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和中国作家沈从文都以乡土为背景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古都》和《边城》中,两位作家将各自故乡风景和民俗带到小说故事发展中,使读者体会到他们各自故乡的自然风景和乡土人情之美。他们以各自的美学意识,用彩墨将家乡挥洒成一幅美景名画,在画卷中挥洒自己对家乡和民族的情感。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乡土小说作家,其家乡湘西以及湘西的民俗成为他小说创作的出发点和支撑点,作者从富有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中,提炼出饱含深刻寓意的意象母题,将民俗文化摄入作品并使之具体化,艺术化,形象化,从而使他的湘西乡土小说具有了丰厚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3.
以乡土资源为载体培育政治认同核心素养,有利于厚植学生的乡土情怀,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认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以立足家乡发展,通过感受家乡变化,探析乡村振兴的成功之道;演绎乡土故事,创设真实的乡土情境,鼓励学生走进乡野田间;展示创作优秀乡土文艺作品,传递乡土情感。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的乡土文学中,沈从文以其清新独特的"湘西"作品著称于文坛。他的"湘西世界"是现代文学是上一颗永远的行星,散发着光芒。作为乡土作家,沈从文有着强烈的乡土根性。在其内心深处始终有一种无法割舍的乡土情节。我们透过他笔下的"湘西世界"可以看到沈从文那种浓浓的思乡情节。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作家沈从文和19世纪英国作家哈代是中西文学史上重要的乡土文学作家。他们的小说都描绘了乡土世界的自然之美、风俗人情之美,表现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工业文明社会的批判。文章通过比较分析中西两位作家描绘乡土世界之现象,探讨作家创作的共性特征:立足于本民族文化,关注人性与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体现出人类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异的作家,他一直以“乡下人”自居。沈从文以湖南湘西乡野文化与人性个性叙写而闻名于世,同时,也创作了许多都市题材作品。沈从文的都市小说和乡土小说在文学史上都有它的价值和意义,把沈从文的小说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乡土小说和海派小说进行比较是有价值的。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沈从文城市题材小说审美视角的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与彭家煌两位湘籍作家在乡土小说创作中表现出了不同的美学倾向.彭家煌着力于丑的暴露,沈从文则侧重于美的挖掘.彭家煌企图通过改造国民精神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沈从文则想通过人性的改造来完成国家民族重建的目的.这种不同的美学倾向在他们作品中表现在对人性、乡土风俗、自然景物的描写上.  相似文献   

8.
劳伦斯的戏剧虽然没有他的小说出名,但在他的全部作品中也占有重要的一席。在他为数不多的几部戏剧中,经常能够找到煤、矿工、寡妇这些与他故乡伊斯特伍德息息相关的意象,这些意象无疑凝聚了劳伦斯对故土的特殊情怀,体现了其戏剧浓郁的乡土气息。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自称是一个"不懂政治"的"乡下人",然而,纵观沈从文的人生经历和历史活动,他始终与政治发生着关联.沈从文是站在超越党派政治的民主主义者的立场上,在政治无信仰,对生命极度重视的基础上,以一个作家的身份独立发言.他对政治问题的思考和对政治现象的评判,是建立在乡土伦理和人生经验的层面上的.这有其可贵之处,然而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0.
公费师范生的乡土情怀对他们未来更好地服务乡村教育且愿意扎根乡村将产生直接影响,高师院校要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乡土情怀的渗透.笔者通过对H师范学院公费师范生和教师的调查发现,在公费师范生课程教学中渗透乡土情怀的一些情况不尽人意,存在教师主动渗透乡土情怀的意识不够,自身乡土文化素养缺失;学生对家乡文化认识不足,乡土情怀相...  相似文献   

