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1 毫秒
1.
基于GIS与RS的皖江城市带LUCC对植被碳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是影响陆地植被碳循环的重要因子之一.基于GIS和RS技术,利用遥感和气象等数据,并采用CASA(Carnegie Ames Stanford Approach)模型和植被枯损模型估算了皖江城市带植被的固碳密度,分析了2001-2010年皖江城市带LUCC所引起的植被碳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近10年来,皖江城市带土地利用变化较明显,使得植被生态系统碳库储量减少了3.55×105t.具体表现在:林地碳储量增加了1.42×105t,耕地碳储量减少了4.87×105t,草地碳储量减少了104t.皖江城市带各种植被类型中,有林地的固碳潜力最大,为437 g/m2;其次是耕地,为326 g/m2;草地最小,为218 g/m2.LUCC导致的耕地和草地减少,是皖江城市带植被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安徽水稻土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与碳库估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业土壤碳储量和碳固定是全球变化及碳循环研究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水稻土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土地利用类型。水稻土有机碳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的作用有待深入研究。本研究以安徽省为例,采用的基本资料是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各类型土壤剖面有机质含量、厚度、容重数据取自《安徽土壤》、《安徽土种》,其中部分土壤容重数据采用的是平均值。估算安徽省水稻土表层有机碳库的储量为0.0918Pg,其中耕层为0.0527Pg,犁底层有机碳库为0.0391Pg。总碳密度为4.167kg/m^2,耕层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为2.655kg/m^2,犁底层平均碳密度为1.757kg/m^2。  相似文献   

3.
土壤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且周转时间最慢的碳库,全球碳储量的最低值为719Pg,最高值为2 946Pg,中国土壤总有机碳库最高值接近180Pg。在对现有资料整理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土壤碳储量及其估计方法,包括森林类型法、土壤类型法、生命带类型法、模型法和遥感影像法等,分析了影响农业土壤固碳主要有气候因素、土壤理化性质因素和农业耕作措施等因素,指出农田土壤的碳固定将成为今后研究的热点,研究土壤与大气、植被碳库之间的碳交换过程,成为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湿地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碳库,既是温室气体的汇又是源。近年来由于人类开发,湿地土壤迅速转为碳源。文章就湿地土壤碳现存状况,比较了不同生态类型土壤碳存储密度,分析了湿地土壤碳循环过程及温室气体的影响因素,指出人类活动对湿地碳储量的干扰力度日益加强,呼吁优化农田管理措施,增强湿地固碳减排作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RS和GIS技术,以LandsatTM/E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湟水流域平安段的1996年、2003年和2010年的TM/ETM影像中提取土地利用数据,分析该区域1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结果表明:湟水流域平安段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草地、林地和耕地,约占土地总面积的93%;其中未利用地没有变化,耕地在不断减少,林地、草地及建设用地在增加。这主要是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同时随着对保护三江源自然生态保护区力度的不断加大,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林地、草地等土地类型将得到更大力度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2002-2013年赤峰市12旗县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2-2013年赤峰市耕地、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的土地利用类型呈上升趋势;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呈下降趋势;不同土地类型变化的速度为林地耕地建设用地草地未利用土地水域及其他设施用地;赤峰市红山区和翁牛特旗的土地利用相对程度较高,敖汉旗和松山区土地利用程度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7.
宁德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琚亍德市1993年和2001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采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和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等指标,定量分析宁德市各类用地面积变化、用地变化的区内差异、研究期内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情况及其不同用途的土地之间转换,并对土地利用动态变化驱动力进行分析,提出了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加快农田生态建设,合理利用耕地,积极推进土地整理等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人类活动干扰了湿地生态系统正常的碳循环过程,尤其是湿地的垦殖对土壤呼吸的影响显著,对此的研究也已成为近年来研究土壤碳循环与全球变化的热点问题。文章综述了湿地垦殖对土壤温度、水分、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及其垦殖后的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碳呼吸影响的研究进展,并对其研究方法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展望了湿地垦殖后土壤碳呼吸的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以后研究垦殖对湿地土壤碳呼吸的影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使奈曼旗的土地利用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对获取的2期遥感影像进行解译的基础上,运用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及结合遥感影像分析了2001-2006年间奈曼旗实施退耕还林的变化和定量评价了退耕还林(草)工程.结果表明:首先土地利用变化幅度表明:土地利用变幅度最大的是耕地,最小的是建筑用地;从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得出:耕地主要流向草地和未利用地,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向草地转化的面积比重较大;结合遥感影像与DEM数据得出奈曼旗地势平坦,退下的耕地不是坡耕地而是沙化地,得出的数据与政府制定要退耕还林的数据是基本吻合的.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其变化特征及规律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五台山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Erdas Imagine遥感软件和Arc GIS技术平台,从土地利用的数量和程度变化两方面分析10a来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2001-2011年,五台山地区各土地利用类型中面积持续增长的地类依次是林地、草地、建设用地和交通水利用地面积,面积持续减少的地类依次是耕地、水域和其他用地.(2)2001-2011年,交通水利用地、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变化最快,耕地、草地、林地变化较慢.(3)2001-2011年,五台山地区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增加,表明研究区人类经济活动不断加强,城市化进程加快.(4)从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来看主要为退耕还林政策以及"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ArcGIS10.2和ENVI5.1软件支持下,以准格尔旗2000年、2010年和2018年3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建立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指标,结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空间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准格尔旗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风险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2000-2018年,准格尔旗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林地和耕地为主,林地一直处于增长趋势,草地和耕地处于减少趋势;准格尔旗土地利用类型研究期内发生了复杂的相互转换,林地、草地、耕地及未利用地等地类转换较剧烈;准格尔旗2018年较2000年的高生态风险指数有所上升,中低生态风险指数有所下降,人类活动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局部高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2.
黑土水土流失日益严重,解决水土流失问题已迫在眉睫.文中从土壤持水能力出发对裸地(BL)、草地(GL)、农田(CL)和森林(TL)内不同深度(0~60 cm)的进行了分析并作出比较.结果表明:草地、农田和森林下的土壤,从层次上看都具有较裸地较小的土壤容重,较高的孔隙度和持水量,并且草地(GL)的土壤持水能力要优于其他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13.
利用渝北区四期的遥感影像数据,借助ENVI遥感软件,获得研究区四期的土地利用/覆被分类图,运用ARCGIS和Excel的运算功能,分析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相互转化关系,并探讨其用地变化原因。结果表明:27年间,区内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的面积有所增加;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土地利用/覆被综合动态度为0. 55%,表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该区的土地性质产生的影响还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影响我国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气象条件、土壤理化性质、管理方式等.提出了农田生态系统中碳增汇与减排的一系列措施,如:科学施肥,推广保护性耕作法,科学灌溉等,以促进对我国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进一步研究,从而降低大气中碳的浓度。  相似文献   

