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论称谓语的泛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汉语称谓语分为三个系统:亲属称谓语系统、社会称谓语系统和代词称谓语系统,它们都分别有泛化现象。本试析这三个系统内的泛化现象、使用的策略以及遵循的语用原则,并阐述汉语称谓语与礼貌问题的关系。中研究的是现代汉语。  相似文献   

2.
社交称谓体现了不同国家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思想观念,汉韩之间自古以来就是往来密切,通过对汉韩语社交称谓的研究能够有效的促进汉韩社会文化的对比研究,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社会语言学的发展。本文通过辨析汉语社交称谓和韩语社交称谓的内涵,进而探讨汉韩语社交称谓的具体分类。在汉韩语姓名称谓语对比、职业/职衔称谓语对比、通称称谓语对比、拟亲属称谓语对比以及零称谓语对比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  相似文献   

3.
亲属称谓语是民族文化的一种体现,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宋书》中的亲属称谓语作为研究对象,对该书中的亲属称谓语进行了穷尽性的考察,并把亲属称谓按父系、母系、夫系、妻系来分析,发现《宋书》的亲属称谓语含量丰富且多样化。它反映了中古汉语单音词向复音词转化过渡时期单音词复音词并存、主用单音词的特点,同时部分亲属称谓语还保留了上古汉语亲属称谓"小辈不分性别"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吴地亲属称谓语从用途来看,主要用作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背称多于面称、比较普遍的异名同指、主要采用双音节形式以及相对稳固性是昊地亲缘关系亲属称谓语的特点。这些特点与吴文化的杂交型文化特点不无关系。吴地泛亲属称谓语可以分为纯表社会角色的和既表亲缘关系又表社会角色的两大类。泛亲属称谓语具有与亲缘关系称谓语迥然有别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使用汉语、缅语、英语的不同民族,由于亲属制度的不同,亲属称谓的体系也会不同程度地存在差异。将对汉缅英三种语言中的亲属称谓语构成系统进行初步的对比分析,以示三种语言中亲属称谓语间的共性特点和差异,为学习汉语、缅语及英语的学习者和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人们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由于英汉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英汉称谓语存在各自特有的特征。文章从社会语言学以及语用学角度对英汉的亲属称谓语和非亲属称谓语进行比较,分析产生这种差异性的政治、历史、经济、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原因,以期有助于英汉语言学习者进行交际。  相似文献   

7.
当今称谓语尤其是亲属称谓语,鉴于社会变迁、家庭结构等原因,凸显出以血亲为中心,姻亲称谓语血亲化,旁系称谓语亲疏关系逐渐淡化的简化特征。分析中国传统伦理背景下的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尊老敬上的伦理礼制、西方个体本位主义文化价值观影响等,有利于我们继承传统文化的重人伦、讲究文明礼仪,建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平等、和谐的新型人际亲属称谓系统。  相似文献   

8.
语言使用中的性别差异现象是近年来非常热门的话题。亲属称谓语作为称谓语系统的基本组成要素,不但反映了语言与性别的关系,而且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通过比较汉英亲属称谓语揭示出性别差异产生的内在原因,并探讨了研究结果对外语学习和外语教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汉语称谓语的使用及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凡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人都有一种体会:外国学生不大能得体地使用汉语称谓语。这是因为汉民族的称谓系统之庞杂,文化意蕴之深厚,都超出了外国人的想像;在这偌大的系统之中,他们常常感到不易找到一个合适的称谓语来称呼,于是在与中国人进行交往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称谓语使用失当的情况。中国人自古以来重视亲属关系,在长期的历史文化中形成了自成一系的称谓系统。这在外国留学生看来有些不可思议,认为中国人似乎把它复杂化了,这就使得他们使用称谓语时常有失当以及对汉语称谓产生困惑,而且并非个别现象。长期以来,无论是对外汉语口语教学还是书面语教学实际上都没有给予称谓语必要和充分的重视。首先,教材上介绍称谓语基本上是“散兵游勇式”的,难点、重点分散,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其次,即使涉及到具体的称谓语,譬如亲属称谓语,通常的做法也往往只是列出相关的一组或一群,笼统、简单地进行阐释或教化。如把称谓语“伯父”解释成“父亲的兄长(哥哥)”,把“哥哥、弟弟、姐姐、妹妹”,说成家族中同辈之间按长幼、年龄及性别的差异获得的区别性称谓符号。其实,这样的解释很容易造成一种假象,似乎亲属称谓语只能“内化”于具有亲属关系的人群,于是,问题出现了。近几年来,常有...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亲属称谓语也不例外。本文从英汉亲属称谓语的主要差异、英汉亲属称谓语差异的文化因素、英汉亲属称谓语之差异对于交际的要求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认为英汉两种语言都源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尤其是在称谓方面都蕴含着浓浓的不同的文化内涵,也受到不同文化的制约。必须在文化教学和交际时注重这一点。  相似文献   

