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华东地区初中物理新教材第一册第五章第三节中有一个说明水蒸气液化时放出热量的演示实验 (如图1所示).笔者认为上述实验不能有力地说明水蒸气液化时是放热的.因为即使水蒸气液化时不放出热量,由于通入试管中的原来就是高温的水 蒸气,通过热传递,容器 B中的冷水也会从试管A中吸收热量而温度升高,这就掩盖了液化放热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人教社出版的初中物理第二册《教学参考书》中介绍了一种水蒸气液化放热演示实验方法:将烧瓶中的水在酒精灯下加热至沸腾,再将水蒸气用导管通入冷水中,可观察到插在冷水中的温度计示数上升。说明水蒸气液化时放出了热量。(见1987年第2版p.90) 这个实验存在一个问题:如果水蒸气液化时不放出热量,冷水的温度是否也会升高?回答是肯定的。因为高温的水蒸气(或液化了的高温的水)与冷水间存在着温度差,当它们混合时必存在热量的传递,使冷水温度升高。这样看来,这个实验对证明水蒸气液化放热是不充分的。  相似文献   

3.
水蒸气液化的条件是温度降到足够低或水蒸气遇冷才能液化。关于这一实验,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是这样做的:在烧杯里加热水,将一张干玻璃片盖在烧杯上,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玻璃片的下面出现大量的水滴,水蒸气液化现象十分明显。但该实验只能让学生观察到液化现象,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水蒸气(气体)液化条件这一难点,因而在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气体液化现象时较为困难。若将该实验进行如下改进,既能直观地观察到液化现象,又能深刻理解气体液化的条件。  相似文献   

4.
在初中物理实验第一册中,有一个证明液化放热的演示实验.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所用仪器包括铁架台(未画出)、石棉网、酒精灯、带塞烧瓶、试管A、U形细玻璃管、温度计、盛水容器B],将烧瓶中装热水,用酒精灯加热,待水沸腾时,水蒸气从瓶口的细玻璃管内喷出,大量的水蒸气遇到试管,发生液化现象,与此同时,容器B中水温度也随之升高,于是便可证明水蒸气液化时会放出热量.其实这并不足以证明水蒸气液化时会放出热量.因为尽管水蒸气发生液化后,变成同温度的水(在同一压强下),这时要放出一定的热量;但试管中液化的水不断与试…  相似文献   

5.
初中物理教材(北师大出版社2006年版)讲到汽化和液化时,安排了水沸腾的探究实验.所用装置如图1.向小烧杯中加入一些自来水,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直到烧杯中的水沸腾并持续一段时间,每隔1分钟记录温度计示数.随着水温不断升高,达到某一温度值时,水开始沸腾,此后继续加热,水温不应再升高.实验中水出现沸腾,温度计示数升高到沸点,  相似文献   

6.
水蒸气液化的条件是温度降到足够低或水蒸气遇冷才能液化.关于这一实验,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是这样做的:在烧杯里加热水,将一张干玻璃片盖在烧杯上,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玻璃片的下面出现大量的水滴,水蒸气液化现象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7.
初二学生分组实验“研究水的沸腾”中 ,有部分学生画出水沸腾的图象如图 1所示 ,并得图 1图 2出水沸腾一段时间后 ,水温降低的结论 .这跟多数同学得到水沸腾时水温不变的结论不一致 .为使学生自己弄懂原因所在 ,我们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 ,重新做水沸腾的实验 ,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 .一、实验要求1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讨论现象产生的原因 .2 .水烧干后 ,温度计的读数怎样变化 ?二、学生实验记录的归纳及分析1 .两支温度计的读数记录如下表所示 (当时气温 1 7℃ ) .2 .观察到的现象及分析 :( 1 )刚开始时 ,烧杯外壁有一层水珠 ,这是空气中受热的水蒸气上升遇冷液化而成 .( 2 )烧杯底和内壁有气泡 .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 ,烧杯和水的温度升高 ,烧杯外壁的水珠消失 ,附在杯底和杯壁上的空气以及溶解在水里的空气受热膨胀 ,在杯底和内壁产生气泡 .( 3)水面上方有“白气”,温度计露出水面的部分附有水珠 .加热过程中 ,水温升高 ,水蒸发加快 ,产生大量的水蒸气 .水蒸气上升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 ,有的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白气”,有的附在温度计上 .( 4)水沸腾前温度计 2的示数高于温度计1的示数 ...  相似文献   

8.
以往在做这一演示实验时,都是把染了色的热水倒进冷水中,让大家看染色热水在冷水中的运动状况。尽管在倒进热水时做到慢慢倒,但学生总认为是倒进热水时的冲击作用而造成热水运动的。通过下面的改进可以排除水的冲击作用,提高实验的可信度。一、器材准备500 mL(或1000 mL)烧杯一只,直径3~4 cm 透明管一根,长度要高于烧杯高度,并把下口打磨平整。另用一块直径大于直管口的软胶用透明胶带粘贴在烧杯底部内中心位置。装置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9.
《凝结》一课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凝结现象,我是这样做实验的:取三个相同的烧杯,一个盛热水、一个盛冷水、一个不盛水,然后用三个相同的钟罩分别罩住三个烧杯。(如下图所示)  相似文献   

10.
高亚儒 《物理教师》2005,26(3):28-28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第一册第50页的图4—7是观察熔化现象的实验装置.笔者在教学中对实验进行了改进,效果比较好.如图1所示,在原实验基础上,只在烧杯的水中加一支温度计测水的温度,试管中的晶体用萘,萘中的温度计测萘的温度,当酒精灯对烧杯加热时,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同时升高,当温度达到80℃左右时,萘开始熔化,继续加热,  相似文献   

