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听过很多老师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一课,听后总感到遗憾:学生一开始总是不能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而这时,我们教师总是让学生讨论、观察,小组讨论也成为课堂中的一个热闹场面,但是学生就是不能从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之和来考虑。最后教师不得不再次引导:“大家能不能算一算这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之和,再算一算这和能否被3整除?”从而得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一课时,作了多种改革尝试,把教材中两课时教学的“能被2、5整除的数”和“能被3整除的数”调整为一课时进行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把这节课的教…  相似文献   

2.
由于掌握“能被2、5、3整除的数”(五年制第八册第三单元)的特征,是学好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因此,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学生由于受到“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韵干扰(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引导学生探索灼焦点是在一个数的“个位”上),容易产生思维定势。为防止教学中的思维定势的干拢,新授时,教师首先向学生  相似文献   

3.
一、引入教师让学生用数字卡片3、4、5分别组成能被2、5整除的三位数,并让学生说出这样组数的理由。紧接着引导学生思考:用这三个数字能否组成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在学生提出“个位上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的猜想后,教师再让学生尝试:如果“3”不放在个位,看组成的三位数能否被3整除。师:奇怪,为什么这三个数字无论怎样排列,组成的三位数都能被3整除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索“能被3整除的数”的规律。【评】在学生已掌握“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容易产生由一个数的个位数字来判断能否…  相似文献   

4.
【教倒】“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片段 上课伊始,师生玩报数、猜数游戏,教师根据学生报的数在黑板上板书“能被3整除的数”。  相似文献   

5.
曾听过许多老师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一课,听后总感到遗憾:学生一开始总是不能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而这时,我们教师总是让学生讨论、观察,小组讨论也成为课堂中的一个热闹场面,但是学生就是不能从这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之和来考虑。最后教师不得不再次引导:“大家能不能算一算这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之和,再算一算这和能否被3整除?”从而得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一课时,作了多种改革尝试,把教材中两课时教学的《能被2、5整除的数》和《能被3整除的数》调整为一课时进行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把这节课的教…  相似文献   

6.
1.教师先出示3、4、5、三个数,让学生分别组成能被2、5整除的三位数。(能被2整除的数有:354、534;能被5整除的数有:345、435) 2.试一试。请学生仍用这三个数尝试组成能被3整除的数,并试除检验。(由于受“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容易从个位上的数是否是3的倍数去考虑,从而组成543、453) 3.设置“陷井”。在学生用543、453试除以3,发现能整除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学生可能通过上面的特例得出:个位数字是3的数能被3整除,个位数字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从而假设出:个位上的数是3的倍数的数,能被3整除)  相似文献   

7.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设计兰化公司一校张秀英一、以旧引新,激发兴趣上课后,教师首先出示1230这个数,问学生:“它能被2、5整除吗?为什么?能被3整除吗?”当学生发现不能单凭数的个位判定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时,就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教师抓住...  相似文献   

8.
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时,许多同志采用了依次写数、观察、发现规律的教法,效果很好。但是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往往自觉地采用讲授的教法。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有二:①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仍然想从个位上发现特征,违背了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②教师不善于给学生提供便于发现的材料,并引导学生另辟蹊径。我在教学这一教材时,认真研究了上述情况,针对性地采取了措施,学生终于自己发现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我的教  相似文献   

9.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探究性学习已成为数学教学改革发展的一个新的趋向和热点。下面用一例就探究性学习模式的构建谈一些体会。案例《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实录教师写出一个数“223”,问:能被3整除吗?生:能,因为它的个位能被3整除。教师又写出数“201”,问:这个数能被3整除吗?生:不能被3整除,因为它的个位不能被3整除。(教师让学生将以上两数除以3试试,学生发现都错了)师:能从个位去判断吗?(生:不能)既然不能光看个位数…  相似文献   

