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截拳道是李小龙经过长年累月对不同拳种的研究和锻炼,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注重实战,博采众长而独创的新技击术。虽然李小龙认为其名称无刻意解释的必要,截拳道的技术和内容很广泛,但他在某一段时期,对截拳道的解释是:“截”的意思是潜步接近或半路拦截,“拳”的意思是拳法或风格,“道”则意味着路数或基本的方法。人们也称截拳道为截击的拳术。后来李小龙认为如此解释易使人们对截拳道的理解陷入刻板、僵化的认识之中,因为截击技术毕竟是其技术内容中的一种。所以他称“任何实用的技术都可称为截拳道”。尽管如此,从他的言行与技击风格中,可以看  相似文献   

2.
拳种是构成武术大厦的基石,是武术技理与文化的完整承载单元,武术文化传承应以拳种为单位切入。"拳因人兴亦因人亡",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是拳种传承的关键。基于当前拳种传承"僵死"与"活态"的背离、拳理提升的滞后及传承人的老弱与后继乏人的严酷现实,研究着意从武术普及与推广、拳种传人及拳种生存"场域"三方面展开。研究认为:武术普及与推广必须强调拳种意识;拳种传人培养应从民间师承、专门武术机构及普通学校三方面铺开;应关注于拳种生存之"惯习"、"地域"与"时域"三域的维护与调适。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中国哲学诠释学方法,在"技道并进""德艺双馨"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功夫所至即是本体"的哲学范式下,提出:武术功夫是一个三维合一的概念,其既涵摄本体与主体,亦包纳才艺与能力,还囊括了方法与规则。从"功力"角度看,功夫具备本体的性质,指的是类似禅、太极等理念在长时间实践中的现身性表达;从"功用"的角度看,功夫就是一种高级的搏击竞技能力或表演才艺;从"功法"的角度看,功夫表征了方法运用的得当。其蕴藏了:(1)神形共建;(2)在人伦日用中寻求终身技能的发展;(3)身体技艺与情感意志共同成长三层"元实践"哲学意蕴。功夫旨在塑造整体的人、具体的人和自我超越的人,这无疑与身体素养所强调的"身体锻炼与人格培养并举"的整体论哲学在逻辑上相贯通。武术功夫在语义和哲学内涵两个层面上与身体素养有着极强的互释性,属于中国本有的身体素养思想,这就使得功夫修炼具备了提升当代人身体素养和助推当今武术发挥更广义的教育价值之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中国哲学诠释学方法,在"技道并进""德艺双馨"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功夫所至即是本体"的哲学范式下,提出:武术功夫是一个三维合一的概念,其既涵摄本体与主体,亦包纳才艺与能力,还囊括了方法与规则。从"功力"角度看,功夫具备本体的性质,指的是类似禅、太极等理念在长时间实践中的现身性表达;从"功用"的角度看,功夫就是一种高级的搏击竞技能力或表演才艺;从"功法"的角度看,功夫表征了方法运用的得当。其蕴藏了:(1)神形共建;(2)在人伦日用中寻求终身技能的发展;(3)身体技艺与情感意志共同成长三层"元实践"哲学意蕴。功夫旨在塑造整体的人、具体的人和自我超越的人,这无疑与身体素养所强调的"身体锻炼与人格培养并举"的整体论哲学在逻辑上相贯通。武术功夫在语义和哲学内涵两个层面上与身体素养有着极强的互释性,属于中国本有的身体素养思想,这就使得功夫修炼具备了提升当代人身体素养和助推当今武术发挥更广义的教育价值之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了功夫电影明星李小龙。李小龙以武术和功夫电影成名,他对武术界和社会各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究其原因是,从他生性好强、自强不息、自尊自爱、本色出演等方面来看,他身上有着一种"我能"精神。  相似文献   

6.
体育竞技不断发展,其蕴含的美学价值也愈发受到关注。然而,作为体育竞技美学价值这一场域的本源——身体,却逐渐专项化,体育竞技中身体形态的整体美与运动技术的表现美变得畸重畸轻,这也使整体多元之身体美走向失衡与扭曲。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结合中西方身体美学的研究,分析现代体育竞技中身体美被忽视与扭曲的原因,通过对古希腊“健美的身体观”以及舒斯特曼笔下灵性身体场域的分析,提出“充满灵性的健美的身体”,而这一场域的本源即高度敏锐身体自我意识与健美体形结合所形成的身体本身,补足了被现代体育竞技所异化的本应是整体多元之身体美。  相似文献   

