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沈阳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就沈阳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结合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方向、培养目标与学生毕业去向进行分析,认为沈阳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偏重武术,对传统体育养生和民族民间体育两个方向的重视程度不够。建议加大传统体育养生和民族民间体育两个方向的课程,拓宽专业口径;同时也应重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以外的其它适应就业需要的课程的学习。  相似文献   

2.
对河南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考研择业观念进行的调查表明:学生考研的主要原因是提高自身知识水平、缓解找工作困难、毕业后去发达地区或大城市、家庭和父辈期望;半数以上学生热爱并准备从事体育工作;近半数学生在校学习目标仅为考研.体育院系要开设相应的讲座或者课程,对学生进行就业心理指导教育、职业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3.
对河南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考研择业观念进行的调查表明:学生考研的主要原因是提高自身知识水平、缓解找工作困难、毕业后去发达地区或大城市、家庭和父辈期望;半数以上学生热爱并准备从事体育工作;近半数学生在校学习目标仅为考研。体育院系要开设相应的讲座或者课程,对学生进行就业心理指导教育、职业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4.
骆伟  叶孙岳 《浙江体育科学》2009,31(6):124-126,129
为了给体育院(系)的专业教育和毕业生职业教育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调查了405名(有效样本)浙江省高校体育院(系)毕业生。结果显示,毕业生的体育态度总体肯定,但积极性较低;在“外部支持度”和“自我效能感”方面,男生优于女生。体育态度方面,本科较专科更为积极,有专项较无专项更为积极,体育教育专业较之社会体育及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更为积极,以及不同就业意向、现状毕业生的体育态度有所不同。同时,笔者认为就业前景因素是影响体育院(系)毕业生体育态度的重要因素。建议:①体育及教育主管部门协同宣传媒体部门加强体育职业及“体育人”的正面形象宣传,以营造体育专业毕业生的良好心态与就业环境;②各体育院(系)教学部门开设毕业指导讲座或课程,使毕业生对从事体育相关工作存有积极、正确的认识,并帮助其树立强烈的就业自信心;③积极创造条件,提升学生学历(专升本),加强运动专项教育,提高体育类毕业生的就业自信心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以及职业发展关乎专业发展方向和趋势。为了推进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数理统计法,调查了2007~2013届北方体育院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状况,以及职业发展情况。结果显示,该专业毕业生毕业即就业的比例较低;一次就业地点仍以大中城市为主;进入学校工作的比例最高;并且大多从事非体育专业工作。其中,35.1%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曾经发生过工作变动;工作变动后,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比例仍然较低;在薪金方面,半数以上的的毕业生工资有所提高;而福利待遇、职业规划与工作环境是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调动工作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应设立多元化的培养方向,加强学科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奠定学科专业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南京体育学院已毕业的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就业现状,并从社会、学校、家庭等角度剖析供需失衡的成因,提出相应的对策,为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在择业、就业时提供理性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社会指导员访谈及我校毕业生就业亲身经历反馈,以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羽毛球专项学生就业问题为视野,以毕业期择业适应性与现实中羽毛球社会指导员职责做对比研究,就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毕业生择业适应性问题,从教学、管理角度提出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2007-2013届体育院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毕业生毕业即就业的比例较低,男女生就业时间存在较大差异;就业地点仍以大中城市为主,并且女生留在大中城市的比例较高;女生进入学校工作的比例最高,但该比例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该专业毕业生大多从事非体育专业工作,从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比例最低,但女生从事体育专业工作的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9.
郭李亮 《体育科技》2003,24(3):79-83
从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和影响学生专心学习的消极因素 ,以及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地域来源的学生的择业倾向等角度 ,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择业倾向进行初步的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 :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源自为了顺利就业和为以后的工作积累知识、完成学习任务、证明自己的实力等的现实观念和强者意识。而影响学生专心学习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学习氛围、学风、个体文化基础差和所学课程与自己的兴趣不符等。不同群体的择业倾向呈多样性且具有差异性。随着年级的提高 ,学生选择当教师的热情不断增加 ,教师仍是学生选择的主要职业 ,择业逐渐趋于理性化和个性化。  相似文献   

10.
钟明津 《新体育》2022,(16):110-112
为了解体育锻炼与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的关系,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分组比较法,将体育锻炼等级与专业分组比较。在江西师范大学随机抽取320名大学生发放问卷调查,获得293份有效问卷。本研究结果显示:(1)江西师范大学的大学生总体压力水平较低。(2)学生压力来源最大为择业,情绪、学校、学业压力次之。(3)本校大一的学生心理压力感显著低于大三的学生,本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指标呈年级上升趋势;(4)本校体育专业的学生压力感低于非体育的专业学生,并且达到显著水平;(5)经常锻炼组的学生心理压力感,显著低于不锻炼组的大学生,心理压力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有效缓解。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发展因素、历程的阐述,分析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及其因素,使其借鉴、吸收奥林匹克运动的精华,并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让民族传统体育逐步的深入到各民族人民的心中,使之满足人民的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要求建构一个深入的民族文化价值体系。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西北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西北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为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体育学二级学科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还处在刚起步阶段,因此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很有必要。本文结合高职体育院校的特点,在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思路,并提出了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实施途径,为高职体育院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立足于沈阳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系的现状,采用问卷法、数理统计法和对比研究法对其课程设置、师资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成绩、运动成绩、就业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在运动队的建设、学生的就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课程的设置等方面得到了深刻的启示,为我院今后制定民族传统体育系的发展方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上海体育学院两届散打毕业生的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的择业观念已趋向于多样化;学生的社交与实践能力较强,但理论知识和语言表达需进一步提高;学生所学到的专业技术较多,但综合素质的培养还显不足;学生对今后的打算趋向于读研究生和自主创业。建议:学校开设有关就业方面的课程,为学生就业提供理论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就业计划,学习相关理论和技术课程。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乌江流域民族传统体育从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威胁(threat)四个维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乌江流域民族传统体育优势和劣势同在,机遇和威胁并存,而且四个元素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融通相互转化的。本文在厘清乌江流域传统体育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的基础上,采取相关措施促进乌江流域民族体育文化与其他文化共同发展。以期为我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7.
高恒  马艳红 《湖北体育科技》2013,32(7):619-621,618
体育类研究生具有群体小、需求少、专业性强、就业局限性大等特点,就业显得甚是吃力。而女性作为体育研究生中的弱势群体,就业受到各种限制,其就业状况更引人关注,为此对辽宁省体育类女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现状及影响其就业心态的各种因素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8.
采用问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我省5所高校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择业取向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择业取向呈多元化趋势,专业对口观念逐渐淡化,更注重个人未来发展,但对工资待遇期望值过高。提出了增强自身素质、贴近就业现状、走近就业市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以华东地区的复旦大学等9所普通高校的在校高水平运动员和近5年毕业的高水平运动员共491人为调查研究对象,了解到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中,超过八成的学生从事与体育无关的工作,没有学生在政府机关工作;近半数学生在国企和事业单位工作,且半年内胜任工作;近半数学生依靠家长等亲朋好友得到工作;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是他们的就业竞争优势,英语水平低和计算机能力差限制他们的职场发展;在校生期望的薪酬高于毕业学生的实际薪酬;在校生期望的工作地区与毕业学生实际工作地区相一致,近七成学生在华东地区就业,无学生在西北地区就业;选择工作单位时,已毕业学生首选工作单位发展前景,其次是个人发展空间;在校生则相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