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利用内江市东兴区2002-2010年间的耕地资源数据以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料,分析了内江市东兴区耕地资源的时空动态变化情况;同时,通过对耕地面积动态变化多重驱动因子相关性分析,揭示了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并进一步分析了这些驱动因子与耕地变化之间的关系,以期为研究区制定耕地资源保护措施提供较强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城市化进程与耕地资源的协调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北省1978-2007年耕地面积变化及城市化发展过程表明,河北省耕地资源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存在极强的负相关关系,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大多数年份耕地资源与城市化水平协调度呈调和状态,耕地资源总体保持在承载力范围内,短期内可以接受。  相似文献   

3.
基于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开展大范围长时序耕地时空动态及演变研究是自然资源管理与保护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基于多时相遥感影像数据,利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提取出1990-2015年赣江流域耕地数据,并采用动态度、转移矩阵、核密度分析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此间该流域耕地的动态演变及时空格局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990-2015年赣江流域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规模呈现萎缩态势;耕地的主要来源与去向与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密切相关;空间分布由南向北趋于集聚,逐渐由多而零散密集向少而集中密集变化;耕地景观破碎化程度和斑块形状复杂度呈现先减后增.本研究对赣江流域耕地资源保护、有序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通过运用生态足迹计算模型,计算江苏省2000—2013年的生态足迹,分析了江苏省近年来生态足迹的时空变化.结果显示:江苏省人均生态足迹近年来呈现增长态势且生态足迹大小与地区经济发展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地区差异明显.说明了江苏省的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符合库兹涅茨曲线的规律,但江苏省对资源的消耗量大大高于其自然生态环境所能承载和供给的上限.从耕地生态足迹来看,2000—2013年江苏省耕地生态足迹波动不大,耕地生态足迹全部处于赤字状态.  相似文献   

5.
笔者在2000年达拉特旗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的基础上采用实地踏勘的方法对其耕地后备资源进行监测调查研究,掌握了耕地后备资源动态变化及开发复垦的现势性数据,并通过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及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变化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发现:达拉特旗全旗共有耕地后备资源242903.2亩,占全旗土地总面积的1.96%,与2000年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耕地后备资源193986.9亩的调查结果相比,纯增48916.3亩.截至到2011年9月,自2000年来达拉特旗耕地后备资源已开发为耕地4627.4亩.其中可开垦盐碱地2565.2亩,占2000年耕地后备耕地资源总量的1.32%;可开垦沙地2062.2亩,占2000年耕地后备耕地资源总量的1.06%.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耕地-粮食-人口系统与耕地压力指数时空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河北省1980-2009年相关数据,在耕地-粮食-人口系统动态分析的基础上,计算耕地压力指数,分析该指数的时空动态变化及成因。结果表明:1980年以来河北省耕地面积及其人均量持续减少;粮食总产量及人均产量呈现增加-减少-增加的变化趋势;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呈现减小-增大-减小的相似变化趋势;省内各市耕地压力指数差异较大,北部地区耕地压力指数波动大且耕地压力明显。针对问题提出耕地-粮食-人口系统协调发展的调控重点。  相似文献   

7.
耕地资源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随着经济发展,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需求仍然很高,耕地占用与耕地补充之间的平衡面临储备资源枯竭的困境,部分地区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导致数量、质量失衡;开发不当破坏环境危及生态安全;地区发展不一导致时空失衡。针对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提高耕地产能保障质量平衡、实施耕地生态改造措施保障生态平衡、推动占补平衡市场化交易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耕地作为支撑人类生存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土地资源,历来受到政府和百姓和学者的关注,研究如何协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与耕地保护的战略关系,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也是各相关学科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呼和浩特市2000-2009年耕地变化和同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区位熵及关联度分析,研究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耕地变化的相关性及区域差异,提出区域差异性保护耕地的思路,为达到呼和浩特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耕地保护双赢的可持续目标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收集整理相关统计数据,阐述了2009-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和粮食总产量的整体变化趋势;分析了耕地资源数量变化与粮食生产的相关性;进而剖析了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并阐明了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10年,内蒙古粮食总产量总体上保持了增长态势,同时耕地面积也主要呈平稳增加趋势。(2)粮食生产水平不仅受到耕地资源总量与人均耕地占有量的影响,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耕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镇域尺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的时空演变规律及主导因素驱动力,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并结合适用于镇域网络研究的重力模型、反映LUCC景观格局信息的景观指数,通过引入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耕地占补平衡指数、LUCC时空演变综合评价模型来对研究区域进行镇域尺度的LUCC变化情况可视化表达.(1)乡村人口密度越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乡镇,其LUCC变化强度越强,相应的斑块景观破碎度越大、景观丰富度越高、景观形状和结构越复杂,这种LUCC变化规律主要反映在耕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建制镇用地等用地类型的变化上.(2)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对区域LUCC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导向性,特别是对区域耕地面积、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的变化上起着直接有效的影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落实越好的乡镇耕地占补平衡指数波动越小,土地利用变化强度越小,其用地变化类型主要反映在农村居民点用地与耕地之间的相互转化.镇域尺度的LUCC主导因素驱动力为乡村人口密度、人均GDP、耕地占补平衡政策,LUCC的变化强度与人口、经济因子呈正相关,与政策因子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青海耕地保护势在必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青海耕地资源本身短缺、质量普遍不高,现实生产能力低,且面临建设用地需求和食物安全用地需求的竞争,探讨耕地保护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以湖南省郴州市为例,对耕地这一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采用动态度、相对变化率等模型计算其数量变化。运用相关性分析耕地面积与地区生产总值、总人口数、城市化率等区域经济驱动因子之间关系。结果表明:耕地变化与经济发展呈高度负相关关系,而与农村人口数高度正相关。针对郴州市经济发展中土地资源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耕地保护利用、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建立与生态安全协调的土地资源利用体系等安全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利用近十年绵阳市耕地面积的数据,对此期间的耕地面积与人均耕地面积变动进行阐述;通过计算1960~2010年绵阳市的耕地增减率,利用SPSS对其驱动因子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绵阳市经济发展,总人口增长对耕地面积的下降呈现负相关关系.对影响绵阳市农业产值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说明城市的经济发展对农业产值的提升较之耕地面积的波动有更大的影响,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耕地质量、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变动趋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争粮食产量分别占全国比例变动趋势、粮食单产变动趋势等角度深入分析了内蒙古耕地资源与粮食增产的关系,并探讨粮食持续增产的耕地资源约束力,然后提出提高耕地产能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未来五年内,安徽省人均粮食产量在0.4551吨/人以上,并且耕地面积在逐年减少,人口数量呈逐年增加,我省粮食安全面临严峻的考验。因此,需要强化粮食安全意识,严格保护耕地资源;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控制人口增长,缓解耕地需求的压力;建立保障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探寻中部地区农地非农化状况趋势与其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中部崛起和耕地有效保护。研究方法:统计方法、社会调查方法。研究结果:中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与农地非农化高峰期同步,耕地面积随人均GDP增加呈指数递减,但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呈下降趋势。研究结论:中部地区应统筹城乡、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7.
面对耕地资源日益紧张的形势,快速准确地提取耕地信息已成为耕地动态监测的基础。该文以绵阳市游仙区QuickBird遥感影像为基础图件,借助于RS和GIS技术,分析影像本身特点与耕地光谱特征,通过非监督分类法、监督分类法、基于光谱知识的光谱阈值法分别提取耕地信息。试验结果表明非监督分类提取精度为88.4%,监督分类提取精度为91.53%,光谱阈值法提取精度为94.65%。光谱阈值法的提取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