15.
以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濮阳市的landsat4-5TM遥感(即RS)影像作为数据来源,利用ENVI软件,通过监督分类法中的最小距离法将影像数据解译成耕地、林地、灌草地、建设用地、水域以及未利用地等6种土地利用类型并进行面积汇总,得到河南省濮阳市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的成因主要包括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会导致土地利用变化,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对各类型土地面积变化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南阳盆地处于中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和东西地理交会处,研究南阳盆地的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对探究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有重要意义.土壤呼吸温度敏感系数Q10值是模拟全球变暖与生态系统碳释放之间反馈强度的重要参数,利用ACE自动土壤呼吸测量仪对南阳市郊的农田裸地进行土壤呼吸探测,对研究地的土壤呼吸变化的温度敏感性进行评析.结果表明研究地的土壤呼吸随土壤表层温度上升呈上升趋势,通过分析得出研究地土壤呼吸温度敏感系数Q_(10)为1.75.土壤表层温度、土壤相对湿度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土壤呼吸变化,其中土壤表层温度的影响最为显著(R2=0.4858).  相似文献   

17.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人们对耕地的高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我国耕地的土壤结构已经受到严重损害。为了永续利用土壤,维护农田生态平衡,必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保护农田和防止污染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由于武川县8个乡镇的地理位置、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区域差异显著,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速度不同,所以土地利用数量的变化还存在着区域间的差异.据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变化率来反映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的区域差异分析结果表明:1995-2005年间草地的区域变化差异最明显,其次是耕地、林地、水域,居民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的区域变化不太明显.  相似文献   

19.
根据1988年和2001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ARCGIS软件和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研究202国道大庆杜蒙段及其两侧10km缓冲区范围内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且重点分析了2km缓冲区范围内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及景观格局变化,并得出了以下结论:1.该地区耕地、林地、未利用地、居住用地面积增大,而草地、水域面积减少。2.该区域草地的退化现象严重。3.该路段的廊道效应十分明显而且对沿线地区呈“轴”向影响,符合距离递减规律。  相似文献   

20.
影响土壤碳固定潜力的因子是全球变化中碳循环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采用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分析了影响土壤有机碳分布的自然因素。结果表明:气候和植被控制着表层土壤有机碳的省域分布,降水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正相关。地形和母质影响土壤亚类间有机碳的差异。土壤总氮与土壤有机碳呈极显著相关,平原区土壤粘粒含量与表层土壤有机碳固定有较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