般规律.因此教材中作业部分有较多的问答题.因同学们刚刚接触到此类物理题型.容易出现一些错误(从应用物理原理到组织语言).对如何做好此类题目,无论是掌握本章知识,还是对后续课程学习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将就教材中几个题目出发,谈谈解决此类题目的一般途径.1.如何做好熔点、沸点类问答题例1在很冷地区为什么宜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测气温?审题题目所给条件,“很冷地区测气温”(温度低).题目所求答,“用酒精温度计”.找出相关知识点。温度计利用什…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的中考题经常出现涉及中间量的题目.这类题目不能直接进行计算或证明.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是找到适当的中间量,中间量就是已知条件与所求结果的“桥梁”.本文就怎样找题目的中间量给大家举几个例子,供大家参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1.审题与解题的关系 有的考生对审题重视不够,匆匆一看急于下笔,以致题目的条件与要求都没有吃透,至于如何从题目中挖掘隐含条件、启发解题思路就更无从谈起,这样解题出错自然多。只有耐心仔细地审题,准确地把握题目中的关键词与量。如“至少”,“a&;gt;0”,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等,从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才能迅速找准解题方向。  相似文献   

18.
数学问题的求解过程,实际上是问题的转化过程,条件由“隐”转化为“显”,结论由“暗”转化为“明”,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也是求解数学问题的真实写照.但转化必须“尊重”题目的原条件,否则是会出错的.请看:  相似文献   

19.
下面的题目.都是成对给出的,前一个题目是2006年吉林省中考试卷的原题.而后一个题目则是在前者的立意、背景、条件、图形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我曾把这样的题目称为“影子题”.解这种题目。觉得眼熟.似曾相识,有探讨的基础和兴趣,并能通过比较两题的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加深对习题和知识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现行七年级数学教科书中,绝大多数几何题中会出现“已知,如图…”,“如图”实际是题目中已经画好了给定的图形,然后根据问题特点探寻解题方法.而在不影响题目完整度的情况下,教师有意识地把有些题目已知中的“如图”去掉,让学生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自己作图.这种变动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