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八股文在各个层面上对《红楼梦》留下复杂影响。在曹雪芹的笔下,贾宝玉从根本上否认八股文能够“代圣贤立言”,但对作为一种文体的八股文并未认为全无可取之处,甚或曾偶然发生兴趣。书中揭示了八股文对诗歌、小说的影响说明明清以八股文取士,八股文训练不可能不影响律诗写作,而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情节构思的公式化是“以时文为小说”的最突出的表现;而八股文章法理论又成为《红楼梦》评点中重要的参照系和组成部分,这种现象无可厚非,因为当八股文充分发展的章法理论脱离具体内容后,未尝不可以移植于对小说的评析,而且确有其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2.
八股文又称制艺、八比文、四书文或时文,是明清科举制度的产物。“制艺”言其制科(科举)之文,“八比”言其形式特征为八股两两比并,“四书”言其内容主要是阐发“四书”中的儒家经义,“时文”则是当时相对于古文而言。八股文从一产生就为封建统治者所利用,随着其畸形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灾难,对语文教育带来许多消极影响。所以,明清以降,直至八股文退出历史舞台九十年后的今天,它不断受到人们激烈的批判无情的嘲弄,正史、稗乘、诗文、小说、戏曲中记载颇多,甚至有人说它的罪恶“罄竹难书”。然而,八股文除了罪恶,是否就没有值得肯定之处了呢?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是值得探讨的。“八股文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产生在中国的土地上,并以很强的生命力被沿用了几个世纪,这个事实本身就说明,不能完全把它看成是荒诞的。”这话是很有道理的。人们对它的罪过“说得如此严重,恐怕也是极而言之,带有别的意思在  相似文献   

3.
明清两代,实行八股取士制度,因此,作为一种文体的八股文同明清文学各种样式之间产生了错综复杂的联系:可以说,明清两代的诗文、小说、传奇等创作及批评,均受到了时文训练及由此而形成的“时文手眼”的影响。张竹坡在批点《金瓶梅》时,对八股文法的术语就多有借用,同时又有对八股文法理论的借鉴和移植,集中表现在〈读法》和“回评”中。  相似文献   

4.
明清两代,所谓的“时文”,即作为科举考试专用文体的八股文,对当时的文学创作和批评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张竹坡批点《金瓶梅》亦深受时文影响,主要表现在借用批评术语和借鉴文法理论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明清小说作者十分熟悉八股文的语言风格,转作小说时很难摆脱原有的束缚。小说作者将八股文骈丽的语言以及引用书经的用语方式应用到小说写作中,形成了"以时文为小说"的八股笔法,尤以语言风格最为显著,这使得明清小说的语言被雅化了,并具有鲜明的八股色彩。  相似文献   

6.
《香囊记》用典与八股文用典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选择典故的范围、使用典故的程度、方法及典故所起的主要作用四个方面。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香囊记》的用典不仅受到当时讲求用事、深于典实的八股文风的影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发展和深化了这种影响,从而成为明代中后期名副其实的“以时文为南曲”的滥觞之作。  相似文献   

7.
明清两朝是八股文与小说共同的繁荣时期,八股文作者在不断接触、阅读甚至创作小说的情况下,有意无意地将小说因素融入八股文,并形成了游戏八股文一类。由于八股文作者的创作态度不同,存在无意渗透小说要素和以游戏态度写作八股文的区别,使游戏八股文蕴含的意旨和趣味也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8.
八股文在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且流传和影响十分广泛,但其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尚有待于深入考订.八股文之称"时文",有与时俱进等多层含义;八股文专场考试又名"前场",反映出明清统治者以科举考试推行程朱理学的目的;八股文代言的最高境界并非惟妙惟肖,越像越好.  相似文献   

9.
八股文是我国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主要文体,又叫“制义”、“时文”、“八比文”。八股文的规则随时代不同小有变化,但大体上每篇要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  相似文献   