7.
中国武术"点到为止"的技击理念迥异于西方格斗项目之技击观,体现了一种独特的中国智慧与生命关怀。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从身体伦理学的视野出发,研究认为,中国武术的"点到为止"体现了一种中国人独有的辩证法思想,它遵循着"以身为度"的身体行为规范,深契着"为仁由己"的身体伦理教化,践履着"利用安身"的身体处世智慧;它是"德性与能力"内在交融的修养之方,内矩与外矩相互关联的自在之境,成人与成己彼此交错的高扬之维。它演绎了一种智慧形态的境界,这一境界进一步赋予了意义世界以深沉的价值内涵,习武者的主体性价值在这种"身德互训"的场域之中最终得以真正落实与开显。  相似文献   

8.
为了深入探究身体与体育之间的关系,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中西方的身体哲学,对身体修行进行探索和思考。研究认为:身体修行所表达的“身体”可被看作心——自我的实践场,它是自我道德实践、文化实践、社会实践、生命实践之本体,是人类将理想的自我建构为现实的自我的结果,更是人类反映自我精神诉求的一种方式。修行是一种实践,它是人类将想象的自我变为现实的自我的一个过程。在修行的过程中,人类对身体注入了其自身自我想象的因素,使其具有“超身体”的意义,其一切行为都是在为使理想自我的现实建构服务,其内驱动力来自对理想自我的精神信仰。在当代社会,体育是最佳的身体修行,它使身体在外在磨砺和内在颐养的结合中实现自我提升,旨向的是“天人合一”的大美身体;中西方体育在身体修行形式、修行特征和修行重点上存在差异,可以预见的是中西方体育如果在未来实现和谐统一,将会使身体修行方式走向动静结合、刚柔相济、内外兼并,并有助于实现人身与人生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我们已很少听到武术与其它拳种对抗性交流的消息了,自李小龙之后。 当世界其它拳种,如泰拳、空手道、自由搏击热衷搅和在一起“比试”、过招时,中国的武术似乎已渐渐地远离了这一群体,在独立发展自己的体系。 “中国武术能不能与其它拳种对抗?”这似乎应是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因为过去历史上,这类“切磋”早已有过。二十世纪初,东西方拳术最初撞击时,互有胜负:西洋拳击最早打败过泰  相似文献   

10.
陈剑 《精武》2006,(6):13-15
李小龙的功夫,不只是身手敏捷再加上了些拳击类的现代搏斗技术。其实,李小龙也掌握内家功夫的精髓——内劲,他很小就学习过太极拳这样的内家拳。这些在李小龙的一些记录片上可窥端倪,其书籍中也提到了有关的观点。他的拳法、腿法爆发力强,速度快得出奇,这就是运用内劲发力技巧的缘故。他在电影中的动  相似文献   

11.
冷茶 《体育博览》2020,(4):66-77
"用汗水来给自己做保养"、"运动是人类最原始的本能"、"在最美好的年龄遇见自己"、这些宣言似乎都与青春动感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也唯有健身的力量才能改变一切,现在就加入一场关于身体的自我挑战赛吧!身体革命——美好始于运动!  相似文献   

12.
中国武术的拳术内容丰富多彩,流派繁衍。古往今来,对于庞杂的拳术种类,有着许多不同的区分方法。一、以不同拳种的风格特点为界分成“内外家”。“内家”拳一派注重内脏器官的修养与其功能锻炼,练习时强调意识引导动作,交手时以静待动,以守为主。“外家”拳一派则注重拳脚功夫的练习,讲究“拳似流星眼似电,腰似蛇行步赛粘”。交手时主张先发制人,以攻为上。  相似文献   

