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他出生时难产,曾被认为是不祥之兆。三岁多了还不会说话。父母很担心他是哑巴,曾带他到医院检查过。后来他总算开口了,但说得极不流利,而且讲的每一句话都好像经过吃力的考虑后才说出来.到九岁入学时还是这样。上学后老师给他的评价是:智力迟钝、不守纪律。老师甚至毫不客气地对他父亲说:“你的儿子将来不会有出息!”同学们也不愿意和他交往。  相似文献   

2.
给父亲的礼物总是很难选,对父亲说爱你总是很难开口。6月的第三个期日是父亲节,一起来说说我们的父亲——有段话这么描述儿子眼中的父亲:5岁时,儿子说“:爸爸什么都懂,真了不起!”15岁时,他说“:爸爸许多地方说得不对!”25岁,他说“:老头子什么都不懂,迂腐得很!”35岁,他说“:爸爸说得也有些道理。”45岁,他说“:爸爸当初的意见果然英明!”到了55岁,儿子感叹“:天哪!如果当时我按照爸爸说的做就好了……”“前半生儿子是父亲的影子,后半生父亲是儿子的影子。”你和父亲,这两个互为身、影,又互为对手,因血缘而注定要联系在一起的男人,相处得…  相似文献   

3.
他出生时难产,曾被认为是不祥之兆。3岁多了还不会说话,父母很担心他是哑巴,曾带他到医院检查。后来他总算开口了,但说得极不流利,而且讲的每一句话都好像是经过了吃力的考虑后才说出来的。上学后老师给他的评价是——智力迟钝、不守纪律,同学们也不愿意和他交往。老师甚至毫不客气地对他父亲说:“你的儿子将来不会有出息!”  相似文献   

4.
过去的一切都没有记忆。有时我甚至以为很多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不然为什么它们消失得那么快,很多东西都没有留下一丝痕迹。还有那叫做青春的东西,我是从什么时候起对它陌生了的呢?或许我从来就没有感受过什么青春,却也间接策划了一场“残酷青春”的闹剧。我没有青春,却有着所谓的青春情节,我一直认为14岁是青春,15岁是青春,17岁是青春,16岁就不是。在我和浩波第一次见面时,他问我多大,我骗他说“17”岁,其实我是15岁, 快到16了,但我不想说我16岁,也不想把我的年龄说得小一些,于是我说我17。后来我也向他坦白了我的这个想法。在我拼命做一些事…  相似文献   

5.
写字的秘诀     
王献之是“书圣”王羲之的儿子,他七八岁时就能写出一手好字,大家都十分喜爱他。有的说:“献之,你真了不起!”有的说:“他简直是神童!”他被夸奖得骄傲起来,练字也没有以前那样认真了。  相似文献   

6.
章睿齐 《家教指南》2006,(11):61-62
依英是政府机关公务员,有一个8岁的男孩。现在她正为孩子的教育苦恼。在孩子出生前,依英偶尔看见了一套关于孩子的教育方案,故此拿来借鉴使用。在全家人的努力下,孩子大约在三岁左右就认得1000多字、古诗30多首,算术20以内的加法运算,而且经常会有一些出人意料的奇思异想。周围的人们都说他是个神童。可是等孩子到了小学时,却表现平庸,学习甚至都很不理想。  相似文献   

7.
周君祥 《山东教育》2004,(27):49-49
儿子今年5岁半,是个目不识丁的读者。说他是读者,是因为他“藏书”颇丰,拥有一大堆卡通故事书。说他目不识丁,是因为他大字不识一个,所有的故事都得靠两个“伴读”——我和妻来讲。  相似文献   

8.
至今难以忘怀小学四年级时的一堂作文、日记讲评课,也许它是我一生的重要转折点。我清晰地记得,由于战乱,我们三个年级的学生挤在一座幽暗的祠堂里,小到七八岁,大到十六七岁的孩子混坐一堂,听那位严厉的老师讲课。他举起我的作文本时,我的心就像在喉咙口跳动一样,仿佛停止了呼吸。他脸上毫无表情地一连读了我五篇作文,然后望着大家说:“你们觉得这文章咋样啊?”由于揣不透老师的用意,课堂上一时鸦雀无声。他点了一位高年级好学生的名字让他说。他说:“文章写得通顺,可没一点意思。”“为啥呀?”老师追问。“他净写梦。”课堂…  相似文献   

9.
从“无法”到“有法”胡维俊周德才孙武发,26岁,村里人都叫他孙有法。这是咋回事呢?事情还得从头说起。1989年,高考落选的孙武发回到了家乡——运城市老冯村。从此,他大门不出,整天钻进自己的卧室看书。母亲说他:“你一个大小伙子,不帮父母种地,整天抱着一...  相似文献   

