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杨福霞  杨冕  聂华林 《资源科学》2011,33(3):460-467
在能源战略中,作为投入要素的能源能在多大程度上被其他生产要素替代,且这种替代效应对未来能源节约将发挥何种作用,已引起学者们较多的关注。基于1978年-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能源消费、资本存量及劳动力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在实证分析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因果关系的前提下,计算了能源与非能源要素间的替代弹性,同时,考察了各投入要素技术进步的差异。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且资本存量和劳动力对能源消费有一定冲击作用;在样本期内,能源与资本、劳动力之间的平均替代弹性分别为0.49、1.03,且各投入要素技术进步差异具有收敛性。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能源结构对低碳经济的作用机理,根据对低碳经济和能源结构内涵的理解,将碳强度作为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系统剖析能源结构对低碳经济的作用关系,进而运用通径分析测算能源结构对其的总影响、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明确了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能源供给结构对碳强度的作用较小;能源消费结构是碳强度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总作用效应为0.919,其中直接效应为-0.189,间接效应为1.108。在此基础上,通过岭回归方法构建能源消费结构预测模型,并据此得出,为实现减排承诺,应将煤炭消费(去除发电用煤)占能源总量的比重调整为26.89%~27.87%。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武红  谷树忠  周洪  王兴杰  董德坤  胡咏君 《资源科学》2011,33(10):1897-1905
经济发展离不开能源消费,而能源消费引起了大量的碳排放,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对实施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统计年鉴数据,测算了河北省1980年-2009年能源消费引起的碳排放总量,并分能源类别测算了煤炭、石油、天然气三种一次能源的碳排放量,在此基础上做了其变化轨迹分析及与京津...  相似文献   

4.
中国工业部门能耗碳排放分解与低碳策略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董军  张旭 《资源科学》2010,32(10):1856-1862
在对我国工业部门能源消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集中研究了影响工业部门能耗碳排放的具体因素,综合考虑能源排放强度、能源结构、能源强度和产出规模等四个要素,运用指标分解分析法中的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建立了工业部门能耗碳排放分解模型,并对1995年-2007年的工业部门能耗碳排放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工业能源强度显现出了对碳排放明显的负影响,工业经济产出效应明显分为正影响缓慢增长的1995年-2001年和迅速增长的2001年-2007年两个阶段;工业总量增长引起能源消耗上升是导致碳排放总量迅速增长的直接原因,并且该效应已经抵消了能源强度效应对碳减排的贡献。文章最后提出了针对工业部门能源消耗的源头、过程和末端三个环节的低碳对策,特别强调了电力热力行业节能减排,调整发电能源结构对改善我国能源结构,从源头上减排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在深入探讨空气污染与经济增长对能源效率的作用机制基础上,文章通过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与门槛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空气污染与经济增长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及经济增长的门槛效应。研究结果显示:空气污染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显著为负,且经济越发达的地区,空气污染对能源效率的负向影响越大;经济增长与能源效率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不同经济增长水平下空气污染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钱娟 《科学学研究》2019,37(3):436-449
本文通过构建多要素的CES生产函数和包含偏向型技术进步的超越函数模型,实证考察中国能源节约偏向型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企业不同来源技术进步要素偏向性及其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发现:1991~2015年中国技术进步整体上偏向资本和能源要素,偏向资本和能源使用、劳动节约型;要素替代弹性,能源增强型技术进步表现为能源节约偏向型;能源节约偏向型技术进步主要通过能源增强型技术进步指数效应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企业不同来源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性及其经济增长效应存在明显差异,自主创新R&D的经济增长效应最高,技术改进的经济增长效应为负;不同来源技术进步的有偏技术进步经济增长效应明显大于中性技术进步经济增长效应。  相似文献   

7.