11.
从异乡观和故乡观分开来说,杨慎的异乡观走过了由排斥、亲近、发现优点、天教异乡看美景到"并州故乡"化的思维进程,而故乡观只在怀念故乡的具化上有突出表现.分析杨慎故乡观沉重的原因,一是在处境上他被永远充军,回乡成为最后诉求;二是人格上趋向于坚毅执着的儒家人格.其"并州故乡"观的实质,是一种对既有的政治道德规范表示抗拒的类似归隐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论文认为阿来的《空山》,是作者的精神乌托邦建构,在这个意义上,《空山》的写作是一次精神还乡。这种封闭式美学和挽歌式写作,在美化过往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劫持”了西藏;西藏成为作者的创造物。作者用“六个花瓣”来结构自己的长篇巨制,显示了作者建构宏大历史的愿望,但是由于作者固型化的思维,历史被极其简单化处理,小说在历史书写方面没有突破。  相似文献   

13.
在刘震云的作品中,很大一部分是以"故乡"为背景,进行乡土审视。出身于乡土的他对"故乡"审视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对有着重重糟粕积淀的乡土现实的批判;一种是对乡土古朴的道德情操和生存方式流露出丝丝温情。作为一位有着深刻历史责任感的作家,其批判的力度远远大于温情。  相似文献   

14.
对故乡的关注一直是刘震云创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事实上这条感情的流脉始终贯穿在他的作品中,这为我们探究其创作心理找到了一个有效的向度:他怀有怎样的一个故乡情结?又何以表达这一故乡情结?文章以刘震云从初入文坛的创作到三部“故乡系列”长篇小说这一向度作为切入点,力图对其创作进行一些深度的探悉。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文学史上,孙犁一直被视为解放区“本土”作家,其原因大概是孙犁在冀中农村长大,在解放区“土生土长”.而实际上,孙犁从童年到青年时代一直在接受现代教育,农村仅仅是其成长的一个“背景”,他的经历与赵树理等有很大差异,而与丁玲、欧阳山等则没有很多区别.如果说,赵树理等早年的身份认同是农民或农民知识分子,那么,孙犁则一直都自觉地保持了现代知识分子的立场.因为经历、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孙犁其实与解放区“本土”作家在政治态度、对待大众化的态度等很多方面都有明显差异;将孙犁归入这个群体会导致对他的很多误读.  相似文献   

16.
李绅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政治活动家。文章从李绅研究文献、李绅的出生与故里、李绅与"牛李党争"及政治态度、李绅诗歌的特色和成就等方面介绍了李绅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7.
作为儿童文学的代表作家,曹文轩对儿童文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作品也因独特的创作观念和创作方式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他的小说主要通过儿童的视角这一诗学的形式来表现儿童成长过程中一次次历练之后的苦痛与温暖以及周边的冷暖人生,通过诗意化世界的构建来凸显人性美、人情美。乡土情结也是贯穿其小说中一个重要方面,不论是故乡的风土人情,还是故乡如诗如画的景物群像,都透着曹文轩对故乡一种解不开的特殊情结。  相似文献   

18.
夏目漱石是日本著名作家,被日本人民称为“国民大作家”。在文明开化与自我苦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夏目漱石,就其思想变化历程而言,是十分痛苦的。绮想缤纷、诡异唯美的《梦十夜》便以一种看似不着边际的构思和精妙的语言反映了夏目漱石对本土文化的深沉热爱与绝不舍弃之情,以及对盲目全盘西化的批判。在彷徨与苦闷的文字中,寄托了作者期盼近代化的成功和对本土文化的坚守。  相似文献   

19.
贵州作家寿生在中国现代文坛上活跃数年,后来却沉寂长久。目前,学界对寿生文学的研究重小说而轻歌谣(诗词)。我们认为,寿生通过对家乡民俗民情、歌谣山歌的整理和发掘,以及独具风味的诗歌创作,建构了一方原始而美丽的乡土。在其文学活动中,歌谣(诗歌)与小说两者间矛盾统一,揭示与讴歌,批判与赞美,认同与离异,共同构成了作家的文学理想,丰富了作品的内在意蕴,增加了作家文学世界的内在张力,同时也反映出作家复杂多样的创作心态和创作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