10.
神童的不幸     
《教育》2011,(18)
古代有个小孩叫方仲永,家里祖祖辈辈都是种田人。他长到5岁时,还从未见过纸墨笔砚是个什么模样。有一天,方仲永突然哭着向家里人要纸墨笔砚,说想写诗。他父亲感到十分惊讶,马上从邻居那里借来笔墨纸砚,方仲永拿起笔便写了4句诗,而且还给诗写了个题目。同乡的几个读书人知道了这件事,都跑到方仲永家来看,一致认为他写得不错。  相似文献   

11.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十九岁高中乡试秀才第一名,之后一直考到七十岁都没中举,到了七十一岁时,考官觉得实在过意不去,才思赏了他。如此人才为何屡试不中呢?个中原因说起来还真有些让人哭笑不得。  相似文献   

12.
8岁的强强夜间尿了床。第二天,当着爷爷奶奶的面,姑姑对他说:“强强真不赖,画了个特别大的地图。”妈妈又说:“这个月你都尿了8次了,总不能尿到娶媳妇的年龄吧!”家里人都笑个不停,强强羞得就想找个地缝钻进去。强强于是一整天都很不开心,连小朋友喊他出去玩,他都不去。强强想,  相似文献   

13.
西安故事     
我很喜欢吃红薯,每次上街,我都要妈妈给我买一个。可爸爸带我上街时,却总是百般推辞,说红薯不好吃。这是怎么回事呢?这还得从以前说起。我爸爸四十多岁,从小生活在西安。他说他像我这么大的时  相似文献   

14.
孙龙四岁就能够背100多首唐诗、宋词,六岁就在报刊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十一岁的他已荣获了省市多项竞赛的大奖。并获省十佳青少年称号。2003年7月.仅15岁的他又成功考入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当交大的录取通知书发放到他父亲孙伟的手中时。他流下了幸福的泪;人人都说孙龙是天才神童,作为“神童”的父亲.孙伟告诉笔者——  相似文献   

15.
《阳光搜索》2005,(10):42-43
到BBS发言必须注册,否则你就是一游客,只能看不能说,非常失落。注册时要好好填写BBS规定的必填项,尤其密码,最好设置特复杂,千万别是你的生日加姓名拼音,黑客都是高手,估计设置成圆周率都不行,他愣能背。但是也别复杂得连你自己都晕了。  相似文献   

16.
据说,一个人如果在14岁时不是理想主义,他一定庸俗得可怕;如果在40岁时仍是理想主义。又未免幼稚得可笑。我们或许可以引申说,一个民族如果全体都陷入某种理想主义的狂热。当然太天真;如果在它的青年人中竟然也难觅理想主义,又实在太堕落了。由此我又相信。在理想主义普遍遭耻笑的时代。一个人仍然坚持做理想主义,就必定不是因为幼稚,而是因为精神上的成熟和自觉。  相似文献   

17.
老王     
很少有人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只知道他姓王,大家都叫他老王。我好像记得有一次听人说起过他的名字,但很快就忘记了。于是,我跟大家一样叫他老王。老王是我上师范时管理学校体育器材的校工。说他是校工,其实只是个临时工。相信任何人见了老王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不高的个头,瘦瘦的身材,手臂却很长,伸手可摸到膝盖。明明40多岁的人了,却长着一张娃娃脸。而就是这张脸,却能变幻出各种表情:一会儿严肃得像斯大林,一会儿深刻得像鲁迅,一会儿又像孩子般天真。我喜欢打篮球。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我们几个没事就到篮球场去扑腾几下。…  相似文献   

18.
26岁的苏先生到一家跨国公司做销售已经5个月了,业务做得较为出色,但自己总感觉不太顺心,最糟糕的是苏先生近来发现,他与领导和同事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他懊丧地对咨询师说想辞职。  相似文献   

19.
    
前两年,听一位小提琴家讲座,他4岁拉琴,在父母老师的精心虐待下练得功夫神勇,一路杀到莫斯科音乐学院,又得顶级大师指教,成绩佼佼。然后杀到德国。他说自己就像掌握了十八般武艺的剑容,一心拜名师,找对手,准备决一雌雄。不承想到了德国.那名师都没耐心听他拉完,说你太用劲了,然后把他晾在一边。这位被赞赏惯了的天才疑惑得不行,有劲没处使的痛苦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20.
喜憨儿哥哥     
我是个16岁的中学生,我的哥哥比我大很多岁,可是大家都说他像我的弟弟,因为我比他懂事得多。可是他却比我快乐得多,他不管去哪里,总是很少人记得他叫什么名字,大家老是在背后指着我哥哥说:“那个喜憨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