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蒲团子 《武当》2004,(2):50-52
胡孚琛先生的《致胡海牙先生书》在《武当》杂志2003年第5期上刊登以后,愚与胡海牙老师收到了不少仙学爱好者的来函与来电,询问此信所提及的有关内容。由于来函来电者较众,若避而不答,诸读者难明真相;若一一答复,我们未必有相当的时间。故愚与老师商定,对其中相关的内容,做一个公开的说明。  相似文献   

2.
梅墨生     
《武当》2015,(2):42
梅墨生,男,1960年生于河北省唐山市。著名武术家、书画家、道学养生专家。1981年毕业于河北轻校美术专业。1996年至2000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任教。2001年起在中国画研究院从事专业创作、研究。武学上师承一代隐逸武师俞敏先生,太极拳大师李经梧先生,百岁中医、太极拳及道家内丹泰斗胡海牙先生等。其中,对道家养生延寿功、道家内功、内家桩功、传统吴式太极拳及传统陈式太极拳颇有造诣。至  相似文献   

3.
胡孚琛 《武当》2003,(5):60-62
尊敬的胡海牙先生: 您好!忆昔1992年春天,余为完成钱学森教授委托的科研任务,曾访道于先生门下,先生时年79岁。不想日月如梭,光阴似白驹过隙,屈指算来胡老应届九秩华诞,故致书相贺。  相似文献   

4.
张方 《精武》2010,(11):65-66
自古丹道分南北二宗,南派讲究先命后性,而北派走的是先性后命的路子。内家拳当然是要性命双修了,在这一点上,从张义善和胡海牙等对于太极拳的高度评价中就能够看出。胡海牙先生的《仙学指南》有云:“内家拳注重锻炼腰肾,其实元气(命)之所在;注意培养动静,其实元神(性)之所在。故拳道之学,实即性命双修之学。”由此可知,参禅修道之人不能对内家拳小觑。  相似文献   

5.
龙力子 《武当》2009,(10):17-18
一、太极功法的文化境界 《易经》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拳谱曰:“太极者,阴阳之母也。”以太极而名功法曰“太极功法”,全称应是“太极养生修道功法”。此功法起源于道学。三丰祖师曰:“太极拳乃人道之基。”  相似文献   

6.
李国兴 《武当》2008,(3):29-31
对我国传统武学的研究与考证,不能脱离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特征,及其发展演变的整个历史过程。这便是以《周易》为基础而建起来的气学文化,以及古人在人体生命领域反复探索和实践的结晶——仙道学术,古人为了突出传统武术的传奇性,经常将其说成是神仙之传。致使内家拳学的内功修炼,常与仙道的内丹修炼相提并论,这种现象已非常普遍。  相似文献   

7.
李国兴 《武当》2010,(4):43-44
仙学,古代称之为“神仙之学”。即通过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和光化修炼,达到健康长寿直至长生不死境界的一种研修学术。故而又被称之为“仙道学术”。由于仙道学术产生于我国的封建社会,而且长期传承于宗教组织内部,故带有十分浓重的宗教意识和神秘色彩。  相似文献   

8.
夏坚真 《武当》2004,(1):49-51
神秘的东方古国有着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其中道家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中华道学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既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又是世界文明的宝贵财富。鲁迅说:“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当代世界科技史泰斗李约瑟博士曾说:“中国没有道学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李约瑟文集》)。他认为,中国古代科学贡献最大的是道教。作为道教的远祖老子,提出了表示宇宙本体的“道”。  相似文献   