13.
李小龙是中国功夫的传奇人物,其志气、骨气、底气的武术精神养成是他坚定前行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武术精神须臾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质和思想资源。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李小龙志气、骨气、底气的武术精神意涵进行梳理与凝练。研究指出:李小龙“志气”的武术精神意涵,体现在形塑阳刚身体的志气、攀登武学巅峰的志气和传播中华功夫的志气;“骨气”的武术精神意涵,体现在坚强刚毅的爱国骨气、尚武自强的侠义骨气和正义暴力的民族骨气;“底气”的武术精神意涵,体现在无限超越的技术底气、以武入哲的功夫底气和武之大者的文化底气。李小龙志气、骨气、底气的武术精神蕴含着一种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与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当代中国培育有志气、骨气、底气的时代青少年,可以从李小龙的武术精神意涵中汲取智慧以作为培养国人血性人格的精神滋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振奋人心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4.
[续上期]二、世界李小龙迷大观以下是世界各国的12位李小龙迷和有关他们的简介,通过这些简介,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李小龙在世界各国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在广大青少年功夫爱好者心目中的地位。1、杜加金·穆拉哈撒尼(南斯拉夫,科索沃)现年29岁的杜加金原籍阿尔巴尼亚,从事截拳道研究与练习已颇有些年头了。他的收藏品包括欧洲各国出版的有关李小龙的杂志、书籍、海报等。他认为功夫不仅仅是一种业余爱好,更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他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成为功夫影星。杜加金鼓励自己像李小龙般进行肌肉训练,通过长期坚持训练,他现在已能摩仿…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70年代香港功夫电影经由李小龙迈入一个全新时代,而香港功夫电影文化自身所蕴含的精神特质又为李小龙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文化温床.文章运用文献法、文化比较法等研究方法,追溯香港功夫电影的由来与演变历程,旨在全面解读李小龙的功夫对香港影视文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在诠释香港功夫影视文化的精神意涵基础之上,阐释香港影视文化对李小龙个人的反射性作用,进而更好地论证李小龙与香港功夫影视文化二者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6.
拳术的基本要素之一是身体结构发力。这里所说的身体结构发力一定与身体形态有关,观看了很多拳术的对抗表演,笔者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不管哪一种拳术,它要有闪光点和神韵,这都离不开武术者对于身体结构及其发力组合的研究。身体结构发力其实就是采用对抗中各进退身体条件及动作结构姿势,作出最有效、最大潜能的动作力量爆发。  相似文献   

17.
截拳道探奥     
李小龙从一个“彻头彻尾”的街头小霸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武术大师,他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今天,人们要问的已不是李小龙曾经取得多少成功,而是他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探讨李小龙的成功之道,不仅是当今武术界正确评价李小龙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而且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发扬和创新李小龙截拳道文化遗产的一项庄严的任务。 首先,李小龙找到了一条把哲学同武术(即本质)相结合的道路,他把西方产生的思辩学,同中国古典哲学成功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一种适合自我的庞大搏击思想理论体系(即截拳道),并用这种自强不息的抗天斗地的奋争精神去鼓舞全人类,使千百万功夫爱好者都自觉不自觉在按他的思想方法去思维,按他的生活方式去生活,甚至按他的表达方式去表达。当今武坛再没有一个像他一样“不但精通各流派武技,而且还是位独具个性的功夫电影表演艺术家”(木村语)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对李小龙“以影释武”的身体叙事和时代价值进行解读。认为:无法无执、动静中和、无我无限是李小龙武道哲学的核心内涵;李小龙电影以身体为叙事语言和媒介,分别从“以身演事、以身行事、以身成事”3个层面,完成了对“艺术的身体”、“武道的身体”和“哲学的身体”的身体叙事和文化建构;李小龙尚武求真的武学理念和开放包容的精神境界,对构建中国武术话语体系和唤醒传统文化的自觉自信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阐发李小龙现象的文化内涵,能够为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彰显“中国力量”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9.
阿句 《精武》2008,(11):58-58
如果说,有一种拳术可以影响一代人的一生,那么它就是李小龙的截拳道。李小龙虽然“已成陈迹”,但他的成功却给今天彷徨在申奥旅途上的武术家们指点了一条“金光大道”——若想武术申奥成功,必须要“罢黜”百家,独尊一术!到底应尊哪一种拳术呢?是太极还是形意。抑或是少林、武当等等?答案其实很简单:把否决权交给真正需要中国武术的世界人民。  相似文献   

20.
洪浩 《搏击·武术科学》2014,11(4):F0002-F0002
拳种纷纭,门派林立是传统武术一道特殊而靓丽的风景。然而,何为拳种,何为门派,却是见仁见智..笔者认为,武术拳种是在一定人群中传承,具有完整的理论与技术体系的拳术种类。武术门派则是以武术拳种为组带所形成的一种武术组织、由此可见,武术拳种是武术门派的载体,武术门派是武术拳种的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