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教育   28篇
科学研究   2篇
  2021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很多来咨询的人最希望解决的问题是:“怎样知道我适合干什么?”“我在什么岗位上更容易成功?”“怎样才能获得职业满足感?”而要找到合适的职业,首先对自身要有重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在高中阶段,面对高考的压力,当今各地学校都非常重视对优等生的培养。笔者所在高三年级还特别针对优等生培养开设了"晚零班"。所谓的"晚零班",就是为冲刺名牌而从各实验班中选取几位学生组成的在晚上进行辅导的班级。据此,笔者斗胆在这就语文教学如何培养优等生进  相似文献   
3.
26岁的苏先生到一家跨国公司做销售已经5个月了,业务做得较为出色,但自己总感觉不太顺心,最糟糕的是苏先生近来发现,他与领导和同事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他懊丧地对咨询师说想辞职。  相似文献   
4.
随着文言文分值比例不断加大,文言文复习已经成为语文决胜高考的关键之一。有效地进行文言文复习从而提高分数,是同学们共同关注的话题。在这里我提几点复习建议,希望能为广大高三同学的复习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丢失了鲁迅     
"鲁迅,姓周,本名樟寿,字豫才。生于1881,死于1936,浙江绍兴人……唉,这些从小就知道。"阿树呆呆地想着。"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多丰富的童年啊……""还有淳朴的保姆老妈妈,让他一生受益的藤野先生……""人怎可像《风筝》里那麻木的人啊?中国人自信力怎可失!面对一所大宅子,可别成昏蛋,别成孱头啊……""还有为他守了41年的朱安,与他相濡以沫的许广平……"  相似文献   
7.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标点符号正在逐渐退出高考的舞台,但还有几个省市坚守考查考生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命题者对标点符号的考查降低了不少难度,可以说没有了难题、怪题和争论题,所以考生在复习中只需弄清楚标点符号的基本使用方法即可,切忌在难题、怪题上纠缠不清。笔者把一些常考且易混的点稍加整理,供大家复习参考。  相似文献   
8.
朱伦 《黑龙江教育》2005,(10):15-16
提高教育质量,最根本的是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高校的教学改革,包括课程结构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的组织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都要考虑到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素质教育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而不是一套具体的教育方案.素质教育没有固定模式,它的实施可以制定某种方案,提出若干要求、规定,但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探求适合于学生个体的最佳教育方案和措施.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应承担提高学生素质的使命.  相似文献   
9.
高校管理机构改革中几个问题的反思与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伦 《教书育人》2006,(6):32-33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人才质与量的需要,全国高校正处于扩大规模,提升办学水平的大发展时期。现在中国高等教育在校人数已超过2000万,毛入学率达到19%,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这是历史性的跨越。中国教育在这几年中取得的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是中国整个现代化建设历史上的奠基工程,将会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大大提高人才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将会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产生重大而深远的根本性影响。然而,这种大发展受到了传统落后的高校机构管理体制的阻碍。如何改革高校管理机构,疏通阻碍,顺应高校大发展的势头,是很多高校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最近、高校体制的改革正在成为全国各高校改革的热点、难点课题。对这个课题的探索研究将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新形势下高校存在的体制弊端,使高校有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出高水平社会急需人才。本文认为,高校机构的改革首先要解决高校管理机构改革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古人习惯于把文章的条理叫“序”,并把“有序”作为写文章的两个基本要求之一。这就从一个侧面告诉人们,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序”,是读懂读通文章的基本方法之一。《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一道前进》这篇文章(以下简称《团》文),条理井然,逻辑严密,因而把它作为论说文的典范(编入初中语文第五册),向学生传授议论的基础知识,实在是无可非议的,但是,近年来笔者两次讲授《团》文,总觉得分析吃力,课堂效果甚差。退而细思,以为关键就在于自己没有准确把握文章本身的“序”,以至于授课时纲不举,目不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