9.
胡伟容 《武当》2008,(1):17-18
太极拳和仙学皆博大精深,但中华仙学的历史则更为悠久。张三丰祖师在其《大道论》中曰:“仙学者,养生之学也。”同时,张三丰祖师为使后人迈人内修正道,在丹功上兴创了动功太极拳法,其理论基础充分体现了仙学哲学。仙学继承和发展了老庄道家思想,在重生贵生、尊道贵德宗旨指导下,有一系列养生修身炼己的锻炼功法。仙学强调的性命双修,既能从心理上解决人生的烦恼,又能从生理上解决人的生老困惑。所以说,仙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得以绵延的灵脉,是一门对人类实施终极关怀的大学问,人们要了解仙学养生思想,进而关注其对生命的态度,这当中太极拳的修炼不失为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10.
陈毓照 《武当》2004,(5):51-52
陈撄宁先生是当代道学界公认的道家,道教研究权威,“仙学巨子”,其有人赞誉为“当代的太上老君”。这样一位学术权威在学术上是否居于空前绝后之地位,是否就无挑剔之处,陈毓照先生的文章提出了质疑。编者认为,在尊崇权威的同时又不迷信权威,这应是学术进步必要的学风。但编者又认为,学术界也不应为不迷信权威而无根据的任意贬责学术巨人。总之,学术研究的宗旨应在证理,而不在责人。我们推出这篇文章,就是希望达到这一目的。至于作者对陈撄宁先生的评价,只代表作者自己的观点。本刊希望道学,道教,开道研究爱好之同仁,有团结的大旗下,能积极参与讨论一些问题,将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传统体育观念是在先秦众多地域文化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齐文化的尚功利崇武勇精神、儒学的尚中贵和精神、道学的养生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体育观念的基本思想基础。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对诸子百家思想理论的全面整合,既为汉代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基本主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中国传统体育观念的形成提供了基本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2.
《扬善半月刊》与《仙道月报》,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所出版的最早专门研究仙学学术、弘扬道家文化及振兴衰微道教的唯一学术性刊物。创办者乃当时上海翼化堂善书局主人——张竹铭师兄。 张竹铭幼即好道乐施,观三十年代上海乃至全国民族精神颓萎之现状,遂欲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对治之。适先师陈撄宁夫  相似文献   

13.
《武当》2010,(5):F0002-F0002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散则为气,聚则为神。神仙既是道的化身,又是得道的楷模。神仙以济世度人为宗旨。故道教徒既信道德,又拜神仙。道教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中,其崇奉之神灵数量众多,但无一例外地都能从这块土壤中找到它的源头,例如静乐宫真武神信仰。  相似文献   

14.
茶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茶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关联,这在陆羽《茶经》以后的茶学著作中十分鲜明地表现了出来。在与儒学的关联上,表现为"茶礼"与儒雅的风度;在与道学的关系中,则体现出养生与对自然的崇尚;与佛家的绾合上则在"茶禅一味"的理念与佛家饮茶的实用上,等等。  相似文献   

15.
张振邦 《武当》2007,(3):35-35
中国古代养生与修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丹道最为盛名。而胎息正是丹道学这一皇冠上的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在丹道家的眼中,胎息的价值和吸引力要比一般意义上的吐纳、寻引、符咒、静坐等养生术大得多,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众多慧眼识珠(胎息),锲而不舍的追求者呢?  相似文献   

16.
3月10日至16日,机缘契合,我有幸参加了《武当》杂志社主办、孔德老师主讲的首届仙学养生学习班,聆听了孔德老师关于仙学内丹术的精辟讲解,学习了桩功、静坐、易筋经等基础功法,深感道家文化博大精深,孔德老师大德雅量。自己有此机缘得明师提护,得窥门径,实是三生有幸!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  相似文献   

17.
梁耀金 《精武》2012,(14):81-81,83
中国古代体育养生文化是中目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身心并育,内外兼修,对于提高人灯的生理、心理素质,弘扬爱国民族精神,增添生活情趣乐趣,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等方面都具有积极重大的意义。探讨中国传统的体育养生文化,深入理解其存在价值,才能更好地继承与发扬我国传统养生文化。人们在实践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同时,也可以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以促进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8.
严天放 《武当》2009,(1):30-31
一些具有中国道学修养的武术家,他们受庄子《养生主》“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也”的影响,力图将自己的武术由术上升于道。因为从道家哲学的观点来看,任何技艺(包括武术在内)只有由术的层面上升于道的层面,才能达到技艺的最高境界。中国的传统技艺界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循规矩而守规矩,脱规矩而合规矩。”这句话较形象地描述了技艺修炼的两个不同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化养生观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深刻理解和认识而产生的。文章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时期的起源和发展的养生观点,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及其独特的东方色彩和民族风格,并对佛家、儒家、道家等养生之道的观点进行剖析,目的在于给人们传达积极、健康向上的养生理念,以及传统养生观给予现代人正确的引导、促进与预防与治疗等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刘嗣传 《武当》2014,(8):48-49
仙道修炼方法,因时代、环境、历史及文化思想的改变而转变。因为每个时代、甚至不同地域的修炼方法都反映出该时代、该地域的文化特征。当今已成道教修炼主流的内丹术修炼,也不能简单地用一种单纯的修炼方术来看待。它是一门学问、一套哲学、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它突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修行方法,既能为修炼者提供安身立命之所,又可以惠及社会人文、经济、生态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