10.
以古文擅名的侯方域,生活于科举制度盛行的明清之际,他出身于科举世家,少年时就以时文闻名海内。他批判以八股文为主的取士制度,追求八股文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11.
《牡丹亭》、《长生殿》是明清传奇戏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部作品。《牡丹亭》创造了明代传奇戏曲的一个高峰,《长生殿》在继承了《牡丹亭》创作基本思想的基础上又有所进步。这两部作品存在着共性和差异,比较两个文本可以发现,《牡丹亭》、《长生殿》都以情作为作品的艺术表现实质,"大旨谈情"是两部作品的最大共性。然而分析作者题词或自序会发现,两位作者对情的看法是存在细微差别的。在《牡丹亭》、《长生殿》"以情为本"的基础上,也可看出明人和清人对情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12.
明清两代是戏曲理论迅速发展的时期。李渔总结中国古典戏剧,特别是明清传奇的特点,提出了关于传奇应该以"团圆之趣"结尾的戏剧美学观点。虽然他在自己的戏剧创作中最终还是难免落入戏剧结尾新的俗套,但他对中国古典戏剧的理论总结和力求创新的创作实践仍将中国古典戏剧的艺术境界提高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13.
易代小说的产生、繁荣与易代时局关系密切。元明易代时局,是第一批易代小说《三国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产生的直接诱因。明亡前夕的社会政治局势间接催生了《两汉开国中兴志传》、《隋炀帝艳史》等小说,而明清鼎革之变则直接催生了《剿闯小说》、《海角遗编》、《铁冠图全传》、《樵史通俗演义》等小说。可以说,易代小说产生于元末明初的易代时局,在明清易代之际蔚为大观。  相似文献   

14.
试论宋元明时期的六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元明时期是六书研究具有特色的时期,主要人物前期有“二徐”、“二王”,转机为郑樵,后期有戴侗、杨桓。创见性研究成果有“右文说”、汉字形体结构研究、词义系统研究、贯穿整个时期的转注研究,还有对指事的精辟见解和启迪后人的“四经二纬”说。六书研究为清代的文字学鼎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个特殊的戏剧类型,青楼剧有其独特的渊源、兴起和发展。其兴起不仅与元代社会市井都会的畸形繁荣有着密切关系,且与戏剧艺术的魅力紧密相联。它虽在元末走向式微,但其影响仍存,尤其在明清时期的戏剧里,依然可见其或显或隐的痕迹。  相似文献   

16.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勘误拾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收录了明清两代51624名进士,是明清科举史研究的重要工具书,但其亦有不少讹误。试以现存《登科录》和其他科举文献、地方志为依据,指出并纠正书中的8处错误。  相似文献   

17.
有关明中叶至有清一代幕业的兴起与发展,学界已多所探讨。在我看来,士人的有关言说不但提供了研究幕业兴起、幕宾这一角色生成的材料,更可资考士人处明清之际的姿态与心态,有特殊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有关明中叶至有清一代幕业的兴起与发展,学界已多所探讨。在我看来,士人的有关言说不但提供了研究幕业兴起、幕宾这一角色生成的材料,更可资考士人处明清之际的姿态与心态,有特殊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河南武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三阳玉帝庙道教建筑特征鲜明,在多次考察的基础上,对玉帝庙主要建筑的修造历史、建筑特征、建筑装饰进行考证分析,属于典型的清代官式与道教相结合的建筑。在一定程度可以作为覃怀地区明清官式建筑的一个代表。  相似文献   

20.
明代词话,虽上不如宋元,下不如清,但明代词话仍有自己的特色.受中晚明时期种种解放思潮的影响,主情率性成为明后期词话的主导倾向.明人词话中呈现出对情的张扬,词话中对词言情的本质与抒情功能的认识、词学绮艳柔婉的风格论及对花草之风的崇尚,都生动地体现了明人主情率性的倾向.“主情率性”成为明人词话的特色之一,也是明代词话相对于宋金元的一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