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奥康纳在作品中大量借用深入人们潜意识的基督教原型和神话意象来表现主题,并使用"置换变形"手法对这些原型和意象进行扭曲和破坏,制造出形形色色的"倒置基督"形象,从而使得基督的博大胸怀和拯救人类的自我牺牲精神与现代人的自私冷漠形成鲜明对照,以令人震惊和怪诞的方式凸显出现代社会病态、荒原般的状态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2.
庄子的审美精神主要由诗意思维、神话意识和寓言方法等要素构成.庄子是一个诗性主体,他以诗意思维创造感性的审美意象和神话意象.以“道”的神话为基石,联袂形成“自然与自由的神话”和“平等民主的神话”,确立“敬畏生命的神话”和塑造“真人神话”,建构“至德之世的神话”和超越生死的逻辑的“至乐神话”、“唯美主义神话”、“历史主义的神话”等审美结构.《庄子》的神话包含着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审美价值,它使哲理和美感达到高度和谐的统一.和神话意识密切关联,庄子以寓言方法蕴含空灵的哲学智慧,赋予寓言以想象力和美感,以故事和情境达到思之启迪和美之生成.  相似文献   

3.
本文考察古诗词中"愁"的审美意象,首先从比兴的角度,把"愁"本身作为审美对象,把"愁"看作一种抽象情思,寻找其与诸多审美形象之间,在外形特征和内在神韵方面的相似,鉴赏了芭蕉、梧桐、丁香、流水、风烟等意象.其次,把饱含愁情的作者的整个内心世界作为审美对象,通过红绿意象、闲愁意象等,了解词人内心世界与外部自然环境和社会、时...  相似文献   

4.
神话产生之初是以肢体(动作)语言为思维载体的;神话与巫术共同作用产生了原始宗教;神话只是上古社会的产物;神话具有科学、哲学的认识功能;神话思维的审美潜能促成了中国传统文学审美的两支:意象意境论和自然语码等。  相似文献   

5.
论"知音"--从《文心雕龙·知音》看刘勰文学鉴赏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心雕龙·知音>首开我国文学鉴赏理论研究之先河.刘勰从审美主客体、文学鉴赏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上,指出了"知音难"的原因,提出了读者在文学鉴赏中作为接受主体的必备条件,对我们今天文学鉴赏、文学批评理论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贵州本土诗人张克作品中的"瀑布"意象,既反映了诗人题材领域的地域性倾向,又折射出他在不同时期的审美方式与内容之变迁.从创作初期的清新俊逸,到过渡时期的蓄势待发再到黄金时期对人生的崭新理解,张克诗歌一直在常与变之间滑行,其"瀑布"意象在不断变革中承载着诗人对家乡地域及其文化的不同认知.  相似文献   

7.
文学鉴赏是人们通过审美思维所实现的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和鉴别,它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是读者运用文化积累重建作品意象,并补充、丰富作品的意象.文学鉴赏是对审美意象的再创造,是一种审美思维过程.  相似文献   

8.
意象即意中之象,是相对形象而存在的,在认识或鉴赏的更高层次上的审美范畴和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9.
《西游记》原型意象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明代后期问世的神魔小说《西游记》是一部非常适合借用原型批评方法来探讨的古典名著。作品中隐含着灵石神话原型意象、动植物图腾崇拜意象、灵魂崇拜意象等多方面的远古原型意象,通过非现实的神话领域呈现出人类童年时代的思维观念和集体潜意识。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诗文中.作者所写的"景"、所咏的"物",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在中国文学史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或者说是约定俗成的意象群.解读这些意象群,无疑对鉴赏古代诗文、准确捕捉古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意象,是艺术家内在的情趣和思想与外在对象相互的交融,是客观物象的主观化表现.对于意象的选择和创造,反映着作者独特的审美倾向和价值.余光中爱情诗中多次出现"莲"的意象,具有复杂而神秘的多重蕴涵,是美、爱、神的综合象征和表现."莲"意象具有丰富的文化蕴涵和悠久的文化渊源,契合了余光中的东方文化情结.  相似文献   