10.
“一课多式”是研究课堂教学的好方法。本期刊出的“能被3整除的数”教学片段和教学环节两篇文章,展示了不同地区的两位教师从本地区学生的实际出发,对同一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有针对性地突破了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由于受“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负迁移干扰产生的难点,凸显了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探究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何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因学定教,是值得每一个教师认真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1.巧设导语,调动学生的探索精神。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能被2、5整除的数,老师不用计算,就能知道哪些数能被3整除。不信试试看。(学生们纷纷举出愈来愈大的数,老师对答如流,准确无误。学生们惊奇了,这里到底有什么“诀窍”呢?求知若渴的情绪被激起来,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期望找出答案,成了主动探索者。当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两组数后得出“能被3整除的数个位上不一定是0、3、6、9”的结论时,知道了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只看个位是不行的。教师及时导入。) 师:到底怎样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能被3整除的数有…  相似文献   

12.
在揭示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后,教师写出四个数:336、9256、490、53;要求学生判断它们能否被3整除。  相似文献   

13.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如何设置科学而又艺术的提问语,引导教学走向成功呢?一、悬念式问语案例: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有位教师在黑板上写出:6、8、12、17、24、26、39、42、53、66。问:“谁能很快判断出哪个数能被3整除?”,当学生很快判断出来后。教师又写上:456、3250、5277。问:“谁能很快判断出哪个数能被3整除?”由于数目较大,学生陷入沉思。教师紧接着又说:“你们可以考考我,随便说一个数,我都能很快地判断出能否被3整除。”学生一听,急…  相似文献   

14.
[片段一]新课开始,教师指导学生复习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为本节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提供了激疑的源头。教师让学生任意报几个数,老师迅速说出它能否被3整除,其他同学用笔算验证。当学生说出的数都被教师判断出能否被3整除时,学生露出了惊奇、佩服的表情,个个跃跃欲试。学生的求知欲被激起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39、5739"这两个数能否被3整除,学生迅速说能被3整除。这两个数确实是能被3整除,但当老师问到为什么时,学生回答说:"我想个  相似文献   

15.
教能被3整除的数时,一教师从引导学生观察找规律导入,出示下列图表和讨论题: ①右圈里的数能被3整除吗?为什么? ②把右圈里每个数的各位上的数加起来,所得的和有什么特征?这些和都能被3整除吗? 通过观察、比较,多数同学知道了右圈里的数都是3的倍数,也就是能被3整除的数,把大于12的数的各位上的数加起来,所得的和都  相似文献   

16.
发现法又称问题探索法。它的特点是教师不直接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替学生创设情境,启发诱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用发现法教“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个有益的尝试。今简介如下: 一、创设情境,设疑置难教师在复习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应用教材中集合、对应的方法,要求学生说出一些3的倍数。如3、6、9、12、15、18、21、24、27、30……使他们看出能被3整除的数不能象能被2或5整除的数那样,它的个位上没有什么特征可找,从而防止知  相似文献   

17.
【案例1】“我对××同学的话有意见”。随着这句话音刚落,站起来一位胖乎乎的男孩。这节数学课,教师正与学生一齐在探索、研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当其他同学提“当个位上是3、6、9的自然数能被3整除”这一结论时,这位小男孩如是说,并且举例反驳了刚才这位同学:“13、16、1  相似文献   

18.
[片段一]新课开始,教师指导学生复习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为本节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提供了激疑的源头。教师让学生任意报几个数,老师迅速说出它能否被3整除,其他同学用笔算验证。当学生说出的数都被教师判断出能否被3整除时,学生露出了惊奇、佩服的表情,个个跃跃欲试。学生的求知欲被激起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39、57...  相似文献   

19.
我在教学能被4、6、9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回忆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再让举生猜想能被4、6、9整除的数的特征,结果学生有了以下的猜想个位上是0或4的数能被4整除,个位上是3或6的数能被6整除:各位上数的和能被9整除,这个数就能被9整除。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猜想结果,  相似文献   

20.
“能被2、3、5整除的数”是小学数学教材第10册的内容。 课本上只用举例的方法归纳出了“能被2、3、5整除的数”的三个结论。教学时,有些学生常常会问为什么,不少教师说不出其中的道理,这样容易挫伤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