提高碳生产率成为实现二氧化碳减排与经济可持续增长双赢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将能源和人力资本引入C-D生产函数推导碳生产率决定方程,使用省级面板数据检验清洁能源使用与要素配置结构的碳生产率效应。结果显示:在全国层面,清洁能源使用对于碳生产率的改善效应业已显现,且在清洁能源发展不同水平地区存在不容忽视的差异;要素配置结构是影响碳生产率的重要因素,资本-能源比和劳动-能源比的提高将有利于碳生产率增长,近年来中国劳动-能源比持续下降对碳生产率造成的不利影响需引起重视;教育水平提升促进了碳生产率增长,但其贡献程度较小;"干中学"并未如理论预期对碳生产率增长产生正向影响。本文研究意味着逐步扩大清洁能源使用规模、审慎调控要素配置结构是保证碳生产率持续增长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平稳增长条件下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排放需求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运用碳排放经济动力学模型,分析了中国各省市自治区2009—2050年的能源碳排放需求量和减排可能性。结果表明:(1)我国大多数地区节能减排处在良性发展阶段,我国的哥本哈根承诺在发展低碳技术的前提下可以满足;(2)2020年以前,按照平稳增长要求,我国西部地区不可能达到减排40%—45%的平均减排目标,因此东部地区在未来的减排过程中需要承担更多责任;(3)以上海为代表的传统工业省区,以及经济正在起飞的中部省区,不宜大规模降低能源消费,因此需加大对这些地区的产业机构进步投资和能源结构优化,以降低碳排放;(4)经济欠发达的西部省区内蒙古、宁夏、青海、贵州及云南地区,节能减排压力大,需重点加快技术进步投资和改进生产模式,以保障实现最优的平稳增长。  相似文献   

9.
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查建平  王挺之  冯宇 《资源科学》2015,37(3):565-572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研究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对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数据包络方法与方向性环境距离函数,构建低碳经济视角下的旅游经济增长与旅游业碳排放分解模型,对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作出了分析与解读。研究发现: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先负后正,以2008年为分界点;资源要素投入对旅游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较大;碳排放效应对旅游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正面影响,多数地区主要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推进旅游经济增长;旅游业环境结构特质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生态环境破坏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对旅游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对旅游业碳减排起到较大促进作用,资源要素投入却助推了碳排放量上升,但旅游业内部结构变化是旅游业碳排放不断攀升的主要原因;中国旅游产业整体上属于"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型",其中东部与中部地区旅游业存在从"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型"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低碳经济:成渝经济区的责任和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琴 《软科学》2010,24(3):52-55
通过对GDP和能源消费的历史数据分析出成渝经济区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依赖程度,并预测了2009~2020年成渝经济区的GDP、能耗、CO2排放、森林固碳量等,得出走低碳经济是成渝经济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和未来,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区域能源效率指数分析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伴随着能源利用效率偏低、碳排放量快速上升的压力,对能源效率的合理测度和全面分析,是认清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能源使用和二氧化碳排放综合效益情况的重要环节。本文根据我国"九五"以来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数据,采用全要素能源环境效率评估模型,测度1997—2009年间我国30个省区市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构建不同维度的能源效率指数,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各省区市的能源效率差异情况、波动情况、均衡情况和贡献情况进行分析和比较,并对"十二五"时期的能源效率情况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不可再生能源全生命周期效率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武春友  赵奥  卢小丽 《科研管理》2012,33(2):147-155
随着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为主体的不可再生能源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约束性日益突出,不可再生能源效率问题成为突破能源约束、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以往单纯强调能源投入与经济产出的效率评价模型无法从根本上对不可再生能源自源头开采直至终端利用的全过程效率进行测算,因此,本研究构建了不可再生能源全生命周期效率模型,运用DEA方法对1981-2009年中国不可再生能源全生命周期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经济效率和环境效率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国家经济发展和相关政策背景下,中国不可再生能源全生命周期技术效率受技术水平和要素资源配置影响,呈波动变化态势;不可再生能源全生命周期链条具有较大的节能空间,特别是开采端和终端利用环节;环境效率水平普遍较低,亟待通过技术层面和要素配置层面予以提升;效率测算结果通过计量经济学平稳、均衡检验,验证了模型构建的科学性和实证结果的可控性。最后,从技术层、要素配置、产业结构及政策约束层面,提出不可再生能源全生命周期效率改进与提升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魏艳旭  孙根年  李静 《资源科学》2011,33(7):1338-1345