12.
邓波 《文教资料》2008,(25):67-69
"审美意象"是康德的美学的一个核心范畴,在论述审美意象的创造和构建时,他不仅看到感性与知性的作用,而且在充分强调想象力作用的基础上,又特别重视理性、天才在其中的作用.中国的审美意象理论注重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和自然界看作一个互相融合的有机整体,蕴涵着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融为一体的观念,反映出以"天人合一"为基调的整体和谐性的思维.中西方审美意象的概念是在抽象与形象的对举中确立其涵义的,在某种意义上,象征、兴象、寓言和比象是形成审美意象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散文是体验历程的产物,是纯正思考的结晶.散文之"神",散文之"魂"就是作者对于人生世相的思考,对于生存之理的探索,这就是渗透于散文形象中的"哲思".鉴赏散文独特的"哲思"美,需要开放性地理解.散文的本性是自身的独特性、自我性、思辨性、情感性的艺术整合.是散文家"人间情怀"的袒露,是散文艺术规律的体现,是散文审美意象由局限到开放的昭示.  相似文献   

14.
古典诗词承载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和育人价值.如何提升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礼记·乐记》有言:"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1]声音总是表达着作者心中的某种情绪.古代诗词多是先吟后写的,诗人创作时,往往先有情感,进而凝结为意象,然后形成文字,而不同文字的声音特质是不同的.为了用更贴切的声音传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古人作诗时往往非常注重声韵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5.
教学目标:1.准确运用朗读方法与技巧,在诗歌诵读中进行语言的建构. 2.感知意象,鉴赏手法,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 3.知人论世,在探究交流、思维碰撞中,体悟词人蕴含于词中深沉的情感.  相似文献   

16.
文学鉴赏是人们通过审美思维所实现的对于文学作品的感受、体验、欣赏、鉴别。在文学鉴赏中,想象的再创造活动是鉴赏者由表及里感受审美意象的主要方式。鉴赏者借助想象的再创造,在自己头脑中再现审美意象。随后,继续通过想象和联想,去深入体会审美意象的内在含义。离开想象的再创造,鉴赏者就无法深入鉴赏作品中的审美意象。这种想象的再创造活动主要有以下两个特征:第一,它是逐步深入,贯穿始终的。鉴赏者从“形”到”神”再到“意”,逐步深入地感受审美意象,都要通过想象的再创造。读者鉴赏一部文学作品时,首先接触到的是艺术形…  相似文献   

17.
古人认为石是一种载体和大地文化的象征,而在中国文化和文学中,"石头"是一个有着特殊内涵的意象,是一个承载着极其丰厚的历史积淀和审美蕴涵的特定文化符号.曹雪芹对这一意象创造性的成功运用,使得<红楼梦>成为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具有终结性意义的作品.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画创作,其实质就是画万象之质,表灵府之旨,是意象创造和笔墨神化的过程。要实现这个创造,画家必须融入自然,热爱生活,通晓物理、画理,精研法度,融情化古,裁出新象。古人把天、地、人的总体关系,归结为"道",建立了强大的意象思维体系和审美体系,确立了"技""道"合一的创作原则和以笔墨结构为核心的意象造型法则。  相似文献   

19.
陈艳 《文教资料》2008,(29):6-7
本文解释了古人诗文中"含蓄"的内涵,分析了其所表达的古人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20.
论审美抽象     
本文不同意把审美思维等同于具象思维的观点。认为如果在审美活动中排除了抽象思维,这不仅违背人类思维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从根本上否定了审美的教化意义及文化意义,同时也不合符审美活动尤其是艺术审美活动的实际。但审美抽象不是桑科学抽象那样从感性材料中抽取共同属性,而是从自然感性中提炼和创造具有情感生命和理性意蕴的特殊意象。审美抽象和移情体验相辅相成,不存在移情体验的审美抽象谓之空,不能升华到审美抽象的移情体验谓之盲。审美抽象旨在实现对与人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历史背景及社会规范意象的凝定、体验、理解与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