11.
浅谈社会称谓语及其面临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璐 《现代语文》2008,(6):63-64
称谓语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社会行为用语,是交际的先行官。现代汉语称谓语系统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社会称谓语又可分为通称称谓语、职业称谓语和泛称称谓语等。本文将对社会称谓语的发展和所面临的空位困境做一分析解释。  相似文献   

12.
语言现象和语义内涵,往往直接或间接地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相联系。透过汉语词汇层面,可以窥见汉民族的文化状况和词汇的文化渊源。如何称呼他人,体现出家族亲属关系和社会交际关系,也体现了民族文化的色彩。总体上讲,汉语的称谓语可以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亲属称谓语系统,另一个是社会称谓语系统,本文主要从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两个方面来论述汉语称谓语的民族文化色彩义。  相似文献   

13.
英汉亲属称谓语的差异及其互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汉语称谓语丰富繁杂、分类精细、指称具体,而英语称谓语宽泛笼统、分类单一、语义模糊。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源是汉民族是以家庭为主体的农耕经济,以儒家化为主干,宗法意识浓厚;而英语民族是以个人为本位的商业经济,源于希腊罗马化,人成分较多。因此,翻译时对亲属称谓语的处理实非易事,本通过实例说明了亲属称谓语可采取包括归化法在内的五种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4.
亲属称谓语自称现象是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但国内语言学界关注的不是太多。在曹禺的剧本中,人物的亲属称谓语自称多达130例。以这些例子为研究对象,从语义和功能出发,讨论了亲属称谓语自称的三大语义类别和三大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5.
称谓语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正确使用和翻译称谓语能够促进个民族之间的了解,具有很大的意义,《水浒传》里的称谓语及其复杂,及维语翻译方法极其丰富,其中比较特殊的是音意兼译法,本文简单描述水浒传维语翻译中的音意兼译法现象。  相似文献   

16.
唐代小说中的亲属称谓语非常丰富,其行第特点除了对上古行第体系的一定继承外,还有着自己的特点,如用"大、二、三、四、小、长"等词或在亲属称谓语前用"第+行第标志"标示行第,在一般的社会交往中,出现了以互称行第取代称呼名字的社会风俗。  相似文献   

17.
当前女性社会称谓缺位现象探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汉语称谓语在中国社会中具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极其重要的作用,它的发展演变与中国社会、文化、历史都有密切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汉语社会称谓语在日常交际中出现缺位现象,而由于诸多原因造成的女性社会称谓语缺位问题更显突出。文章就此现象加以概述,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弥补方法。  相似文献   

18.
亲属间的称谓语是不同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但是在汉英翻译中.往往因为它们反映的是不同的文化氛围和意蕴.所以在翻译过程中的确有爱莫能译的困境。本文从亲属九族之间的相互称谓语的翻译逐一分析文化翻译中的局限性,以期证实在跨文化语际交往中,语言与文化有着很大差异,跨文化翻译很多时候只是一种美丽的神话。  相似文献   

19.
正一、亲属称谓语的泛化及文化内涵1.亲属称谓语的泛化亲属称谓语的泛化,是指用亲属称谓语称呼没有亲属关系的人的现象。也有学者把它叫做"拟亲属称谓语"。这种称呼方式常常在非正式场合使用,交际双方多为偶尔相逢的陌生人,运用亲属称谓语只是向对方表  相似文献   

20.
称谓语是文化和时代的方向标,考察称谓语的变化具有语文和历史的双重意义。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它是随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因此既具有稳定性又有开放性。本文重点分析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所具有的开放性,介绍了其具体表现,分析了它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