本文依据1953年-2009年统计数据,以单位产值能源消耗为指标,将新中国划分为两个阶段(1953年-1977年和1978年-2009年),比较了两个阶段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从1953年-1977年,随着人均GDP的升高,人均能源呈同步增长;单位产值能耗从6.76t标准煤增长到17.9t标准煤,能源消耗弹性从3.59下降到-0.58,两者呈现反相关性;从1978年-2009年,随着人均GDP的增大,人均能源消耗波动上升;单位产值能源消耗从17.50t标准煤下降到5.05t标准煤,而能源消耗弹性波动较大。本文依据IPAT方程从广义技术角度对其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在前30年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依赖性较大,对技术依赖性较小;而后30年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依赖性减弱,对技术依赖性增强;技术转变与技术进步是引起这种变化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区域能源利用效率与经济水平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能源资源的稀缺性和战略性不断增强,社会经济与提高能源效率协调一致发展日益受到重视.论文通过构建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八大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2000年-2010年)和能源效率水平(2000年-2009年)进行系统的评价,借助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对两者发展过程中的时空差异、演变特征及协调关系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表明:①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和能源效率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和能源效率高水平区都呈线状分布,两者都具有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内陆递减的趋势;②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能源利用效率的协调性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两者之间的协调度越高,高协调度区域表现出沿海、沿江分布的特点;③高协调度省区由点线状向线状和面状扩展,东部沿海、北部沿海、黄河中游和西北地区省份协调度增长最为明显,东北、长江中游、和西南地区省份也有所增长.  相似文献   

15.
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各行业中,制造业所占比重最大,制造业的发展会导致大量的能源消耗,所以制造业低碳化发展问题尤其值得重视。基于脱钩弹性和拉斯贝尔指数,对中国1999—2010年制造业内部各子行业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情况进行量化分析,对比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和规模扩张对制造业能源消耗的影响。其中,技术进步所产生的产业低碳化发展效果最好,在28个子行业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节能。应进一步加大产业技术进步的步伐,使经济技术因素转变为节能降耗的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廖信林 《软科学》2012,26(4):33-38
构建了财政支出、城市化对城乡泰尔指数影响机理的理论模型,并根据1978~2009年的时序数据,应用SVAR模型对财政支出、城市化、经济增长与城乡泰尔指数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计量分析。理论模型和实证结果都表明,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政府过度追求经济增长的背景下,财政支出对泰尔指数的扩大产生正向冲击,城市化和经济增长对泰尔指数的扩大产生负向冲击。进而提出调整政府财政支出倾向、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和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等有关改善城乡收入分配格局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肖涛  张宗益 《软科学》2011,25(2):7-10,23
以我国1990~2008年的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数据为基础,运用ADF检验、协整检验和VEC模型对数据进行了分析与处理。长期和短期而言,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关系都存在从能源消耗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这表明:我国能源消耗推动了经济发展,拉动了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8.
郑义  秦炳涛 《科研管理》2016,37(8):130-139
本文基于中国1970-2010年能源消费、劳动、资本、碳排放及产出数据运用PSS(2001)协整检验法以及TY(1995)因果检验法研究这些变量间的短期动态关系及其长期协整关系。实证结果表明这5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短期内能源消费、劳动以及资本对经济增长均有显著的正效应,碳排放的作用不显著;从长期来看只有劳动、资本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效应。基于因果检验法我们发现能源消费、碳排放与实际产出均呈现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且存在从能源消费到碳排放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结论表明中国若要有效减排,短期内势必要以适当降低经济发展速度为代价,但是从长期来看政府推行的节能减排战略不会阻滞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9.
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空间地理视角,通过空间计量分析,探索了我国31个省市(不含香港、澳门和台湾)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驱动作用,并建立包括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劳动力、资本存量与第二产业产值的空间滞后模型与空间误差模型。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大部分省市间具有正向相关性,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在下降,能源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步下降。此外,研究还发现空间误差模型弥补了普通回归分析可能存在的缺陷,更适合进行分析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空间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