11.
液化放热的物理现象是初中物理教学中难以解决的演示实验之一,单凭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很难认识这个现象。曾有教师这样演示: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装入等量等温的水,取一定量的水装入试管中加热到沸腾后将产生的水蒸气通入一个烧杯的水中,等试管中的水全部变成水蒸气通入烧杯中后测量烧杯中水的温度t1,另取等量的沸水倒入另一个烧坏的水中搅拌后测量水的温度t2,通过比较t1t2就可以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2.
液化放热的物理现象是初中物理教学中难以解决的演示实验之一,单凭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很难认识这个现象.曾有教师这样演示: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装入等量等温的水,取一定量的水装入试管中加热到沸腾后将产生的水蒸气通入一个烧杯的水中,等试管中的水全部变成水蒸气通入烧杯中后测量烧杯中水的温度t1,另取等量的沸水倒入另一个烧坏的水中搅拌后测量水的温度t2,通过比较t1t2就可以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3.
初中化学第一章第四节“分子”是本章教材的难点,我们设计了一种“氨的扩散”演示实验来说明分子的性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实验内容 取A,B两个50mL烧杯,向A杯注入浓氨水50mL,B杯注入蒸馏水50mL,滴加1~2滴酚酞试液,用1000mL烧杯  相似文献   

14.
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会出现水沸腾后温度继续升高的现象,例如有的实验小组发现水在97℃时已开始沸腾,而温度计的示数却一直上升,到103℃后才保持不变;还有些实验小组发现水在98℃时已开始沸腾,而温度计的示数却一直上升到101℃后才保持不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烧杯口上的纸板盖的太严实,水沸腾后产生的大量水蒸气使水面上方的气压不断升高,使水的沸点逐渐升高。因此,我们在做这个实验时,不要把烧杯盖得太严,应使水面上方的气压基本上不变。  相似文献   

15.
1.物质溶于水时热量变化演示实验的改进 用温度计来测量硝酸铵、氯化钠和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温度变化,这种方法缺乏直观性,不便于学生观察,在教学中,可以作如下改进,现象十分明显. 用玻璃纸制作3张边长为15cm的正方形,分别在2张上洒满水,将2只装有50mL水的烧杯放在上边,分别往烧杯中加入硝酸铵和氯化钠,一会儿教师拿起烧杯,学生可以看到加入硝酸铵的烧杯与玻璃纸因水结成冰而粘合在一起了,说明硝酸铵溶于水时要吸收热量,从而使溶液的温度降低;而加氯化钠的烧杯却无变化,说明氯化钠溶于水时温度变化不大;另取1张玻璃纸并铺满熔化的石蜡,立即将装有50mL水的烧杯放在上面,教师拿烧杯,学生可以看到玻璃纸和烧杯是粘在一起的,加入氢氧化钠同体后再拿起烧杯,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石蜡受热熔化玻璃纸脱落,说明氢氧化钠同体溶于水时放出热量,使溶液的温度升高.  相似文献   

16.
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化学》第三册(2003年6月第一版)1745“中和热的测定”,用来盛装50mL 0.5mol/L盐酸与50mL0.55mol/L氢氧化钠混合液的小烧杯规格为100mL。我们知道实验时烧杯里盛装的液体(不加热时)一般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更何况用100mL的烧杯来盛装需要搅动的约100mL的反应液昵?是教材有误吗?  相似文献   

17.
家用保温瓶能很好的减缓热传递,还可以演示一些有趣的物理实验. 1.演示水蒸气的液化现象在保温瓶中装入一定量的沸水(至瓶颈附近效果最佳),打开瓶塞,将铁块或玻璃斜靠在瓶口即可看到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相似文献   

18.
一、提出问题如图1所示,大烧杯和试管中装有适量的水,用酒精灯给它们加热,当烧杯中的水沸腾足够长的时间后,试管里面的水会沸腾吗?其温度与烧杯中的水温有什么关系?根据有关热传递的知识,人们普遍认为:试管中的水温与烧杯中的水温一样,达到了水的沸点,但是当两者的温度相同时,试管中的水就不能从烧杯中的水里吸收热量,所以不会沸腾.其实这种观点是人们想当然的理解,是一种完全理想化的观点,与实验情况不吻合.通过多次实验,我们发现试管中水的温度至少比烧杯中水的温度低3℃左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哪些因素影响试管内外的水温差呢?下面…  相似文献   

19.
一、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共10分,每小题1分)()1.凡是热的不良导体都是不能传热的。()2.两个物体不相互接触,它们之间就一定没有热传递发生。()3.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没有发生热传递现象,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热量。()4.用冰冷却食物,要把食物放在冰的下方.()5.0℃的冰比0℃的水温度低。()6.热水和冷水的质量不同,将它们混合,热水放出的热量一定等于冷水吸收的热量。()7.比热较大的物体,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也较多。()8.汽油的燃烧值大于酒精的燃烧值,但燃烧汽油得到的热量不一定大…  相似文献   

20.
我校地处偏远的农村,条件极差,物理实验仪器很少,这里介绍我自制的一种水对流现象仪器及演实验示方时法用,两供只一相线教同师参考。的小烧杯,各装上冷水,再如图1所示插入长、短两根虹吸管,虹吸管由普通化学实验用玻璃管在酒精灯上加热弯成。一根插到杯子底部,一根只插入水的表面,再在右杯中滴入几滴墨水并搅拌均匀。现在开始用酒精灯加热左边的烧杯,一会儿,你就可以明显地看到染了颜色的水从右杯源源不断地流入左杯,左杯的水源源不断流入右杯。最后两杯水都变成墨水颜色了。与此同时用手摸右边的杯子,右杯的水也同时热了起来,这是冷、热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